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与保守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

2018-04-23 05:35:42杜慧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意义

杜慧锋

临床上,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1], 病因为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使得血栓在冠状动脉腔中形成, 并于最终诱发本病。相关资料显示[2],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凶险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治疗应从及早开通梗死动脉、挽救濒死心肌细胞、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及缩小梗死面积等为原则。此次研究, 作者将重点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早期介入疗法和保守疗法的效果,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 采用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 每组43例。A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0~82岁, 平均年龄(64.1±9.2)岁。B组男25例 , 女 18例 ;年龄 40~83岁 , 平 均年龄 (64.3±9.6)岁。两组均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电解质代谢紊乱;②肝肾功能不全;③有心肌梗死病史;④肿瘤;⑤甲状腺疾病;⑥肺动脉栓塞;⑦有瓣膜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⑨心功能不全。

1.3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在明确病情后均指导服用氯吡格雷300 mg以及阿司匹林300 mg, 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 每隔 12 h注射1次, 维持治疗7~10 d, 同时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硝酸酯类、他汀类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A组确诊后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于血管未开通亦或者是残余狭窄>75%的患者, 予以PCI治疗。B组先行保守治疗, 1周后再施以PCI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1周以及6个月的LVEF、LVEDV和LVESV水平进行检测, 并进行组间比较;统计比较两组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 两组术后1周LVEF、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A组LVEF、LVEDV、LVESV均明显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不良事件 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 明显低于B组的18.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

注:与B组术后6个月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LVEDV(ml/m2) LVESV(ml/m2)术后1周 术后6个月 术后1周 术后6个月 术后1周 术后6个月A 组 43 53.05±8.23 59.94±7.12a 128.96±30.91 107.94±24.56a 61.97±17.51 43.32±12.58a B 组 43 51.92±8.09 56.18±7.54 132.87±29.45 120.75±23.64 63.39±21.56 53.24±15.89 t 0.642 2.378 0.601 2.464 0.335 3.210 P 0.523 0.019 0.546 0.016 0.739 0.00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冠心病中,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较常见, 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以及治疗复杂等特点[3-6]。目前, 可采取抗凝集抗血小板药物疗法以及介入疗法对本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 介入治疗属于一种比较新型的干预手段, 可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和病情状况制定最佳的血管重建方案, 比如: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与PCI术等[7,8]。研究发现, 介入治疗不仅能有效稳定破裂斑块, 同时还有助于解除血管狭窄, 促进心功能恢复[9]。有研究表明, 早期介入治疗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实际应用, 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预后效果[10]。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1周LVEF、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A组LVEF、LVEDV、LVESV均明显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 明显低于B组的18.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早期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患者心功能恢复明显, 预后效果良好, 可供临床借鉴。

[1] 周秀英.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5(6):10-12.

[2] 梁文华, 夏豪.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与保守治疗效果及预后观察.临床误诊误治, 2016, 29(3):106-109.

[3] 孙科远, 吴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6, 14(8):712-716.

[4] 刘广彬, 彭永平, 江时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策略的对比研究.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4(5):477-481.

[5] 孙娜, 杨文灿, 游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5):51-52.

[6] 冯红兵, 潘永寿, 韦雁萍, 等.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32(3):426-428.

[7] 李绍波.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早期介入与药物保守治疗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6):1327-1328.

[8] 吴瑕.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及药物治疗的比较.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16):3808-3809.

[9] 沈大鹏.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干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长期预后观察.大连医科大学, 2014.

[10] 刘广彬.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长期随访研究.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功能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义的一天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