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芝春
主持人是电视问政中的纽带,它在市民和政府官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整个电视问政节目中,主持人不但要把握整场直播的推进,还要肩负起市民代言人和社会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到细节问题的问答和辩论中,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掌握一定的主持技巧,还要具备平衡话语权以及访谈的功底,能够把握住问政的“度”。
电视问政搭建了百姓和政府官员直接沟通的平台,使官员能更直接地回应百姓的关切。作为推进节目进程的主持人,必须时刻保持理性,避免感情用事。
首先,角色定位要理性。
电视问政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比一般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更清晰地认知自身角色。在直播过程中,问政的主体应该是老百姓。主持人则是问政双方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要转达百姓心声,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洁问官员,深入解剖问题。
由于问政现场的嘉宾多为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主持人在与他们交锋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代表自己发问,势必会受到对方心里强势的影响。但是如果主持人能够理性定位自身角色,明白自己是代群众发问,在与官员的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既抛出问题,又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官员做出针对问题的表态,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让百姓满意,让百姓受益,主持人代表百姓问政的任务才算完成。
第二,语气态度要理性。
电视问政节目融合了政治性与民生性,沉稳、淡定、理性的语气态度有利于找出问题、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由于电视问政都是就有强烈矛盾冲突的现象来发问,比如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等。此时,一名合格的问政节目主持人,要敢于质问官员,不辱百姓赋予的问政使命。但是在问的过程中,表达形式上要谨慎,注意分寸和度的把握。主持人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积极阳光的心态来探索真相,以较强的逻辑性合理组织语言,提出敏锐的见解与观点。
在提问过程中,主持人应尽量做到尖锐但不尖酸,评论中肯但不刻薄,凸显观众的心声,将一些敏感性问题总结出来,以更倾向于群众的方式来主持。否则,由于语气态度过于强硬或犀利,使问政演变成和嘉宾的口舌之争,给人造成“吵架”的错觉,这就歪曲节目本身的意义了。
第三,思考状态要理性。
只让市民代表举满意牌或仅逼问政府部门整改期限,并不能有效提升民众思考能力,主持人要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市民学会深入、理性思考。
由于电视问政节目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相对专业的,主持人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学习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了解被问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拓展知识面以及训练逻辑思维,要成为杂家甚至是某些方面问题的专家。同时要理性面对不同表达风格的问政对象,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足备案,只有备足了方案,主持人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够问出深度。
第四,话语权分配要理性
电视问政节目要引发民众理性思考,而不能仅仅成为情绪的宣泄场。在节目讨论过程中,应给予市民发言机会,让节目中适时出现主持人、被问政官员、市民和专家评论员等各方的声音。
由于问政涉及的绝大多数都是与市民休戚相关的公共问题,节目组会在前期的调查采访过程中收集梳理好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节目设置上,主持人应有意识引导市民关心背景材料,进而促使市民理性思考,合理诉求:让专家评论员深度剖析,提出建议;让官员明确表态,限期解决或整改。
既然是电视问政,那就应以“问”为主。主持人要深入研究,仔细准备,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提出的问题精准深刻,以免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让问政现场变成了官员“秀”场。
首先,选好切入点,问出针对性。
目前电视问政节目形态大都是从暗访所得的短片人手,被暗访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那么围绕短片里录得的同期声发问,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
主持人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要围绕曝光短片中反映的问题,反复推敲,设计出一个问题,设想官员会怎么回答,针对他的回答,又该如何来反驳。如此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进,力求严谨。
主持人问政的提问,最好不要超越短片。针对官员避重就轻的回答,主持人应适时追问;对于复杂的问题,主持人可以引导被问政者在现场给出明确的表态或者承诺,这也为问政的当事双方留有更深入了解问题缘由、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时间;对于问政市民描述问题的过程,主持人应尽量引导其直接切入主题,避免短话长说甚至是跑题。
