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元素在电视栏目包装及新闻题材中的体现

2018-04-21 09:07尹如歌
新闻前哨 2018年3期
关键词:都市电视新闻栏目

尹如歌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立台之本,其社会公益价值和商业价值都不容忽视,因此对于栏目的设计包装通常也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环节。优良的节目包装不仅仅能更好地彰显其品牌价值,更能无形地对节目内涵进行延展,增强竞争力。但是,受限于新闻的真实严肃性,栏目中可供包装拓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且国内大多数新闻栏目包装易盲目跟风,因此造成了“千台一面”的尴尬局面,趋同化严重。同时,新闻题材的选取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值得仔细研究。近年来,都市研究热潮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生活中常见的城市元素经常会被作为研究对象,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在上海SMG电视新闻中心的多档新闻栏目之中,都市元素得到了极其巧妙的运用,为栏目包装和内容设计厘清了一条全新思路,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都市元素 栏目包装 新闻品牌 竞争力

一、栏目片头片尾及演播空间设计

经过最近一次改版之后的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几档新闻栏目在视觉上对于都市元素的应用几乎是浸泡式的,呈现出了高度的渗透和依赖。从早间新闻栏目《上海早晨》开始,在新闻片头中出现的便是建立在城市实体影像之上的经特效处理后的动态模型。首先,第一个场景是人民广场地铁站,这里是上海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3条地铁线路交汇于此,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从电梯和扶梯上摩肩接踵而过,将大都会快速的物质信息流动和繁忙的生活节奏呈现出来。紧接着,几束光带将视角引导至地铁出口来到地面,随后快速爬升的视角带大家俯瞰到的是陆家嘴C形明珠环人行天桥,这里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正迎着朝阳赶赴工作场所,一种时代向前的朝气扑面而来。其实,人民广场地铁站和陆家嘴本是隔江相望,相去甚远,但两者间在一瞬完成了空间转换,反映出媒体在大都市中的“传送门”作用,它能破除时空和地理区隔的屏障,将鲜活的信息快速传递至每个角落,充满了强烈的隐喻意味。随后几束光带跨越黄浦江,来到了隔岸外滩的上海海关大楼,其历史感和造型感不断得到强化,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见证着时代的巨变,在这里被着重点出,彰显出節目定位——即如同上海历史建筑群一般作为上海向前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最终,几束光带穿梭至位于威海路的上视大厦,这里就是SMG电视新闻中心的所在地,也就是节目的直播地点,画面定格,节目logo“上海早晨”跃动而出。

在晚间新闻节目《新闻夜线》之中,片头画风保持不变,但基调色从象征日出东方的橙色和金色变为了深蓝色和黑色,象征朝夕交替和对新闻的日夜追踪。片头里,陆家嘴几大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式登台亮相,而东方明珠的特写镜头甚至一度长达6秒,它们将陆家嘴的天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全上海高楼大厦里的夜场明星。同样的设计思路在东方卫视《直播上海》片头之中也被运用,两者高度相似。陆家嘴本是金融区,白天的这里资本活动高度发达,数以万计的金融精英们买进卖出、做多做空,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全球市场的脉搏和神经。到了晚上,繁忙的城市得以片刻喘息,别样的东方风情开始扩散,以一种近乎华丽的浪漫呈现在世人面前。

就这些地理符号而言,已经不是简单机械的意象堆砌罗列,上海被进行了重新建构,此时的上海不单单是“属于上海市民的上海”,而是全中国人乃至是世界人的上海,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主角,寓意着在21世纪的中国被擦得最为明亮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户所看到的一切图景都具有关乎国家命运和先进发展成就的参考意义,甚至包含了对东方现代文明的传媒想象。

