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伟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常见的一类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神经与血管改变了微循环导致,主要表现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现象[1]。本次研究对该类疾病患者均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其中23G/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属于现代化显微眼科手术,可将玻璃体积血及时清除,帮助患者复位脱离的视网膜[2],为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依照入院的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6例。
常规组:26眼,男15例,女11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32±2.57)岁;实验组:26眼,男14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2.82±2.15)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均给予防感染处理,帮助患者充分散瞳,做好消毒铺巾处理,给予球后阻滞麻醉、球周浸润麻醉。
采取23G/25G微创玻璃体手术。进行开睑,对结膜牵拉处理(25G手术无需将结膜切开),将23G穿刺刀在标准三通道外进行穿刺,25G微创玻璃体手术依据睫状体平坦部直接穿刺插管,术中采取巩膜外顶压,切除增生膜并进行分离分割处理,光凝全视网膜或者补激光光凝,并将硅油填充等,之后将套管拔除,对穿刺口进行顶压、按摩,利于闭合速度的加快,对于由于视网膜表面血管膨大扩张导致的出血现象进行局部电凝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3个月的病情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眼压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n(%)]
分析糖尿病致盲的一类重要原因为发生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加强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视力水平的意义重大[3]。
本次研究对常规组采取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对实验组采取25G微创玻璃体手术,术后对两组进行3个月的病情随访,得知两组视力、眼压均获得明显的改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水平无明显差异,且实验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常规组稍低,但是两组无明显差异。
25G玻璃体手术的切口直径为0.5 mm,相比23G的切口直径较小,利于术后切口自然闭合,无需将结膜切开,可依据睫状体平坦部进行直接穿刺插管进入人体玻璃体,手术创伤较小、操作步骤简单、安全、快速,利于术后的恢复,且玻璃体切割头的抽吸口相距末端较近,利于将纤维血管组织切除,使得医源性裂孔发生率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手术器械容易变形,对周边部玻璃体、取出硅油时稍有困难。23G玻璃体手术的切口直径为0.6 mm,相比25G,23G增加了手术器械的硬度,使得23G同样可实现无缝线的切口,还可将周边玻璃体切除给予视网膜光凝处理[4-6]。
综上所述,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23G/25G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均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眼压水平,且25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切口自然闭合情况更佳,利于术后的恢复。
[1] 贾雪芳,冯学峰,辛志坤,等.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3):215-217.
[2] 黄运矗,黎春雷,高慕洁,等.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3):313-314.
[3] 黄志坚,陈 晓,洪 玲,等.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早晚期玻璃体积血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7,35(5):494-497.
[4] 吴志勇,姚 宜,闵云花,等.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2):141-144.
[5] 张 凌,陈 彬,韩 宇,等.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6,38(11):846-850.
[6] 周 林,邹玉平,黄素英,等.联合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