樊宇靖,蓝 宇,贾纯增
(北京积水潭医院 消化内科,北京100035)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性增生(上皮内瘤变)、到胃癌的演变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1]。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其发生的时机和演变的过程很难预测,临床上常通过反复复查胃镜来完成随访。但胃镜检查的不适感,反复胃镜检查的费用及个体耐受的差异性限制了其在临床随访中的广泛应用。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 I)及胃蛋白酶原Ⅱ(PG II),可间接反映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其血清学检测被称为“血清学活检”[2]。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拟探讨不同类型胃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在萎缩性胃炎防治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并拟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在胃镜检查前1周完成胃功能筛查(包括PGI、PGII、PGR)的血清学检测。排除标准包括:①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患不能配合和耐受胃镜检查者。②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曾行胃部手术史(包括外科手术、微创EMR、ESD)者。④正在使用或就诊前两周内使用PPI、制酸剂、护胃剂等。⑤在本次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恶性肿瘤等其他器质性疾病者。
入组患者于内镜检查前1周内,空腹取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检测试剂盒购于芬兰必欧瀚集团)并计算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
所有患者接受胃镜检查的同时在胃窦大小弯、胃角、胃体大小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标本送病理科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由固定的病理科医师读片,以明确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HP)。
根据胃镜及胃镜病理的结果分三组:A组(浅表性胃炎组)共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35-62岁,平均(51.7±5.5)岁);B组(单纯萎缩性胃炎组)共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35-65岁,平均(51.9±5.7)岁;C组(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共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7-62岁,平均(51.2±5.1)岁;三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处理,多组研究对象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血清水平以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的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血清PGI、PGR水平在A组、B组、C组呈逐渐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任意组间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PGⅡ在B组、C组出现升高,C组更为显著,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任意组间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5.8%(A组)、46.4%(B组)、63.3%(C组),三组Hp检出率经卡方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C组Hp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比较
注: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P<0.05;与萎缩性胃炎比较#P<0.05。
在A组、B组、C组三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均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患者的水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Ⅱ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比较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世界一半[3]。针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目前公认的高效可行途径。研究证明约80%以上胃癌患者均伴萎缩性胃炎,因此在临床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筛查为胃癌防治的重要措施。虽然胃镜检查越来越普遍,但仍无法匹配我国的高发病率现状,同时其个体耐受的差异性,尤其在心功能不全及部分老年患者中,胃镜检查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因此如何筛选出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胃蛋白酶原(PG)为胃门冬氨酸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根据其生化及免疫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其中胃蛋白酶原Ⅰ由胃底腺主细胞及颈粘液细胞分泌,主要反映胃泌酸腺细胞的功能状况[4],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胃底腺、胃贲门腺、胃窦幽门腺以及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分泌,两指标的不同变化反映了胃黏膜腺体及细胞的变化,及不同部分的分泌功能[5]。胃蛋白酶原1%透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因胃蛋白酶原均来源于胃,在反映胃黏膜的状态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其具有血清学活检的特性。Irvani等研究[6]发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PGI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PGII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贾萌萌等研究[7]发现: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血清PGI、PGR水平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数据显示:胃蛋白酶原Ⅰ、PGR在单纯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患者中均出现降低,后者更为显著;胃蛋白酶原Ⅱ单纯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患者中均出现升高,后者更为显著。推测可能的机制为:萎缩性胃炎中胃黏膜腺体及细胞减少更为严重,腺体及细胞减少也导致部分幽门腺、肠上皮化生的增加,胃蛋白酶原Ⅱ的分泌保持稳定或出现升高,也进一步导致PGR的降低。
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部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均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关系密切[8]。本组研究数据显示:单纯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远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数据显示:无论单纯萎缩性胃炎组、还是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水平及PGR均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而胃蛋白酶原Ⅱ血清水平,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有研究证实[9]: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并分解尿素生成氨导致胃内pH升高,延缓胃蛋白酶的活化,降低胃蛋白酶Ⅰ的生成。另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刺激胃泌素分泌,胃泌素为胃蛋白酶原Ⅱ分泌的刺激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炎性因素也是胃黏膜腺体及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10]。本研究数据的变化符合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的血清学检测相对于胃镜检查安全、无创、简便,并且随着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进展的过程中,PGI、PGR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对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和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
[2]赵建业,朱春评,李兆申.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2016,21(6):376.
[3]Ferlay J,Shin HR;Bray F,et al.GlOBOCAN 2008,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IARC CancerBase No.10[R].Lyon,France:In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2010:29
[4]郭秀丽,赵 晖,崔培林,等.检测胃蛋白酶原相关指标的血清学活检方法在胃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5):450.
[5]朱延红,吴英杰,孟存英,等.PGⅠ、PGⅡ和胃泌素-17在慢性胃窦部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J].北京医学,2017,39(4):412.
[6]Irvani S,Hashemi MR,Moghadam KG,et al.Accuracy of serum pepsinogens I and II,gastrin-17 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ies in histological diagnoses of atrophic gastritis[J].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10,56(1):13.
[7]贾萌萌,周英发,赵治国,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IL-23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3):366.
[8]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A,et al.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Gut,2012,61(5):646.
[9]黄喜顺,邓立新,邱耀辉,等.血清PG、G-17联合CA72-4和13C UBT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10):1346.
[10]朱晓婷,王韶峰,程惠民.胃泌素-17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9):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