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中华
转型、转型、转型……这是当下频率极高的—个热词。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要转型,经济要转型,单位要转型,个人要转型,行业要转型,传统的纸媒也要向全媒体转型。进入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信息漫天飞舞,受众应接不暇,如何吸引眼球,赢得粉丝,占领市场,是每个转型中的媒体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有进入“读图时代”之说,而当今又有“无视频不传播”的共识。
视频曾一度是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的专利。以前,资讯尚不发达,传统的几大媒体固守各自的阵地,利用属于自身特点的宣传手段、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可谓是泾渭分明、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拍照、拍视频,每个人都可以在QQ、微信、微博上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了“报道员”,个个都是“通讯社”,“狼终于来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了,不改变自己,就会被汹涌的时代浪潮所淹没。
事实已初步显现,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在每天海量的信息中,最容易受那些简短、鲜活、形象性强的资讯所吸引。相对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视频自然就成为关注度高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了,加上wifi的普及,流量收费的降低,受众对视频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人们可以在轻松和愉悦中浏览“动新闻”。
因此,传统纸媒做视频,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人民日报的微视频系列专题、新华社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将视频直播和视频新闻作为吸引受众的新的手段,还有走在全国媒体转型前沿的浙江杭州的多家报纸已经率先进行的视频创新,也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值得学习和借鉴。
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人要问,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廠不是已经存在多少年了么,传统纸媒还有必要再做视频吗?做得过广电吗?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现象。悲观者只是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没有看到自身的优势和视频可利用的新的发展空间。因为传统纸媒人有着深厚的新闻认知能力和文字把控能力,说直白点,就是有很强的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这一点,也是符合“内容为王”这个似乎永不过时的理念。有了这个立身利器,拓展视频这个新的领域,纸媒人成功的几率就会很高。当然,我们不可照搬照抄,走别人的老路,那永远只能跟着别人在屁股后面跑,劳命伤财,死路一条。
纸媒人在转型中,只有针对传统视频媒体的现状,革故鼎新,避实就虚,找到一条新路,才能让视频项目在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
视频,笔者认为传统分两类,纪实类和艺术类,粗略地说就是平常所见的新闻视频和电视电影。
1.范围要全。纸媒在视频立项中,应在栏目设置范围上一步到位。既要涵盖新闻、生活、专题等纪实性的视频栏目,也要涵盖电视、电影、娱乐等艺术性的视频栏目,这两类都要涉猎,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可缺胳膊少腿。
媒体在传播中会遇到各种需求,如果视频摄制题材范围受到局限,功能必然短缺,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落后状态。
所以,纸媒既要建设好自己的“电视台”,也要打造好自己的“电影制片厂”,既能生产出品社会纪实片,也能生产出品文学故事片。
2.形式要新。鉴于纸媒转型初期的投入不足、人力不足、技术不足的现实,必须要对视频的形式进行改创,简易化推行。借用在如何写好消息的那句行话,三个字一“短、平、快”。
短,就是短小精悍。纸媒没有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的实力,在单个的视频摄制传播中,不可能大而全,只能小而精。在“篇幅”上不贪大,不求长,只要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就行,而且是越短越好,因为当今受众选择的信息太多,不可能把时间过多花在一件事上。
平,就是平实直白。视频摄制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如前期拍摄的内容策划、机位设置,后期制作的背景音乐、特效处理等等,程序可谓纷繁复杂。作为纸媒人的初创视频要做到如此高规格,有点不切实际,因此,在摄制中简化程序,去枝除蔓,留下主干,开门见山,也不失为一种回归原始的创新,少了花哨,多了质朴,省工省时。
快,就是快速推送。因为视频摄制过程中的“短”与“平”,为及时传播预留了时间,纸媒可以在老牌“同行”还在路上奔忙,还在单位苦心制作的时候,就可以推送出去,先入为主,抢得先机。有时,甚至是在事件现场,我们可以边拍摄,边制作,边传播。
3.重点要凸。涉猎了纪实性和艺术性视频的全部内容,但因受实力所限,不可能均衡性发展,只能抓重点,兼顾其他方面。这个重点就是新闻视频。因为,新闻是媒体最本职的业务,也是受众最感兴趣的社会文化信息。
所谓差异化,是针对老牌的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商而言的,他们生产出品的纪实视频和文学电影,早已定格在受众的脑海里。纸媒初创视频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格局,颠覆人们已有的印象。当然,前提是让受众接收到事件的核心信息,接受到视频传播后的启发和教益。
1.以微短频为主。信息爆炸时代,已逼迫人们进入微时代,加之上述资金、人力、技术等因素的叠加,微短视频成为纸媒发展转型的必然选项。以本集团影视中心为例,目前摄制的视频时长大部分在5分钟之内,长不超过10秒钟的,短有2分钟左右的,从传播效果来看,反响不错。而对于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商,他们不太愿意放下已有的高大全的发展路径,这个空档,恰好由转型期的纸媒来填补了。
2.以新闻视频为主。一是对于关注度高的大型活动,可采取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去年,本集团视频项目组直播了全国菊花展开幕式,效果良好。二是要抓住社会民生热点,一事一报。今年上半年本报进行了3期《白云大道改造》系列报道,收到不俗的点击率和好评。三是要做好服务类的生活视频,比如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深受喜爱,纸媒也可以根据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做好相关视频服务。另外,也不能缺了文学艺术视频—微电影。茶余饭后,人们需要娱乐,这种视频是有市场的,比如潜江市的“三江锅”娱乐视频、微电影,以本土方言等接地气的方式,在当地做得风生水起,商务合作越来越多。当然,新闻视频是主食,娱乐视频是辅粮。
3.扁平化拍摄制作。视频的摄制,尤其是后期制作,是困扰纸媒发展视频的短板,拍了不会制作或是制作得不够好,使很多初学视频摄制的纸媒人在望而生畏中或是在制作遇到实际困难中放弃了。针对这一点,纸媒人在初创视频中必须改变思路,不可按传统视频制作方式“照葫芦画瓢”。可以省去同期声,可以省去播音,可以省去配乐,可以省去字幕,可以省去特效,只要稍作剪辑甚至是原生视频都可以发布。目前,本报的视频摄制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不拘一格,只要把握核心内容,化繁为简,就可以及时传播。
4.倡导手机拍摄推送。除了用专业设备拍摄视频,更倡导手机拍摄视频,因为移动互联网实在太发达了,几乎人人都有手机,视频资源相当丰富,另外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摄制发送,方便快捷。需要强调的一点,除了纸媒的记者要拍,更要利用社会力量,吸收大众拍摄传播的视频资源。
5.纸媒与新媒体互动。一个新闻事件,单独一种方式传播的效果肯定会弱于立体呈现的方式。因此,纸媒在转型中,要做到纸媒与新媒体互动,方可扩大影响。本集团开设的“扫二维码看动新闻”,就是将纸媒的报道和制作的视频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同时,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将视频画面传给集团的“两微一端”采用,及时推送,增强了新媒体推送报道的整体效果。
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商,基本上还是独自在战斗。而纸媒在转型中,“旧”的还在发热,“新”的已来升温,可以说形成了一支航母编队。既有纸媒效应,又有新闻视频效应、娱乐视频效应,还有这三种传播方式的综合效应。
总之,纸媒在转型中的初创视频相对于传统专业纪实视频和艺术视频,是比较弱小的,目前只能算是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求突破。只有创新求变,才有立足之地,只有融合并进,才能为纸媒的视频之路创造发展空间,为以后迎头赶超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