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峻岭,吴 尧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2.澳门城市大学城市管理学院,澳门 999078; 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中国幅员辽阔,受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法、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村落空间分布和文化展现一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村落在现代意义上为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或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人群生产、生息的载体,综合了社会、文化及经济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集文化、精神、生活方式及社会意识为一体,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布局、巧妙的景观及民俗文化称为有生命的历史[1-3]。基于此,早期我国关于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保护与开发[4-6],对多数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深入调查集中在对民居建筑、聚落规律实施理论化总结,其中,对这些地区普遍出现的梳式布局村落特征、民居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7-8]。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小城镇的建设[9],无论规划布局、空间利用还是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王凌等[10]从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优化措施,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谢浩[11]从岭南建筑布局中发现生态节能的设计,呼吁在现状建筑中要注重气候设计。崔与之纪念馆兴建于广州市增城中新镇,依托岭南旧村落原有地形,适应地域气候特点,强调文化元素,整体风格充满岭南建筑氛围。村落的布局作为体现民居的一种方式,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仅停留在定性研究方面,鲜有定量研究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成果。基于此,文章以广府村落、客家村落及潮汕村落为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研究区域现代村落的建造提供有益参考依据,并为其农村建设提供指导。
岭南原指中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及越城岭)以南地区,现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大区域,其中广东是岭南的中心地区。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形,以山地较多。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从地域角度分为珠江三角洲、潮汕和沿海、兴梅客家、粤北及海南岛等5个地区,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村落中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自秦以来岭南形成了广府、客家及潮汕三大民系,广府村落、客家村落及潮汕村落能较好代表岭南农村建设,故选取岭南农村居住点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村落、客家村落、潮汕村落为研究对象,其中,(1)广东作为广府村落的聚集地,主要分布在粤中地区,其中以广州为核心,其村落特征最明显; (2)梅州市地处闽、粤、赣3省交界处,是客家村落最后成型的地方,也是客家村落特征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3)潮汕地区范围为潮州市、汕头市及揭阳市3个地级,人口密度是我国平原中规模最大的,其村落由万人及以上聚集形成,祠堂是潮汕村落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文献归纳研究法了解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调研法对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结构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法,对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空间分布概况、类型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结构特征,分布密度表示单位区域上的村落数量,用于分析空间凝聚区域,其计算公式:
P=N/A
(1)
式(1)中,N为研究区域村落的总数量;A为研究区域面积。
村落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点的组合,但始终在均匀到凝聚的范围内,客观抽象点的空间分布基本有3种类型,即随机分布、凝聚分布及均匀分布。该文中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来衡量村落的空间分布[12]。最邻近距离表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r′,即表征邻近距离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当研究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分布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计算公式表示为:
(2)
(3)
其中,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点单元;A为研究区域面积;D为点密度;R为最邻近点指数。当R=1时,点单元分布为随机型; 当R>1时,点单元分布为均匀型; 当R<1时,点单元分布为凝聚型。
岭南保存完整的村落主要集中在明朝和民国时期,多使用木材建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且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其分布特征也因岭南文化而异,岭南地区呈现多元文化的融合,目前主要以广府村落、客家村落及潮汕村落为主。
