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华
中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稍不留意就会暴露许多“硬伤”。其中有些“硬伤”,是由于考生对中考作文的要求产生误解造成的。那么,考生对中考作文要求有哪些误解?由此带来了哪些“硬伤”?这些误解和“硬伤”又该如何消除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经历,给广大考生总结如下:
误区一:字数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中考作文在字数上明确要求“不少于600字”。这是因为中考作文是一种应试性的选拔作文,为了体现其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对字数做了“不少于600字”的规定。可是,笔者每次参加中考阅卷都发现,不少考生的作文因篇幅过长、字数严重超标而失分。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考生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既然要求不少于600字,那岂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于是乎,洋洋洒洒地写了千字以上,把作文格子写满了,就写在格子外面。文章篇幅过长,给人一种拖泥带水的感觉。再者,阅卷老师们的时间紧,任务重,批阅每篇作文的时间有限,一般不超过三分钟,即使考生写得再精彩,阅卷老师也没有时间细细阅读。
所以,中考作文在篇幅上应有所限制,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以700~800字为宜,这样既能彰显出文章的简洁凝练和丰厚蕴意,又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基础题和阅读题。对于那些喜欢长篇大论的考生来说,要学会概括和取舍,合理安排详略,使文章简洁精当,主旨突出。
误区二:文体如“乌鸦扮孔雀——不伦不类”
近年来中考作文淡化文体,常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不少考生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中考作文阅卷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四不像”的作文。比如,有的作文谈观点、讲道理,有论点、有论据,看似是议论文,可作文的主体部分却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情节始末一应俱全;有的作文写人记事,看似是记叙文,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丢三落四”,而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却有几大段的议论,喧宾夺主。这样的作文在形式上显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所表达的主旨自然也是非此非彼、不清不楚,因而丢分严重。
其实,“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文体杂糅,而是指中考作文不限于一种文体,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如长于理性思维、雄于论辩的考生可选议论文;长于形象思维、善于记事写人的考生可选记叙文;长于写景状物抒情的考生可选散文;长于联想和想象的考生可选童话、寓言或故事新编。这样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误区三:标题如“凉水泡茶——没味儿”
近些年来,中考考查的大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但是,一些考生却误以为可以随便拟题,拟出来的题目就好比“凉水泡茶——没味儿”,令人望而生厌。具体表现在:1.题文不符,即题目与文章要表达的内容缺少必要的关联,或题目与所选的文体不一致;2.过于宽泛,大而不当;3.毫无新意,平淡得像白开水,索然无味。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標题应当简洁醒目,准确生动,富有个性,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中考作文或平时作文,不少同学是先写正文再补标题,这样至少会出现两个问题:1.所补的标题不切合文章内容;2.写到文末往往由于时间紧迫而忘了写标题。因此,笔者建议同学们写考场作文时,一定要在审题立意之后,迅速拟出一个切合中心大意的标题。我们不妨把题目的范围缩小,例如以“诚信”“成功”为话题作文,就可拟《诚信,人生的通行证》《成功=责任+勤奋+坚持》这样的题目,既蕴含中心,又清晰明了。
误区四:立意如“笨狗撵兔子——不沾边”
综观如今的中考作文题目,大多要求考生“自定立意”,这是由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决定的。当前,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成为中考作文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提供材料。受思维角度、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考生对同一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中考作文关于“自定立意”的要求,实际上是给考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但是,我们在中考作文阅卷中却常常遗憾地发现,许多考生把“自定立意”理解成“随便立意”,没有认真地去审题,从而导致立意肤浅,甚至“笨狗撵兔子——不沾边”,偏题跑题,为此失分不少。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作文评判的根本依据。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看到题目后至少要用三分钟的时间把题目及要求审读几遍。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把握材料的本质内涵。立意要正确、深刻,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道,悟得失之理。另外,行文时要注意扣题和点题,“一步三回头”“回眸一笑百媚生”。开头点题至关重要,两三句话直奔主题,要比写一段话还没点题的得分率要高得多,再加上一个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的“猪肚”和一个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豹尾”,得到一个中上等的分数是十分稳妥的,若再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得高分是毫无疑问的。
误区五:抄袭套作如“厨子搬家——另起炉灶”
抄袭套作,向来为人们深恶痛绝,因为它败坏了文风,影响了考试公平。所以,中考作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和“无情封杀”。在这种“严打”和“高压”之下,抄袭套作之风大为收敛。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学生的误解,认为凡是作文都要“厨子搬家——另起炉灶”,就连模仿与借鉴也不敢了。
其实,中考作文中不得抄袭和套作的规定,并非反对模仿与借鉴。事实上,模仿与借鉴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作文起步的台阶,是作文创新的翅膀。纵观历史,很多先辈都是在模仿与借鉴中创新的,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就模仿、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就连结尾“救救孩子”都如出一辙。
考生平时除了多读读名家的文章外,还可以多看看一些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因为学生优秀范文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审美情趣都与自己的相差不大,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考生平时还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读到的美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那些材料不知不觉地就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写作时,可借鉴名家美文或者优秀范文中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和语言表达,做到“踏雪无痕”,融会贯通。
需要注意的是,模仿与借鉴的要义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想真正写出自己的文章,还需要创新。
误区六:文采如“锦缎上纹绣——堆砌辞藻”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中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标准中有一项指标是“有文采”。但是,笔者在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把“有文采”错误地理解为“辞藻华丽”,写出的文章语言浮华、内容空洞,或在作文中大量堆砌辞藻,或照搬已有的精彩文段,忽略了主题,使文章出现了无主题或者主题不明的情况。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文采斐然”,实际上浮靡空泛,词不达意,内容与题意脱离,得分自然很低。
有文采,是指文章言辞传神,生动活泼,能把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写得有血有肉,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生动形象、精辟透彻。就初中生的作文语言而言,首先应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其次要做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选择句式,化诗入文,引用名言警句等,是增加文采、提升文章品质的重要手段。从文体上看,记叙文的语言要通过对词语的锤炼,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创设意境,进而塑造人物形象,使语言富有画面感、流动感;议论文要通过对句式、修辞的锤炼,提升论证的深刻性、严密性,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主题明确是中考作文写作的第一要求,也是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第一标准。只有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追求文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误区七:创意如“干河滩撒网——盲目求异(鱼)”
中考作文發展等级评分标准中有一项指标是“有创意”,具体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由于一些考生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为了追求创意,获取高分,便如“干河滩撒网——盲目求异(鱼)”,导致漏洞百出,弄巧成拙。有的考生在立意上反弹琵琶,出现了否定话题的情况,如话题“美就在身边”,有个考生却这样写道:“现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极差,城市污染严重,乡村垃圾遍地,哪里还有美?”这岂不是对话题的否定?这样写怎能得高分?有的考生为了在文体上出奇制胜,盲目采用实验报告、嘉宾访谈、故事新编、产品说明书等文体作文,牵强附会,文不对题,以至于与高分无缘。还有的考生想在选材和语言上标新立异,所选材料不够积极向上,甚至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英语和文言文。
“有创意”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会给文章增色,用得不好文章会失分严重。所以,考生一定要慎重对待。考生如果没有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不如按常规写作,稳中取胜。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早恋题材的作文是中考作文的禁区,千万不要涉足。再者,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考生应一律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进行写作,切勿使用网络语言,或者文白夹杂、英汉夹杂。
中考作文在语文成绩中占“半壁江山”,正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总而言之,对于中考作文中存在的误解和“硬伤”,同学们一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平时写作文就要养成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若同学们养成了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到了考场上加以注意,那么这些误解和“硬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