在演播室空间设计上,SMG新闻中心旗下的新闻栏目几乎都主要使用了上海都市元素作为背景设计。在位于威海路的东方卫视新闻演播间,编辑区和主演播区域连在一起,以开放式设计为主要理念。在进行直播时,主副播全景和主播单景两个机位画面可以看到编辑区域墙上的“上海掠影”,根据播出节目的不同,该背景也会呈现出朝霞、黄昏、夜晚等不同画面风格的上海黄浦江畔两岸的景色。在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天气预报环节之中,主播台右侧的副演播区域在虚拟前景的技术条件下会将上海部分城市建筑以立体影像的方式呈现在主播面前,以配合主播进行播报。从配色上来看,一般新闻演播室都极力避免使用过于饱满鲜艳的配色,以免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赋予新闻节目不必要的情绪,削弱新闻的客观严肃性。然而在东方卫视新闻演播间,充满活力的红色被大量使用,不仅仅在滚动字幕条、名称栏、“直播”标示上使用,同样也在主播台、地板、LED大屏幕边框中使用,甚至在大型摇臂摄像机全景扫过的镜头中还能看见主播所坐的吧椅也是红色的,极其考究。这样看似不合常理的色调选取意图通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记忆形成链接,构建一种独特的红色品牌认知。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次大会在上海召开,其会址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至今仍保留了始建时的砖木结构风貌,其外观上一道道红色格外亮眼,如同拂晓时分的启明灯一般,为中国带来了民主革命的曙光。往后的民国时期,一桩又一桩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上海跑马总会大楼、上海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大清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徐家汇天主教堂等折衷式新古典主义及巴洛克式建筑外墙多以红褐色面砖与石块相间砌成,运用醒目的颜色使得整体建筑物浪漫、飘逸而魅力十足。步入当代,一柱擎天的东方明珠球体玻璃镀膜色泽也是粉红色的,哪怕最初在造型感上备受非议,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渐渐将其与上海天际线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或缺的地标性建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再次使用号称“东方红”的独特颜色,使用繁体字“革”的造型理念勾勒出“东方之冠”的绝伦唱响,将炎黄子孙的热情似火呈现于世人面前。不管是红砖红瓦还是红城墙,抑或又是红旗红楼和红太阳,“东方”冠字头与“红”形成了完美的联姻,再一次在“东方牌”的基础之上进行视觉强化,契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并与上海独有的摩登感巧妙杂糅,形成独树一帜的“东方红”式的都市媒体气质。

二、主播口播以及环节设计

就电视新闻产品的气质而言,“东方”生产线上的产品不同寻常,有独特的风格——不仅仅女主播打扮明艳时尚,谈吐不凡,许多评论员和驻外记者都操持着浓厚外籍华裔口音的普通话,大部分出镜出声的播音员记者都拥有比较显著的个人风格。例如主播会自报姓名而不仅仅是由屏幕打出,在春节时会对演播室进行虚拟前景包装设计等。放眼国内电视新闻界,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播报水准和语言风格成了业界标杆,主播一脸正气凛然,掷地有声,就像一幅又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画。相较之下,SMG旗下新闻栏目似乎要鲜活跳跃得多,从定位上来说,东方卫视在尽力避免与同体量的央视和凤凰卫视产生直接较量,因此选取了“立足上海,辐射世界”的新闻观,以此来达到“追求新闻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讲究新闻的独特视角”的目的。在每一档东方卫视新闻栏目直播开场或中间以及快要结束时,播音都会有一句:“我们在上海的演播室向各位问好”、“这里是正在进行的×××(栏目名称)”、“这里是上海”、“今天的上海阳光明媚(或其他天气状况)”、“再次在上海的演播室向各位问好”等问候语,将直播所在地和新闻发生地着重强调出来。这样的高频次口播方式在国内电视新闻界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央视之外,也只有东方卫视所具备的媒介影响力才能承载所在城市资讯传播功能的大部分需要,并且与辐射能力强的其他卫视媒体相抗衡,才能有底气在节目中一次又一次强调“上海”这个无形品牌,以彰显出自身与这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实力和地位,是一种极其富于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媒介自信体现。

除了这种口播之外,在东方卫视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也在多档新闻节目中加入了“上海这一刻”这个环节,该环节常常出现在节目的导语结束之后、中间时刻上下部分转场和节目结尾出字幕时,该环节的主要形式为主持人口播配合实时上海城市景象,强调出节目的时间进度,告知节目已经开始或即将结束。几台取景摄像机所取景的画面分别为:“隔江遥望上海陆家嘴”、“俯瞰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在外滩观光平台一览上海外滩和黄浦江”、“远眺世博公园和卢浦大桥”、“魔都眼看上海”等。就这种设计而言,具有复合的功能。首先,这是一种最为直观的都市风貌展示。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代表性地位之重已无需赘述,而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更是成为许多人对上海所树立的第一印象,通过类似于SMG这类的大型媒介机构的资源利用之后,这些都市风貌更能以富有时代感的特征出现在屏幕之上,对原本就已经十分良好的城市形象再一次得到强化。其次,这是一种对于新闻画面的补充调和。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新闻画面力求真实客观,往往不会有太高的艺术风格化处理,甚至部分画面有些暴力元素存在,气氛紧张严肃。上海的靓丽风貌以实时动态画面的形式在节目中直播,能够使观众注意力暂时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疏解观众的紧张情绪,是服务观众的人性化体现。随后,这是一种对于公信力、真实性的拓展。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许多环节都在试图与正在进展的新闻事发地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且通过画面语言来增强其真实性和公信力,例如在新闻直播室背后设置多重监视画面以播放其他频道节目或采用城市动态实景等。在“上海这一刻”这个环节之中,这样的目的则会更加直白突出。最后,这是一种新闻品牌的塑造方式。早在建国初期,上海轻工业的高度繁荣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手表、时钟、护肤品、香烟等为代表的“上海牌”产品一度成为上海商业文明的象征。而今,纵使这些产品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种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仍然成为了上海商业活力的一部分,在以东方卫视为代表的文化媒体机构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借以“上海这一刻”这个环节,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实时景象,同样也是一种高度符号化的商标,成为了仅次于台标、栏目包装之后的第三象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策略的传播效应会更为深远,因为它更加直观,更加利于视觉记忆。