表1 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分布特征
村落点单元(个)理论最邻近距离(km)最邻近指数(R)分布类型分布密度(个/千km2)广府2220000020凝聚135客家4032260080凝聚207潮汕1329000020凝聚359
从表1可以看出,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同时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在梅州潮汕区,其中梅州市村落最集中。进一步通过计算村落分布密度发现,潮汕村落的分布密度为3.59个/千km2,其次为客家村落2.07个/千km2,广府的分布密度为1.35个/千km2,均高于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分布密度的平均值。
进一步分析来看,岭南村落的地域环境特征尤为突出,顺应地域自然环境是其独特风格的体现。同时,岭南村落注重农村居住点的实用性、交际性,一方面农村居住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反映在布局上是住宅与生活劳作融为一体; 一方面结合岭南的生态条件,农村居住点通常都比较周密地考虑到其气候因素的影响,布局注重朝向、通风、防晒、遮阳。此外,岭南村落与岭南文化一样具备多元兼容的特点,其布局手法吸收了皇家建筑、江南建筑、甚至西方建筑布局的特点,不拘于某种形式。
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布局分布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分布、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其中各因素影响力排名为: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分布>社会环境。
3.2.1 气候条件
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处于亚热带地区,受寒冷空气的影响较小,但邻近海洋,受台风和海洋的影响较大,正是这些先天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布局分布特点,因此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在空间布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通风、防潮、防热。广府村落的布局以外封闭、内开敞的梳式布局[13],三间两廊为主,主要是受广东的气候热及潮湿的影响; 客家村落地处丘陵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冬天冷,夏天台风,为了防止台风客家村落逐渐形成了密集式布局,依靠房屋间的相互毗邻,提高抗风能力。汕头一带广东台风登陆较频繁,潮汕村落为了阻挡台风逐渐形成了南北向,由院落和围墙组成的多进式空间布局,同时这种空间布局也有利于通风。
3.2.2 地形地貌
梅州市的山地、丘陵、台地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所以客家村落基本上都是根据地形灵活布局,如梅州东北部雁洋镇的桥溪村[14],几百年来依山就势,筑台傍水,错落有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村落,而客家围垅屋的布局原理是依坡而建,多选择向阳的较为平坦的坡地,适合丘陵、山地等坡度较小的地方,同时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排水。当坡度较大时,便沿坡分层布局,如梅州的黄宅。此外,韶关乐昌应山村建立的前提条件便是其坐南朝北,背依凤凰山,前临卢溪河,村前是油沙地的优势。
3.2.3 河流分布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有些村落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等相辅相成,形成了独具珠三角低碳特征的水乡村落。如广府第一水乡——小洲村,倚河流而建,处处散发着岭南水乡风情,已超过1 000年历史,是广州市保存最完整的村落。梅江作为梅州最主要的河流,客家村落的空间布局与河流密切相关,其中超过1/3的村落有小河流贯穿与村落或者离河流较近,客家村落群聚的方向正是溯江而上。潮汕村落江河密布,村落多临水,如程洋冈村,韩江主支流南溪从村西流淌而过,北部仙美村依托港口运输得以发展[15]。
3.2.4 社会环境
宗教制度数千年来一直影响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空间布局。潮汕村落保留着浓厚的宗教思想,祠堂作为潮汕村落宗族的实体表现[16]集村落中祖先崇拜活动、教育、政治及娱乐等功能为一身,是村落的中心,如凤凰村除了沿凤凰溪呈带状分布,空间布局为凝聚,民居分布在交通干道两侧,村落的中心地带在北部由3条交通干道和水池围合而成,坐落着村落最古老的戴氏祖祠堂,同时在宗族空间上,村落具有多呈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
该文基于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布局理论,对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处于凝聚类型。受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及社会环境所影响,在农村村落保护及建设过程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内在的价值因素,以保障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经济、居住环境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将针对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内在价值的量化研究,使其应用到现代村落建设中而得以更好传承,为保护岭南地区农村建设指明方向。
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作为岭南传统文化保存的载体,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发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遭受巨大冲击,而挖掘岭南地区农村村落历史、文化及生态等方面的价值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1)在历史演变中谋划未来
