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术表演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2018-04-23 01:08于志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古代演变发展

于志江

摘 要 本文将武术表演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武术史的划分阶段为划分依据,对古代武术表演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进行剖析。以期武术表演作为传播武术文化的践行者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更好的发展,使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化洪流中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古代 武术表演 演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

古代武术表演历经了整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的萌芽肇始到奴隶社会的演进再到封建社会的成形。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武术表演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中,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朝代的更迭和政权的更替,武术表演的形式、内容等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演变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1原始社会时期武术表演的萌芽

武术表演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武舞,是一种巫、武、舞三者合一的形态,与生存劳动、图腾崇拜、部落之间的战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原始社会由于人少兽多,生存环境险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与恶劣的环境和凶猛的野兽而抗衡,从而掌握了一定的搏杀技术。到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经济生活方式被打破,氏族之间的原始战争日益频繁,原先的人与兽斗也变成了人与人斗,所习得的部分生产技能和搏杀技术也转化成了军事武艺,而用作生产劳动的工具也转化为战争搏杀的武器,武舞也因此而成为了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原始社会的武舞不仅是军事训练的主要手段,还有通过其达到宣武扬威的作用。原始武舞的表演形式,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武术表演,因为当时武术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存在体系,但这种手执兵械而舞的活动已经可以看作是武术表演的胚胎。

2奴隶社会时期武术表演的雏形

在奴隶社会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奴隶主们为了利益的争夺而使得战争日趋频繁。武舞这种军事训练手段和形式即被夏启氏所继承。《礼记》载“一击一刺为一伐。”,就是说夏启氏在大东之野指挥手执兵械的士兵们练习击刺技能,反复操练九个回合。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武舞的活动式样和功能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著名的武舞有两种,一种是手持盾、剑等武器模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配上音乐,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称为“象舞”。在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贵族子弟学校,要求年满 15岁的学生都要学习象舞。另一种是为了歌颂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功而以当时的战争场面为题材配以音乐编成的“大武舞”。这一时期的武舞的社会功能不再是娱神通神了,而是强调它的教化和政治作用,直接有效的为周天子的统治服务。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武术的发展也受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逐步从军事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的内容特性的初始形态。其中以“两两相当”为特征的角力和手搏,是两人用摔法和以巧斗力的较技比赛的形式来衡量参赛者水平高低的武技活动,它不仅是当时的一种训练手段,更大程度上是供统治阶级“戏乐”的一种娱乐表演活动。

3封建社会时期武术表演的逐步独立

秦王朝的统一结束了列国诸侯夺权争霸的混乱局面,自此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秦、汉则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秦始皇为了强化其封建统治、防止叛乱,下令收缴兵械,禁止民间持兵械习武,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戏,将先秦时期的角力活动更名为“角抵”。这种“车同轨,书同文”的政治变革反而促进了武艺娱乐功能的发展。汉初时期因汉高祖刘邦非常欣赏巴蜀之师在定三秦灭楚中的英勇猛锐,便将集体持兵器操演的巴渝舞的一支带入宫廷之中。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助推了各类文化的发展,角抵不再单是两两相當的角力较技的武术表演,而是荟萃吸收了各种歌舞、杂技、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了一种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体表演“角抵戏”。除此之外,汉朝承传了先秦时好勇斗剑的遗风,由于环手铁刀的出现,使剑逐渐退出军事战场而成为社会上兵械私斗的一种活动,不管是在统治阶层还是民间,都普遍盛行习练剑术和斗剑之风。这种既可单人演练又可双人对舞的具有一定程式的兵器舞练可谓是武术套路的雏形,也表明武术套路自始就具有很强的娱乐表演性。

两晋南北朝是封建社会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南北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助推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忙时种田、闲时造拳的“府兵制”的实行,其严格的选拔标准和要求更加强了社会对武艺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表演性武术活动的发展。这一时期延承了先秦时期“两两相当”的角力活动形式并更名为“相扑”。同时还出现了称之为“跳剑”或“跳刀”的与杂技文化相融合的表演形式,这些抛接器械的内容使得表演具有了更加强烈的刺激性和表现力。这一时期“击有术、舞有套、套有谱”的构架已基本完成,不论是拳技表演还是器械表演、单人演练还是双人对练都在向着程式化武术套路形式发展。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繁荣阶段,稳定的政治和发达的经济及文化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众尚武蔚成风气。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使得中华原有的舞蹈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史料中记载的“武舞”或“健舞”有剑舞、矛舞、破阵乐舞、大面舞、狮舞等。其中剑舞、矛舞等兵械与“舞”相结合的演练形式也在不断的向着套路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剑舞更是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武舞的繁荣、戏剧武打的发展,这种武术与艺术结合的表演形式,为武术开拓了新的艺术化发展路径。

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由于多个政权并存,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军事斗争繁紧,因而统治阶级都对军事储备和习武训练非常重视。当时的表演性武术活动不仅在军队和宫廷之中盛行,在民间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向。而相扑活动则在招兵时选拔武技高强的健壮者为职业相扑手,专门习练技艺以供在节宴朝会活动时进行表演。宋代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文官政治制度,使得“尚武精神”开始转向民众阶层,加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出现了“瓦舍”和“勾栏”这种群众性游艺场所和专门从事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通过打套子、使棒、作场相扑等表演活动来创造经济价值。这时的武术表演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更突出了其娱乐观赏性,而且作为习武之人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兼具了商业价值。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朝廷禁止民间习武的背景下,人们利用戏剧将曲艺与武艺相结合的形式,在杂剧中融入了大量武打内容,不仅使武术得以合法的保存下来,更提高了武术套路技艺的艺术化和观赏价值,这种具有情节表现的程式化戏剧武打,丰富了人们娱乐观赏的内容。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延续的宋元时期江湖卖艺的风气,浪迹萍踪的民间艺人多以刺激惊险的武术表演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在明代,每逢清明时节的郊外踏青活动时,艺人们都会进行形式各异的武术表演。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行香走会”这种祈福的民间庙会风俗,在清代时已经发展成为以演练武艺为主的民间社团。在赶集或农闲之时,走会的表演会招来许多观众,然后表演拿手节目“耍钢叉”。这种叉分双头与单头两种,表演者都赤臂露膀,使叉在身首之间作翻腾飞舞之势。此外,习武者平时用于练功的内容也成为了表演的项目。拳械套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业走向成熟和完善。程冲斗将刀术整理成套路,他表明套路形式是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习练精熟,可以避免受到敌人的牵制。抗倭名将戚继光创编了三十二势长拳,强调势势相承、环环相扣和死招活用的技战术。程冲斗的刀术和棍术套路,戚继光的拳术套路是最早的有详细记载和图谱的套路,标志着武术进一步走向成熟。武术套路的成熟使得武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宋代的打套子到明清各种套路的创编,武术套路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可以说武术的艺术表演观赏价值始终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中。

参考文献

[1] 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2-98.

[2] 章友德.漫谈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J].检察云,2011(13):58-59.

[3] 李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3):19-22.

猜你喜欢
古代演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