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2019年,不用去判斷宏观经济环境,因为它一定是多变的;也不要问自己是‘升维还是‘降维,因为未来一定是多维的。”
11月5日,在“第27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著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做出如上论断。
在陈春花看来,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其实就是持续的不确定性,针对持续变化的环境,管理者要及时蜕变和进化,在战略上,让自己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以下为陈春花院长在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演讲摘编。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多维”生存
我其实一直关注在整个技术推动的背景下,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本身的发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首先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我从两个维度来给大家做表述,一个是:个体其实是完全自我独立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个个体其实都非常独立,但是另外一方面,整个世界又万物互联为一体。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部分,恰恰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我们对于整个环境的认识,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而不能停留在之前的视角。
另一个维度就是一切都在数据化。数据决定了我们在市场中的机会到底在哪里。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价值创新,通常都会沿着两个方向讨论,一是效率如何提升,另一个就是价值如何创造。在价值创造上,很重要的就是数据驱动。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复杂性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讨论,我“升维”还是“降维”,今天来看,讲升维、降维都不行,所有人都要“多维”,如果只为一个维度去讨论,一定在今天没有办法找到生存机会。
比如大家很想知道2019年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会怎么样?我告诉你:不用去判断,为什么?因为它一定是多变的,因为“多维”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
我个人非常同意张瑞敏所说的“我们要做一个时代的企业”,我也非常同意任正非说的“我们其实在今天更重要的是要练内功,不管别人怎么表扬我们,那个东西都不能帮助我们,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内功够不够?”
应对三大挑战,必须提出共生型组织
我相信很多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甚至企业的员工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一定要自我更新迭代,一定要跟更多人开放合作,一定要不断地挑战、学习和创新,一定要不断地去与不确定性共处……可是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做不到呢?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来源于两个:一个是组织,一个是文化。文化是指自己的习惯,组织就是你能不能让更多人做调整。我沿着组织这条路尽可能给大家找出答案,于是提出了“共生型组织”的概念。
第一个挑战是,绩效不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外部决定。比如你在行业中做得非常好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外部行业的人来,他不用你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你就没有机会了。联想做猕猴桃就比农牧企业做得好,因为农业的逻辑往往是追求规模、降低成本,不做农业的人来做农业,逻辑就是追求品牌和高附加值了,这完全是两套逻辑,你在以前的惯性上,怎么跟他竞争呢?所以你的绩效并不是由你决定的,反而是由重新定义行业的人来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你把自己做好是不够的,因为有非常多的人在重新定义这个行业。
第二个挑战是,效率不再来源于分工,而是来源于协同。如果仅仅做分工就得不到效率,只有做协同效率才会非常高。就像今天这么多人聚集到这里,是因为《中外管理》杂志社协同了非常多的政府高官、专家、企业家们,然后把大家组合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最高的学习效率。如果你不做这种协同,不会得到最高的效率。
第三个挑战是,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外部。以前人们讨论挑战时会说,我内部的成本能力够不够?跟竞争对手比优势明不明显?跨地区发展的时候有没有机会?品牌影响力够不够?等等。但是今天组织所遇到最大挑战来自外部,已经不再是内部的话题,这使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组织形态来回应挑战,最终我找到一个词,这个词叫“共生型组织”。
共生型组织的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个特性是互为主体性。比如,我来这里演讲,我和主办方就没有主客体之分,我讲的内容就是根据我的研究来的,并不受主办方的限制。这就是互为主体。
第二个特性就是整体多利性——所有人都要得到利益和成长,不是某些人损失,某些人得到,是要“整体多利”。所以我并不担心中美之间的关系,我们其实真正关注的是怎么讨论这个概念。
第三个特征是柔韧灵活性,第四个是效率协同性。如果我们想做共生型企业,就不能有主客体,不能认为只有你是主体,而必须把所有人都看成彼此为主体。同时一定要保证多方的利益、多元的利益、各种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利益,当所有的利益都能被保护时,我们才能共生。然后,再用柔韧的灵活去互相适应,最后,才会得到一个非常高的协同效果。
必须做两个认知上的调整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打造成共生型组织,必须有两个认知上的调整:
一、打开边界
打开员工边界。也就是说,能不能让不是你组织的人,跟你在一个组织平台上一起工作?通过有关数据就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的人才调整频率是非常频繁的。你千万不要认为哪个员工属于你,你和员工之间其实是互为主体,我们是无法真正拥有员工的。所以员工边界要打开,你一定要有能力让更多人与你合作,而不是要拥有他,这是一个调整。
打开顾客边界。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对顾客的认知,都需要重新定义,因为这个顾客边界在调整。例如,我们看今天的家居卖场人很少,但当它和智能家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市场空间就非常大。
二、慢就是快,走“不可替代”的路径
边界调整只是第一准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我称之为“快就是慢”或者“慢就是快”。
我们在今天需要一个非常大的价值网络才可以创造价值,不可替代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够创造独特的价值,那么,实际上大的价值网络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今天很多企业被淘汰,不是因为技术,很大程度是自己淘汰了自己,它没有在慢和聚焦中做到不可替代,所以专注、聚焦与价值创造在今天是最重要的!
