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会 张盼
摘要:芳华已逝,缘随无份。《芳华》以刘峰、何小萍、林丁丁等人的故事为叙述基点,探讨大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善恶选择以及出乎意料的人生归宿。
关键词:《芳华》;人性;人生归宿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自如,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随着韩红一首悲喜交加的《绒花》,电影《芳华》落下帷幕。
第五代导演之中,相比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些被著名电影奖项肯定过的导演,冯小刚另辟蹊径,一直坚守自己的路线,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冯式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票房不俗、口碑极佳。第五代导演之中,冯小刚更是唯一一位一直在商业领域打拼的导演。即便如此,冯式贺岁片难免会陷入油滑和拧巴的沟壑。
值得庆幸的是,第五代导演的近期作品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情结。张艺谋有《长城》,陈凯歌有《妖猫传》。出乎意料的是,冯小刚也给大众交出了一部《芳华》,票房成绩依然不俗。即便口碑褒贬不一,电影场景的完美还原、电影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电影主题的多样化至少让大众感受到了冯小刚的真实以及内心独有的一种情怀。
张爱玲曾说“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电影里的男主角刘峰,雷锋式的好人,吃大家不吃的饺子皮、帮食堂追赶跑掉的猪、帮助战友做结婚用的沙发等等,他是文工团的标兵、战友心目中的老好人。或者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精神内涵的缩影:近乎克制的完美、压抑自我的善良。这种符合时代标准而又钳制人性的善良在文工团青年心中却是无足轻重的,他们集体将刘峰抬进了好人的圣坛,却又时时借此戏虐刘峰来消解这种道德压迫感。圣坛上的刘峰是孤独的。所有的人都爱他,却没有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喜欢他。文工团的战友爱的是他的雷锋称号和由此延伸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此时的刘峰是标签式的存在,他被牢牢钉在好人的圣坛之上,纯洁、高尚,却又冷冰冰,缺乏生命的鲜活力。
犹如张爱玲所言,那个时代的青春岁月,我们只顾忙着找寻自己的影子。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皆是如此,她们轻松而又强势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即便萧穗子的情书随着心碎和眼泪随风而逝,但若干年后,回想起这一幕,她也只是淡然一笑。对于她而言,青春的颜色本该如此,无忧无喜亦无惧,纵观整部电影,萧穗子的青春最能穿越那个时代,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林丁丁的青春却意料之外地并入到了刘峰的轨道之上,瞬间将刘峰青春的列车开向无底深渊。邓丽君的歌曲既是刘峰人生的分水岭,又是那个时代没落的葬歌。对于时代而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有些人很快从酸涩的青春梦中幡然醒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跳上轰隆隆的时代列车,奔向远方。有些人却不肯从青春梦中醒来,或者说,他們一直在坚守,坚守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坚守他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
一个温情脉脉的拥抱成了刘峰一生的分水岭。刘峰走下神坛,变成肉体凡胎,从冰冷的一个“雷锋式”标签变成温暖的一个人,一个生命。对于刘峰个人而言,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真实的,他心潮澎湃地享受其中。对于林丁丁而言,这种变化是震惊、不解,甚至是恶心的。当文工团战友看到他们相拥的那一刻,第一反应自然是“你竟然敢腐蚀雷锋”。在他们心目中,刘峰的“雷锋”称号或许不会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刘峰应该克制自我、没有感情,或者说,应该失去自我。刘峰应该属于集体,应该属于那个时代,不应该属于某个人,甚至是不能属于他自己。林丁丁为了保护自己,揭发刘峰猥亵她,将刘峰头上“雷锋”的光环无情摘下。公映版里,删了一段戏:为了查清这段丑闻,将文工团里所有人拉去审讯。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说了刘峰的坏话,包括那个刘峰帮他做沙发的人。这段戏被删掉其实非常可惜,留着这段戏,整个电影的主题内涵会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历史韵味。
很多观众将《芳华》的主题归结为对于青春的回忆。其实,无论是电影的导演冯小刚,抑或是小说的叙述者严歌苓,除了对于他们亲身经历时代的缅怀之外,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探讨。生与死、善与恶是永恒的主题。《芳华》的结局并不完美,饱受折磨的林丁丁与残疾的刘峰虽然很温和,但生活依然贫寒;萧穗子也成了一位作家,生活无忧,声誉在外;自私的林丁丁也在国外生活富足。没有童话,没有逆袭,没有忏悔,这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饱受争议的根本所在。不幸的是,这就是青春的颜色,这就是人性的根本。当然,压抑的电影基调中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人性的温情脉脉。刘峰离开,只有何小萍一个人相送。背景音乐是《送别》:“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隐忍,但很感人。哈维尔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何小萍,一个从未被善待的人,却最能珍惜善良。如果,我们感到困惑与沮丧,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好,不是说做好人没好报,只能说我们的善良还太少太单薄。
何为善?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人这一生最大的底气和福气。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不至,福已远离。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梅朵.名家看电影(1949—2005)[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第一版).
[2]路易斯·贾内梯(美国),英格玛·伯格曼(瑞典),黑泽明(日本).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1.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