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秋田 李靖
在我看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全面围堵政策的开始。所以我们对这次中美贸易摩擦肯定要想得远一点、深一点。把中国作为主要的战略对手,这是美国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误判,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要感谢老祖宗,如此有智慧地创造了危机两个词,危中有机,机中有危。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机遇也可以转化为挑战,这是辩证的统一体。最高明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是要把挑战化为机遇,把难点化为亮点的。
应对世界不确定性挑战需要“三种力量”
具体来讲,应对挑战要靠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战略的定力,要站稳脚跟,不要慌了自己的手脚,要理性地分析,这叫战略定力。
第二种力量是实力,我们的经济实力。对企业家来说要有核心竞争力,有实力才有底气。
第三种力量,特别在当前形势下应对世界挑战,还要靠第三种力量——凝聚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第一位的是把家里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保持团结稳定。
应对挑战有三种力量——定力、实力、凝聚力。而抓住机遇也需要有三种力。
第一种是洞察力。我们要开拓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我们不仅要站在企业看企业,还要跳出来看企业,世界很大。
第二种是要发挥平台的力量。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需要让我们的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在一个平台上流动起来。
抓住机遇的第三个力,是执行力。团队、合伙人、规章制度,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目标要能够落地,不是空想,务虚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务实,落地,要把信息、人脉、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担当者担当,给实干者实惠。
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是重大机遇
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是个机遇。
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世界格局正在进行大调整、大变革。在这个时代里,领导人讲: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我作为20多年的外交官,基本上经历了欧盟从小到大的过程,我把欧盟定位为:第一,它是大国关系的平衡器;第二,它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第三,它是一个重要而伟大的实验室:虽然法国与德国1000年来打了几百次仗,虽然欧洲的战争爆发很多,但是欧盟第一次把主权国家联合起来走向一体化。
中国是最坚定的欧洲计划的执行者,现在仍然是如此。当然我可能更偏重于德国。克强总理讲过,与德国的合作,第一是高端制造业,也就是工业化,第二是信息化,第三是农业现代化,第四是城镇化,都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与欧洲合作加强以后,中国企业向欧洲“走出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我想讲几个事情给大家思考。
瑞士联邦主席去贵州访问的时候,贵州的同志说希望讲讲瑞士如此山清水秀、工业发达,主要经验是什么?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我们在140几年前制定了一个生态法,规划好多少地方是绿地,多少地方是森林,给工业的定位是精密仪器。140几年来我们就是这一张图纸。”我们不是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吗?他们的生态规划在140几年前就定下来了,所以从法治的重要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到教育的重要性,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另外,到德国或者欧洲的时候,你们千万要注意,有些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我们有的学者去作报告,很习惯说,“关于这个领域我不是很熟悉,同时我也没有很好地准备,我今天是抛砖引玉。”他们会想,既然你不熟悉又没准备,你上台干什么?
西门子总裁曾跟我讲,有中国代表团访问到最后,告别辞说了三句话:你们国家是美丽的,人民是友好的,接待是周到的。他觉得很奇怪,为何没有任何建议?万里迢迢,待了半个月,就这么三句话?同时,我们有的企业家给西门子提了意见,反而得到重视,说你们接待得很好,但是仍有接待不周的地方:第一,天天吃面包、香肠我们吃不惯,请准备些中餐;第二,我们来一次不容易,你们天天在会议上讲课,多点考察方案和形式行不行;第三,你们发的资料是德文,現场解释浪费时间,中国在德国有2.5万个留学生,找中国人事先翻译成中文就好了。直接提建议在欧洲会收到更好的合作效果,这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各位,我们出去的时候,既要有对市场的敏感性,又要有对合作伙伴的友谊和了解,但千万不要忘记人文、思维方式是桥梁。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流的基础,交流和合作不能分开,要合作,就要善于交流,而不是死板板地沟通,不在于讲话的长短或者字数的多少,中国企业应善于在欧洲讲好企业的故事,听得懂,听得见,记得住是硬道理,对中国企业把握中欧关系的机遇会有很大帮助。
(本文根据第27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