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
有了以上两个认知突破,我们就能讨论共生型组织到底怎么做了。
之后,我们需要做四件最重要的事,即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只有思维方式的调整,甚至境界上的调整,才能做出共生型的组织。
第一个境界是共生信仰
如果我们好好看看自然界,就会发现每个动物都可以活得很好。人类犯了一个巨大错误就是总想主宰这个世界,但是最终结果是,你只想自己活得好的时候,自然就会反馈于你。自然界能够如此生机盎然,能够给人类提供空间,就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共生,我称之为“共生信仰”。
相信共生这个信仰时,大家要注意三件事:
1.自我约束,要把自己管好。我们最近发生的非常多的商业案例,很大的原因都是没把自己约束好。
2.中和利他。一定要有利于别人,当你不利他时,就无法共生。
3.致力生长。要努力帮助别人生长,自己也要生长。
今天的竞争不是输与赢,是共同生长,只有追求共同生长,做战略才会成功,你用追求输赢做战略,迟早会掉队的。
第二个境界是顾客主义
今天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唯有一个确定的,那就是顾客,所以我用了“顾客主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中,我们需要大家调整非常多的东西,最重要的调整是顾客会变,你必须紧跟顾客成长和变化,你才可以找到共生的机会。
第三个境界是技术穿透
组织形式可以调整的原因是因为有技术,所有人其实都在一个无限连接的空间当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由技术来连接。今天最大的挑战就是你愿不愿意把自己变成技术驱动型公司,如果你愿意的话,这是有机会的。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与技术做组合,就没能力与这个世界相关联。
第四个境界是“无我”领导
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显然不是的,无为其实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作为。当你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作为的时候,其实你就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我们在这样一个共生逻辑下,我你应该能够让所有的组织成员,无论内部和外部,都有机会有所作为,都有机会创造价值,都有机会成长,你要做的就是牵引、协同、赋能。你能做到的时候,就有更多人跟你组合在一起。
今天看到非常多公司,其实它们会构建更大的价值网络,当你构建这个大的价值网络的时候,就需要你能够彼此协同、牵引和共同的价值创造,这是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
卓越的领导者,对共生型组织至关重要
如果真正要做到四重境界,其实是需要领导者本人做调整的。
调整是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所承担的这些功能是其他人不能承担的。因为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坚定的领导者,一個明确的价值观,一个能够克服困难、引领大家前进的领导者尤为重要。
卓越领导者应该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能够承诺并且承担责任。如果回看《激活组织》这本书,我提出在互联网时代领导者的角色要改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改变:第一个你要成为布道者,你一定要把价值观讲清楚。过去这段时间,很多民营企业家觉得很困难,但是我其实一直没有太大的焦虑,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要坚信你在这个社会的进步中,你的价值是不可被替代的。
当你有这个价值贡献的时候,其实就应该知道,你所担当的责任和承诺其实是可以推动中国进步的。从这个概念来说,你是不必担心的。要有这个定力,相信自己,你是一个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导者。
第二个特征,有没有指向未来的能力。当你能够指向未来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帮助你的组织不断地走向未来。这也是我为什么今天特别强调共生型的组织形态的原因,因为这是我们面向未来组织的进化路径。
总结两句话送给大家。
一个是德鲁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中说到的,任何企业和任何经营应该有一个经营的理论,应该有三个基本假设,即:组织环境的假设、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完成组织使命所需核心能力的假设。这三个基本假设如果你有明确答案,就可以指导你的经营,让你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成长。
第二个是,我们今天一定要把过去的单向思维习惯拿掉,一定要把“竞争”的概念拿掉,我们今天其实更应该强调的是,你怎么围绕着顾客价值去创造价值,来解决今天有没有机会的问题。
最后,我相信随着习总书记跟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的胜利召开,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继往开来,随着上海进博会的盛大开幕,未来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讲,都充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