从岭南村落空间布局、类型特征及村落发展脉络来看,岭南村落未来趋势应着眼于保护,并积极营造良好的村落环境。政府应充分发挥规划与管制的作用,优化村落景观的空间结构,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并促进乡村经济协调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强区域规划编制,从乡村、城市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为实现村落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制定区域性总体规划体系,将规划对象从点扩大至面,减少由于行政区划出现规划断层的情况; 风景游憩、环境保护等是村落发展的方向,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需求,促进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健康发展。
(2)在文化底蕴中奠定品位
从研究结果来看,继承乡村文化景观,还原田园面貌,再现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文化,重塑幽静迷人的村落景观是岭南村落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品位的奠定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建筑集中地区选择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物,遵循传统村落格局进行移建,利用典型村落设计加强其空间格局[17]; 学校建设中拆迁部分特色村落,整改宗祠等文物保护单位,组建没有居民生活的岭南风情区; 宗祠作为原住村民重要的精神场所,这里是其延续传统的习惯的地方,可以开展庆贺活动。此外,岭南地区也能以旅游业为发展契机,通过开发水上灌溉等活动,恢复河涌传统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岭南的传统节日问候,恢复赛龙舟、北帝诞等民间习俗,组织新型民俗或商业活动。
(3)在生态保护中回归绿色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布局分布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分布等生态因子方面,重视生态保护并回归绿色岭南是关键。其中,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心工作,主要包含生物栖息地、林荫道路、水体、森林、村庄空间等方面的基础建设。2010年,广东省推出《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决定全面开启旅游主线建设,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和社区绿道与6条省立区域绿道主线相连接,组成贯通珠三角和乡村的多级绿道网络系统[18]。在广州省大力推行绿道建设的背景下,为保护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发展过程带来前所有未有的发展机遇。绿道主要包括公园道、生态岛、自行车道、乡村道等,岭南地区应由多个层次对做好建设绿色通道的规划工作,并与公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相配套。因此,岭南地区可运用计算机和3S技术对大尺度、多尺度景观定量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廊道—基底等模式的指导,实施大尺度的绿道系统规划[19]。同时,重视其连接性及开放空间和绿地的作用,并将其当做相互联系的一部分。此外,可采用绿道建设与农业、度假村相结合的方法,让农民从农业、旅游中获取收益,从而自觉保护传统村落,维护并传承乡村生活方法。
[1] 张喆. 从化市传统村落岭南特色语汇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 熊瑛子. 岭南地区古村落合理开发与原真性保护的几点思考.美术教育研究, 2014,(15): 166~167
[3] 陈标华. 美丽乡村之广东省东莞市南社村——村子就是一座岭南风格博物馆.小康, 2015,(4): 32~35
[4] 蒋丹鸿, 曹冬冬.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师, 2006,(2): 31~32
[5] 刘挺, 肖鹤.城市化下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以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为例.华中建筑, 2011, 29(8): 147~150
[6] 郑欣.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装饰, 2010,(8): 104~105
[7] 罗宇. 粤东蕉岭石寨村聚落特色与建筑文化保护研究.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6
[8] 唐伟标. 广州炭步镇塱头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泉州:华侨大学, 2015
[9] 王兴为.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分析——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 38~42+64
[10]王凌, 周文颖.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以广州为例.广东园林, 2015, 37(1): 16~19
[11]谢浩. 岭南民居:审“势”观“气”的节能布局及其设计策略.上海城市管理, 2014, 23(1): 61~63
[12]张颖, 陈奕捷,王道龙.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209~219
[13]吴子瀚, 李郇.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南方建筑, 2013,(4): 64~67
[14]贺燕.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进入初评阶段.源流, 2012,(11): 52
[15]杜与德, 朱雪梅.潮汕传统村落空间组织关系——以汕头市程洋冈村为例.建筑知识, 2016, 36(2): 244
[16]横田浩一. 潮汕地区村落的族群标签与其历史演变——以潮州市饶平县X村的宗族与移居传说为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1): 8~14
[17]董先农, 王静,刘彪,等.古村落景观保护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以南社古村落为例.广东园林, 2015, 11(2): 16~19
[18]张蕾, 邹广天.岭南传统景观空间意象及构成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中国园林, 2014, 23(12): 71~75
[19]冯志丰, 肖大威,傅娟,等.基于文化区划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研究——以广州为例.建筑与文化, 2016, 17(6):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