第二,紧扣主题问,不偏离中心。
电视问政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的,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如果问的过于琐碎、散漫,就会使问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主持人在电视问政中,必須从小处着眼,从细节人手,问到哪个部门的官员,就只谈与那个部门相关的方面。集中火力,问题既要关系市民利益,又要能与相关责任部门对应。主持人要紧扣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对于工作作风问题紧紧追问;对一些管理缺失、推诿扯皮官员要层层逼问;对于复杂问题点到为止、引起重视。
第三,层层推进挖,建设性议政。
从暗访的情况来看,有些问题属于作风问题,但也有很多属于体制机制问题和复杂历史性问题,不是某职能部门的官员简单表个态就能彻底解决的。
主持人在现场要负责串联问政过程,把握火候、掌控局面,发挥补充和推动的作用,抓住问题的细节层层推进,凝聚参与节目的各方智慧,做到建设性议政。
电视问政大都以直播的形式呈现,节目的时长有限,主持人要合理掌控问政节奏,根据节目的进程进行合理调动或终止,杜绝冗余拖沓。
首先,紧抓重点,单刀直入。
电视节目的线性播出方式与问政官员面面俱到的习惯性表达之见存在着矛盾。针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应该紧抓重点、单刀直入、简单明了地提出问题。而官员的回答应该在直面问题的基础上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百姓,直接回答提问。
如某市举办的电视问政活动中,暗访短片已经将物业公司违规收取电梯维护费、可视门铃费以及违规加价收取物业费的诸种乱收费现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可主持人在问政中不明就里,像投石问路般的设置一些毫无意义的过门语,先是问问政单位负责人“你知情吗?”问政单位负责人回答“知道”以后,主持人却还去加问一句:“从哪些方面知道的?”接下来的画风就转变成了问政单位宣传自己工作的场景:我局专门设立了一个信访办,负责收集市长信箱、局长信箱等各种渠道群众反映的问题等等,这是把问政位置转变成了为对方宣传服务的角色啊。试想,如果主持人能提高站位,站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真情服务民生的角度紧抓重点,单刀直入的对问政单位负责人问询:房产物业服务中的违规收费行为市物价局是采取的怎样的监管手段,有哪些有效举措确保这项关乎千家万户幸福指数的民生政策落到实处?那么问政单位负责人是不是该当着全市人民的面就这项重点工作表个硬态呢,市民观看节目的热情当然也会不一样,对后期规范物业服务系列收费行为带来的影响自然也就不一样。
第二,抓准时机,拉回话题。
当曝光短片播放完毕,主持人开始提问时,被问到的官员多数习惯于先强调客观原因,讲形势、讲政策,话题跑远,迟迟不能进人正题,不直接回答主持人的提问。这个时候,主持人要及时进行艺术引导,回到问题的实质解答中来。
尽管打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打断得巧妙与否,则直接体现了主持人的功力和素质,也会影响到观众对节目的评价。主持人更应该学会,在问政现场选取适当的时机.将话题拉回。
如果主持人有应有的功底和素质,明白政府采购中心的职责,知道暗访短片的诉求点是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率,回应市民的合理期盼,那么就应该在被问政官员谈感受的时候及时将话题拉回,抛出实质性的问题,结合短片中反映出的一个个的问题来逐一提出解决办法和整改时限,比如政府采购将通过哪些举措控制人为设置门槛的问题、杜绝人为操作流标的现象等等。
第三,环环相扣,紧张有序。
电视问政节目真正的魅力,是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让百姓看到党委、政府为百姓做实事的决心与信心。主持人作为问政代表,重在调控节现场、搭建平台,通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提问,把问政的内容从浅层向深层推进,使电视问政节目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张弛有度,节目进度科学合理。
结合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主持人全场都必须掌握好节目的节奏,保证节目的效果。由于此类节目前期都有相当的视频资料做成短片,主持人应从短片人手,找到矛盾冲突点切入话题,然后环环相扣进行提问,促使被问政官员根据具体问题逐一拿出明确态度,告知实际解决办法。比如去年某市举办的电视问政活动中,开场的时候主持人问到科技局局长,该单位的项目资金是一款多用还是专款专用?科技局局长回答说是专款专用。接下来的暗访短片显示出市科技局对高新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边是企业反映被市科技局通知参加高新项目资金申报时只给2、3天的准备时间,望而却步。一边是高新项目资金被挪作他用,比如说区科技局的技术合同登记可以拿5万元的科技项目资金用于日常开销,车辆使用等。这样短片反映出的问题和局长回答的内容就形成了强烈冲突效果:该局的高新项目资金管理亟待加强规范管理。接下来主持人就针对短片中反映出的每一个问题逐一提问:咱们科技局通知企業申报高新项目资金,是什么样的程序标准呢?这专家打分怎么就由过去的每个项目评价打分变成了直接在评审意见上签字呢?您觉得这样的服务算是新时期科技部门的创新举措吗?咱们科技局拨付给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新项目资金的用途也是用于科技创新了吗?你觉得这问题的深层次在哪儿?……由于整个问政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浅层向深层推进,张弛有度,现场效果自然也就紧张有序,扣人心弦。该科技局局长明确表态,这是自己主体责任没有履行到位,监督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科技局对高新项目资金的管理将立即进行全面整改,确保专款专用,决不再挪作他用。
总之,主持人在电视问政节目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张弛有度,直达心灵,切中要害,实现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