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辛纳对话:打造印度的新安全伙伴体系?

2018-04-23 03:06吴琳
世界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印太莫迪秩序

吴琳

1月16~18日,第三次瑞辛纳对话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与前两次一样,由印度外交部和新德里智库观察家基金会共同打造的所谓“印度版香格里拉对话”再次聚焦地缘政治变化与挑战。此次会议以“应对破坏性变革”为主题,大谈“印太”新秩序、竞争性互联互通,针对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

从出席人员的名单看,印度此次可谓下足工夫。印度总理莫迪、外交部长斯瓦拉吉、外交秘书顾凯杰等悉数到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受邀来访并做演讲,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日本自卫队综合幕僚长河野克俊等现役军官为“印太”站台,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南亚邻国部长级官员以及俄罗斯、印尼、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也就相关议题发言。相较而言,中方学者仅有的两个发言机会被安排在核问题和女性问题分论坛。显而易见,印度将“瑞辛纳对话”视为开展公共外交、突显印度大国地位的重要平台。

构建平衡中国的“朋友圈”

此次论坛以“应对‘破坏性变革:理念、制度与习俗”为主题,旗帜鲜明地将“破坏性变革”置于“国际社会”的对立面。其潜台词便是: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天然与西方民主自由国家共享统一的价值观;作为维护当今国际体系正当性的“现状国家”,印度将负责任地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抵御来自“修正主义力量”对体系的“破坏性”冲击和颠覆。毫无疑问,印度将中国描述为了“破坏性变革”力量的主要来源。

哈里斯在“如何维护印太地区的海上秩序”分会上明确点名中国是“印太”地区的一支“破坏性的力量”,并与同场的日本、澳大利亚海军高级代表抱团,集体指责中国外交的“强硬做法”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扩张”是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的重大挑战。印度的官员和学者在会上并未充当指责中国的“急先锋”。但从会议的议程设置和代表邀请看,印度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制造一种国际社会联合制华、拥抱印度的氛围,为印度打造新的安全伙伴体系造势。洞朗事件之后,莫迪政府制华的力度明显加强,决心也更加坚定。一个最显著的信号是,印度开始积极地与美日澳探讨“印太”合作,不仅加强了双边协调,四国官员还在东盟峰会期间首次单独举行四方会议,一致同意将为建设“自由、开放、繁荣和包容的印太地区”加强政策协调和防务合作。未来,无论美澳日印四国机制发展至何种程度,制衡和牵制中国都将是印度对外政策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在对待“印太”这一新提法上,印度的态度显得颇为微妙。本次论坛多场分会围绕“印太”展开,显然这一议题的设置旨在为制华造势。但值得玩味的是,当美日澳法等国代表大谈“印太同盟”“共建自由开放的印太新秩序”时,印度人民党秘书长罗摩·马达夫却沿用印度传统外交提法“印度洋”,有意与美日澳保持距离。为何印度对于“印太同盟”的态度如此微妙?原因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想以此为筹码从西方那里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二是根据所获得的利益来判断是否值得与中国“撕破脸”。

虽说印度是否加入“印太同盟”还有待时间检验,但从莫迪近来高调的外交活动来看,印度加紧构建新安全伙伴“朋友圈”、平衡中国影响力扩展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印度试图构建的“朋友圈”由内而外大概分为三个层次:

内圈即核心的战略伙伴,包括美日法澳俄,以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南亚国家,着重通过加强战略协调、防务合作、技术转让和打造互联互通走廊,平衡、牵制中国。中圈包括以色列、伊朗、阿富汗、东盟等。最外圈是发挥重要但有限作用的、或是潜在的战略伙伴,主要是分布在印度洋沿岸的亚非国家,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吉布提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台湾几名绿营高官也应邀出席瑞辛纳对话,这说明莫迪政府将台湾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正加大与台湾民进党的政治接触。

印度能否实现“两头通吃”

有人将今天的印度比作一个拥有众多追求者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这种比喻似乎多少有点道理,但人们更需要知道的是,这名“少女“正思忖着从每个追求者那里捞到尽可能多的好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通吃”。但是,印度构建新的安全伙伴“朋友圈”、并实现“两头通吃”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真的能实现吗?

首先,印度与中国是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印度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印度通过损害与中国关系的方式实现对美日的战略接近,无疑是以损害其发展潜力为代价的。洞朗事件发生后,中印两国的相互信任严重下降。至今两国政府在工作层面上的对话机制仍未彻底恢复,甚至连中国驻印使馆在前方的沟通渠道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机制化联系不断加强。很明显,莫迪政府抛弃了曼莫汉·辛格政府时期在大战略上的谨慎平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中印竞争和对抗的风险加大,两国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上的合作都有所倒退。然而,印度经济崛起需要中国的事实不容忽视。另外,印度寄希望于美国为其经济崛起助一臂之力,但面对“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本就存在诸多问题的美印经济合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印度对此心知肚明,但执意使中印关系陷入更加困难境地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印度“两头通吃”的如意算盘落空。

其次,尽管印美都需要对方来平衡和制约中国崛起,但从战略协调上看两国之间远称不上是“天然的盟友”。美国现在力推“印太”新秩序,其目标不仅是要抵消中国在当前亚太地区秩序重构进程中的重大影响,而且要确保美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的主导性地位。这并不完全符合印度的利益。未来随着美国不断要求加强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印度孜孜以求的在印度洋的“主导权”无疑将更加遥远。

再次,能否同時处理好对美俄两国的关系也是考验印度“两头通吃”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苏联、俄罗斯都是印度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由于美印在军事和战略上的不断走近,印俄传统友谊将面临受损的潜在可能。与之相应,印俄中三边关系也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有损于印度在“欧亚体系”中获利的前景。俄罗斯对于印度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就获得了俄罗斯的大力支持。因此为了照顾俄罗斯方面的需要,印度也会在对美合作上留有一定余地。

尽管印度想要实现“两头通吃”的难度比较大,但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加强密切跟踪和战略预判,重点对以下两个竞争性趋势加强应对策略的研究。

一是竞争性地缘安全秩序。初步表现为美日澳等国倡导的“印太”新秩序与现有的中国参与的亚太区域合作秩序之间的竞争。“印太”新秩序还远未成型,但初步表现为看似松散的双边加小多边集团的安全联盟模式,这将对中国的海洋战略构成冲击,也会给中国推动多年的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制造混乱。对此,中国应密切跟踪和认真研究“印太”新秩序的构建情况,在推动亚太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同时,警惕东盟成员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内部分裂。

二是竞争性互联互通。跨国互联互通依托权力、财富、网络和科技,正超越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新平台。去年,印日两国政府委托印尼一家著名智库联合发布了所谓“亚非增长走廊”愿景,毫不讳言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竞争性方案而存在的意义,其要主导经济合作规则,在亚非国家推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迫使中国“按照开放、透明的国际标准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总之,中国不能因为国际竞争态势加剧而放弃开放与合作,相反,只有更加自信、开放、包容地与世界融合,推动国际体系向着和平、开放、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和变革。

(作者为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印太莫迪秩序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秩序与自由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