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学院 刘青海
俳句的现代诗体翻译
大连外国语学院 刘青海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诗歌形式,5-7-5共17个日语音节,被称为世界上最为短小的固体诗。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俳句不仅要遵循5-7-5的句式,还要求里面必须使用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春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俳句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日本人对人生、对自然的种种心情。在日语中,只用一行就可以写出来的这种诗体不仅存在了数百年,而且现在也有数以万计的日本人每天都在创作它、鉴赏它。不仅如此,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对俳句进行研究和创作。今年,被称为首任“欧盟总统”的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出版了一本日本俳句诗集。俳句在中国,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2005年,中国汉俳学会成立,而汉俳相关出版物亦日渐增多,例如发表汉俳作品以及研究汉俳的刊物《汉俳诗人》等。
而在俳句的翻译方面,围绕着“俳句该翻译成怎样的形式”,一直争论不休。最有代表性是以陈岩先生为代表的“汉俳派”,他们主张尊重俳句本身的形式之美,在翻译成中文时也要保持5-7-5的结构。另外一派则是主张将俳句翻译成中国五言或者七言诗体。因为律诗、绝句有悠久的历史,翻译成五言、七言,更容易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接受。我在读、翻俳句的过程中,曾试过各种形式的翻译,也发现了一些各种翻译形式的优缺点。翻译成汉俳,形虽像,但会限于字数,很可能是“雅”而不“达”。翻译成五言、七言诗体,鉴于俳句中意象,在平仄、对偶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
看题目可知,我也试着把俳句翻译成现代诗形式,为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是深感翻译成固体诗难以复原原俳句的丰富意象和深刻内涵,只有不限字数、诗体才可能具体、详尽地在原诗歌基础上再创作,才能让更多的人能读懂俳句,接受俳句,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学的情趣和日本人的美意识。
以下是四句俳句的翻译:
こがらしに 二日の月の ふきちるか ——山本荷兮
作者:山本荷兮
季语:こがらし(是秋天到冬初之际刮得强风),是冬天的季语。
鉴赏:秋末冬初之际刮起了冷风。初二的月牙就在烈风中,难道要被吹落吗?
这一句脍炙人口,深受俳圣芭蕉好评。荷兮也因此句而有名。
试译:一弯新月倒垂 夜幕下清冷而又孤寂
干冷的北风乍起 莫非要揉碎这光明
撒下满地的心碎?
遠山(とおやま)に 日の当たりたる
枯野(かれの)かな ——高浜虚子
作者:高浜虚子
季语:枯野(冬天的季语)
鉴赏:此句是明治三十三年(1990年)所作,也是高浜虚子的代表作之一。表露出作者的年轻时就有的那种枯寂的心境。事实上,作者自己也曾说:“歌颂了当时的那种静寂枯淡的心境”。当时作者面对的原野没有有生命之物,看到的是眼前冬天枯黄的原野,远处是连绵的山峦。这景色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从云缝中射出的一条光带浮现在远山上这就让风景变得独特了。
试译:残阳攀上山腰 山峦的冬装添了斑驳
原野是山的裙裾 染上了寂寞的颜色
此外还有5-7-5和5-5句型的试译:
逶迤远山际 斑驳日影逐云移 荒野更枯寂
枯野接远山,群峰淡阳染。
桐一葉(きりひとは) 日当(ひあた)りながら
落(お)ちにけり ——高浜虚子
作者:高浜虚子
季语:桐一葉(秋天的季语)
鉴赏:“桐一叶”的季语实际上是来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川》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一句。桐叶较大,能够慢慢飘舞下落。试想一片桐叶沐浴着秋日的阳光飘然下落,让你发现了季节的转换,这也算是一件美事吧。俳句中有着作者的深深咏叹之情。
试译:云淡天高 好一派晚秋天气
有一片枫叶离开枝头 开始在空中游弋
来来回回 逍遥惬意
忽地翻身映日 红叶驮载着秋意
十分艳丽
花衣(はなころも) ぬぐやみだるる
恋に似て ——千原睿子
作者:千原睿子
季语:花衣(春天的季语)
鉴赏:季语花衣是指赏樱花时所穿盛装。穿着盛装去赏花的自己,自豪感和幸福感涌现。当脱去盛装,衣服的美丽不再,自己也没了气力。作者正是以“花衣”托相思,怀念自己逝去的爱情。
试译:樱花绽放枝头 赏花人群依旧
独不见伊人归来 伤心得花落人瘦
脱下的花衣凌乱 就像逝去的爱恋
一般的无彩黯然
这几首俳句是我比较喜欢的俳句,通过这几句俳句的翻译不是说我找到了俳句翻译的最适合形式。翻译就是要重现原作品的美,翻译的过程也是重新创作的过程。翻译成现代诗能够不受字数限制,能够发挥译者以及读者的想象力,也能让更多的人读懂俳句,感受俳句魅力。所以我通过现代诗的试译,希望能够为俳句翻译形式增添一种可能、一种选择。
book=257,ebook=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