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叶方
摘要:汉俳诞生至今将近四十年,尚未产生能与日本俳句较高下的作品。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传统、民族背景等方面多有不同,在俳句的表现形式也非完全一致,但对日本俳句规律进行学习,无疑将对汉俳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俳句;汉俳;俳句八忌
汉俳之得名,至今不到四十年。1980年5月,中日友好协会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即席以中文拟作了三首俳句,其末章末句云:“和风起汉俳”。次年,林林、袁鹰两位先生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由是定名。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脱胎于“连歌”的“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个音组成。汉俳,顾名思义,就是用汉字创作的俳句。自其诞生以来,迅速拥有了众多爱好者,涌现出大量作品。然而,公允地审视这些作品,就能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都缺少了日本俳句的意境美。
汉俳首先是俳,其次才是汉字创作的俳。既然是俳,就需要遵循俳句的规律。日本也有一种名为“汉诗”的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是日本人用汉字创作的诗歌,遵守中国诗歌格律,历代多有佳作,为中华诗歌在东瀛别开一生面。同样,中国人创作的汉俳,如果不学习俳句的规律,就无法出现象日本汉诗那样的优秀作品。
日本女俳人水原秋子曾提出关于俳句创作的八条禁忌,可以用来观照当下的汉俳创作:
一曰忌咏无季之句
季语为俳句第一要素,季语是指用以表示季节的词。虽然日本俳句里也有无季俳,但始终未成主流。季语既能增加句的姿色美,又能表现作者对季节的纤细感受,深刻表达出日本文学的“幽寂”之美。可以说,季语是欣赏传统俳句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但在汉俳里,对季语的使用却不太重视。如当代汉俳开山祖之一的林林先生的代表作《圣多美即景》“瀑布绿岩上/宛如白发三千丈/气魄真雄壮”。这种现象在汉俳创作中十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俳的美感。
二曰忌咏多季语之句
季语用于透露季节,引发下面的句,多季语之句会令人感觉重复而生无趣感,破坏俳句本身的意境美。虽然此条在俳句中为大忌,但汉俳本身并不注重季语,也就没了这样的顾忌。
三曰忌咏想象之句
与《九歌》、《梦游天姥吟留别》那种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中国诗歌不同,俳句属于托物寄情的文学形式,属于“兴”的手法。必须先有写实之物,然后產生相联之情,进而产生意境美。这种美不是以意念想象,而是由联想生发,即由物而生。汉俳作者,往往受中国诗歌影响,追求宏大气魄,虽然语气雄壮,但受限于五、七、五的字数,不能尽抒其怀,反而令人有语不尽意之感。
四曰忌并用切字之句
切字类似于汉语语助,俳人用以断句、咏叹或调整语调,产生一种干脆利落的效果。之所以忌并用切字,是因为俳句体式短小精悍,如果并用切字,会模糊重心。因此,切字的使用,也是俳句要素之一。然而,当代汉俳作品,几乎没有起到切字在俳句中作用的词。俳句忌并用切字是怕过犹不及,而汉俳于此,正自不足。笔者朋友曾作一首汉俳《野菊》“山中顽石处/光里的野菊啊/小城阑珊灯”,似可作为类切字应用的一种探索。
五曰忌咏多字之句
一些汉俳作者认为俳句是十七个字,这其实是种误解。准确地说,俳句是十七个音。日语词多数是双音节甚至多音节,日语汉字又往往一字数音。所以,俳句的十七音节,译为中文,几乎都不到十七字。如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名作《古池》“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通译作“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其实,原作中没有表述“寂寞”、“扑通”的词,这是译人为了凑“五、七、五”的句式而自加的。这种译法,等于将著纱美人翻作贵妃出俗,意境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俳句是方寸间的艺术,如果多字,就不是俳句了。汉俳的创作,总体上遵循“化十七音为十七字”的规律,在容量上已经比俳句宽松了许多,但近年来还有受“自由律俳句”影响而创作的自由汉俳出现,那样的作品,违背了俳句在有限的空间蕴含丰富的情感的特性,可以纳入新诗,不必归为俳句。
六曰忌直白的表露情感之句
俳句特重意境,作者情感深藏不露,表达委婉含蓄,余韵让读者自行品味。如上文所引《古池》,清寂的池塘,青蛙跳入,打破宁静,但又复归于清寂。十七音间,两转其韵,作者那种“幽寂”的情怀,袅袅不尽。又如江沪俳人小林一茶那首著名的《露水之世》“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作“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一咏三叹,把对亡女的思念、对其早逝的不舍及对人生无常无奈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反观汉俳,也许是限于体式,在含蓄内敛上颇不着力,即以奠定汉俳之名的赵朴老的那首为例,“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虽然次句也有喜迎远朋的意韵,然终流于直白,而之后的汉俳则更加如此,令人惋惜。
七曰忌情感夸张之句
俳句无华语,以淡语发深意,这是俳句根本魅力所在,上文所举名俳莫不如是。但一些汉俳作者受当代旧体诗影响,也喜用大词,如这首《情未了》“盛世当高歌/相和一曲报春归/白发莫空垂”,其词就近于当代诗作中的“老干体”。
八曰忌模仿之句
俳句短小,模仿前人,极易着痕。但汉俳一来诞生时间尚短,二来未有名家名作,因此汉俳的创作,很少有因袭前人之事。这一方面说明汉俳还有极大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显示虽然已经诞生了近四十年,但汉俳还在婴儿期。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诗词对日本文化影响甚巨,历代日本诗人用汉字作汉诗,不乏佳作。而汉俳则是日本诗歌对中国的反哺,可惜汉俳中尚未产生能与日本俳句一较高下的作品。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等方面多有不同,但对日本俳句规律进行学习,无疑将对汉俳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可,赤羽龙.日本古典俳句诗选[M].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