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成倩
摘 要 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职业院校进行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多方面提出我国职业院校产学研相融合的改革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产学研;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职业技能人才;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3-0135-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colleges. Finally,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vocational skilled talents; creational education
1 前言
在當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作为特定工作技能的提供者,构成教育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教育也被视为能够改善普通正规教育水平低的劳动者的收入前景的一种手段。通过向劳动者(无论个体经营者还是工人)提供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来调节和干预了整个就业市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投资职业教育表现出巨大兴趣,许多政府及其机构正在将注意力转向知识的迁移在发展创新、可持续和繁荣的经济和工业方面的作用。源自个体企业对来自外部来源的知识的需求而促生的产学研的融合以及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现代创新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抓住社会的需求点,努力开创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利用提高自身培养的人才质量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职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史
所谓“产学研”(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产”就是industry,即产业,企业;“学”就是university,即学校、学生,同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计划;“研”就是research,即科研、研发。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共同为社会服务。它的基本含义是高校或高职院校应适应市场的需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战场,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1]。
产学研的概念首次正式被定义是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在这一宣言中,“University-
Industry”的合作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并且进一步达到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产学研合作规模比较大的国家。美国已经开办了上千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院校,数量约占全美高校的1/3,而且其项目涉及的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日本主张教育责任应该由大学和产业界共同承担,日本的很多高校和职业院校都从企业引进教师,同时鼓励企业相关科技人员到高校进修,企业经常聘请大学教师讲学。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产学研机制,切实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产学研结合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探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融合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成为高校(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
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已经普遍实行产学研相融合的发展,然而对于我国职业院校来说却是一个刚刚起步、正在研究中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晚,面向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学研相融合的要求,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够高,教育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不够广。职业教育与职业非学历教育一体化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大力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不仅限于单一形式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一体化和整合[2]。
2)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不够紧密,缺少职业教育前的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职业准备教育,在职业教育后与企业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应该将三者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联合制定统一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使同一级别的技术工人在不同机构之间也能够相互认可,如实现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之间培训和认证的有机衔接。
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培养目标单一,优势特色专业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现今职业院校的有些专业在国内重复设置,失业率高,薪资低。还有因为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创新精神,过度强调共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人才培养没有层次特征,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4)职业教育产学研融合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比较典型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校对接的积极性低,院校活力不足,校企联合流于表面形式,深度合作较少;合作开发课程、指导顶岗实习的作用弱,合作机制存在不健全、不稳定、较随意的现象。总之,职业教育产学研相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4 职业院校进行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探索新的技术机会和应对环境的变化是变革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技术探索不仅包括新技术的开发,还包括现有技术的融合和互相促进。如智能手机融合了多种高端科技,功能性食品融合了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技术。融合涉及对新的知识领域的探索以及对跨学科技术领域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外部知识来源可以提高结合现有技术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产学研融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走进学校,引入打破常规的创新教育,促进公司、企业自身求新求变,多方融合,创造新技术,实现共赢。
2)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以及科学和工业生产的创新的升级,取决于最新科技成果的发展和传播的规模,以及新一代的设备和技术成就。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只有能够处理应对复杂问题的高技能的工人才能完成這些任务。只有建立在产学研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才能确保高科技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培养创新创业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切实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培育综合性技能的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职业院校进行产学研融合,就是开放办学,其主旨目标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创业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此一定要明确一个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还是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者?二者都不是,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创业型社会发展的趋势下,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个体提供生存技能、技巧,进而促进个体实现创业,提升社会地位,体现自我价值,是职业院校的应尽之责。
学者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使命是由几个方面综合体现的:
①培养培训知识型员工,以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使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密切融合,鼓励学生通过对应用知识、文化的深刻理解,确立自我奋斗与努力的方向,以实现个人职级、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升迁;
②推动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技术扩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
③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具有智能化操作技术的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我国职业院校产学研相融合的改革措施和对策
1)正确处理和解决校企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根据现代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学校应该和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并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学校应根据创业需要优化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形成以系统性、多样性、中介性、目的性、开放性、可仿效性为特征的理论模型。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的人才市场为对接,发展巩固特色品牌专业。
2)改进传统学制,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针对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为了不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应引入弹性学分制,设定具体学分标准,突破专业局限,将人才培养内容与职业内容、创业内容融合起来,甚至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以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发挥自我优势与长处,提升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促进个体在工作情境中快速提升创业能力。
3)校企合作开放办学。近年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研究人员对于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园区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中高职贯通等经典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研究,还提出诸如“总部—基地”办学模式[4]、“县校合作”发展模式[5]、“三层对接”办学模式[6]、“基地+联盟”人才培养模式[7]、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8]等,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的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等多方面的维度。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还要对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理念加强学习和吸收,必须了解自身专业范围的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专业岗位的变化。教师要经常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本着友爱和学习创新的精神与学生共享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程序方法的决策职责,以赢得学生对教育成功所必需的认可。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教师要真正做到产学研的融合,参与企业或行业的相关研发工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问题,开展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只有当教师亲身参与了企业管理与改革、生产实践与研发之后,才能够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 结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总之,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校企合作路线,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积极提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测试并获取相应的证书,认清当前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需求,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发展,实现产学研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14-120.
[2]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70-78.
[3]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5):89-97.
[4]熊惠平.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1(6):107-110.
[5]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43-50.
[6]吴建设,丁继安,胡世明.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三层对接”办学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90-92,105.
[7]潘荣江.“基地+联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1-104,110.
[8]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