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杰
摘要: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并浅谈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成长的要求。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中国教育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料教学法,就是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上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历史科的“无用且无聊”的教育危机,他们还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科”的思潮。主张“新历史科”的学者认为:“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他们主张,“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史料教学,把历史史料作为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依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历史变得“有趣且有用”。
中、美、英三个国家均十分重视史料教学。辽宁历史特级教师胡柏玲老师曾介绍过纪连海老师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的课例,纪老师从史料探究的基础上窥探历史的奥秘,感受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而这种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历史课堂有效性的解读
在当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更应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如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等。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下,歷史教师更应重视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呈现历史史料,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理解历史知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辨析能力,增强历史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的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要合理的利用和运用历史史料进行分析。
(二)如何选用历史史料
1.注意史料的多样性
历史史料资源丰富,举不胜举,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不加甄别随便就拿来使用。傅斯年老先生认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把史料的甄别、赛选、整理看作研究历史的关键环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史料的来源和分类。第一:史料的来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等。教师不仅要能够从这些途径获取史料,而且要培养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史料的分类。按照历史史料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其他分类法,可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前者指历史著述、回忆录和新闻报道等,后者指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史料,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古建筑、艺术品、契约文书、公私信函、文学作品、语言、风俗习惯等等。正是因为史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史料甄别能力。能够做到依据教学内容需求,精选史料,并重组整合史料。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对史料进行比较、分析,逐渐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2.选取史料的谨慎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身心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史料的选取不能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随意选择。因此,史料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其次,应选取典型性史料,因为典型性史料是最能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史料。最后,所选史料应能全面反映所考察的历史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论从史出”的科学性。涉及政策性问题的史料解析题尤需谨慎,应以国家权威性的观点结论为试题设计的指导原则。
3.思考史料的思想内涵
史料的教育意义。在阅读史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历史,获得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得益于此。也可适当地引入史学争论。历史学在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如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有关秦朝设郡的数量的史学争鸣,笔者曾就秦朝郡县的数目及秦朝郡县与秦朝疆域的关系做了粗浅的探讨,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史料教学法课堂实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问:对于这段历史,同学们的祖辈都有经历,大家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他们关于这段历史的回忆。
生甲答:我爷爷是个农民,他当时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白天,爷爷和村里的其他人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午饭、晚饭时分大伙一起吃“大锅饭”。生产队负责人还给他们记工分,到年终时结算,可只给少量的报酬。
生乙答:我奶奶是棉纺织厂的工人。奶奶说当时棉纺织厂属于国有企业,那可是个铁饭碗,她们只要准时进工厂上班,有事就做,没事时就聊天闲扯、或是看报纸,大家都有工资发,谁也不用担心会丢掉工作。
师说:同学们从对爷爷奶奶的采访中,你们认识到那是个纯粹公有化的时代,城市里有国企,农村里有公社,大家一起劳动,获得少量的报酬,社会的物资供应极度紧张,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进一步认识那段曲折的历史。材料展示。
材料一: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像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1070万吨”钢里,城里人卸暖气管、拆钢窗,乡下人砸铁锅,用“土高炉”炼出来的就有叁佰多万吨,什么用处也没有。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材料三:当时有副对联“鼓足干劲加油干,放開肚皮吃饱饭”,横批“坐吃山空”。
问题1: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大跃进”运动。
问题2:根据材料三、四,说说人民公社的两大特点,并分析该运动的消极影响。
问题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适应了课标要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升了历史学科的素养和课堂的有效性。
在史料教学中十分注重“扮演历史”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学习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扮演”历史学家的角色,学着做“历史学家”的工作。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更具备历史学家的“德”、“才”、“识”。
(一)德
我国的历史学家们秉承“实录”、“直书”的原则,为我们留下了煌煌史册,让我们后代子孙能够看到先辈们的辉煌与坎坷、喜悦与艰辛。历史教师也应当具备实事求是的品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历史等同于故事,不能对学生的疑惑含糊其词,一定合理运用史料还原历史真相,一定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认真去研究,去思考。
(二)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教材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加了许多崭新的内容。如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来看,史料分析的在试卷中的比重多。这些都要求一线中学历史教师要具备更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和深厚的综合性知识功底。这也要求历史教师要博览群书,在阅读中成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成长,做一名综合性的历史教师。
(三)识
作为历史教师也应该具备“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精神品质。这要求历史教师凭借自身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到和新颖的见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把自身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学的真谛和精髓。
[1]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2]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一四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