三、特别新闻议题设定

通常,电视新闻常播栏目有较为固定的采编模式和议题选取,除了对重大突发事件会进行专题报道之外,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东方卫视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打破常规,对于非重大突发事件也进行了特别新闻议题提前设定,对上海都市生活文化展现出了高度的关切。例如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在2017年9月24日进行了《浦江生活节2017魔都新岸线》特别报道,该报道以去栏目化、去环节化的方式进行长时间的追踪报道,并且打破平台壁垒,不仅在自有融媒体平台“Knews 24”之中进行同步直播,同样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视频等多家门户网站和视频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在直播之中,首先能够看见的上海都市元素便是节目最初由片头切入演播室时的三维动画的虚实转场,在该画面中,黄浦江畔拔地而起的近现代建筑和绿茵芳草相得益彰,几只与看看新闻代言人啄木鸟高度形似的小鸟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中掠过上空,同时将镜头视线引导至演播室空间。随后,主播和特邀嘉宾所在的实景区域出现在了画面中,而先前的三维动画成为了演播室的虚拟前景,作为演播包装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衔接流畅自然。

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对于演播空间拓展的有益尝试,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视觉艺术来对上海风貌进行重新建构,同时融入了以媒体从业者为代表的市民对于城市的自感自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经过处理过后的场景并不是完全反映现实的,因为他是城市意象和人们主观感受的结合反映,但这种反映做到了在感官上进行城市进一步理解的宣传义务。因为单丛纪实性的影像信息来进行宣传,其符号繁杂冗余,在倾力反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相反地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因此,经过咀嚼消化后的二次符号创造能够使得优良的城市印象再一次得到强化,这也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富有艺术性和创作性的视觉作品来对城市进行形象宣传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城市的视觉要素来对一座城市进行深层次理解。例如每当电视画面上播出拍摄于日本东京街头的人们行色匆匆地走过银座、六本木、涩谷街区时,着装精致、不失优雅的市民形象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总会感叹东京这座城市的高效有序和干练从容。同样,每当画面上播出拍摄于纽约地铁站和街角暗巷的场景时,常常出现在列车车厢外和墙壁上风格迥异、离奇夸张的涂鸦图案同样有着很大的冲击力,人们会惊讶却毫不意外地感叹美利坚民族对于以街头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的宽容度之高。当世界级媒体每次来到上海时,其镜头也多数对准了鳞次栉比的陆家嘴高楼大厦和流光溢彩的豫園城隍庙,外国观众总会感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精巧的城市规划设计。但是,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貌取人”的刻板印象式理解,导致媒介始终停留在客视角之内,难以深入到市民生活的主视角。关注上海,就不得不关注上海的媒体,它不仅是新闻机构,更像是城市见证者和思索者,甚至就是市民本身。以《浦江生活节2017魔都新岸线》为案例的专题新闻报道展现出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以都市发展为市民生活带来良好体验的新闻事件选取观念,城市本身和城市的动态变化成为了大型新闻的重要题材,在国内比较少见,具有全新的突破性意义。

同样,SMG电视新闻中心对于上海历史问题也展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将上海都市的历史问题纳入了重大新闻的题材选取要素。上海有着辉煌的历史,同样也有过非同寻常的沉痛记忆。据调查,上海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慰安妇制度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确认的上海日军慰安所有164个,是日军设立慰安所最多的城市。作为立足上海的电视媒体。东方卫视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在慰安妇问题上不仅不回避,甚至主动进发,敢于揭开伤疤,多次在新闻节目中播出题为《韩国慰安妇进行第九百个周三抗议活动》、《“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公映》、《上海: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还原铁证》等专题报道,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和受害者,唤醒民众对于该问题的关注度,在舆论上形成与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受害国家相呼应的态势,利用自身强大的辐射影响力为慰安妇受害者发声造势。同政府官方的相关活动和民间团体自发行为相比,媒体对慰安妇问题的关切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此类报道所体现的上海城市正义感和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对曾经被诟病为新闻“软力量”明显滞后的一次力驳,其话语权蔓延至海内外,实现了“立足上海,辐射世界”的新闻定位。

无论是栏目包装设计还是新闻题材选取,上海都市元素中的历史、文化、审美特质等多重因素都在SMG电视新闻中心的栏目中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构建了一条极其独特的都市文化景观,在原本已经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媒体实力之上进行了再一次“软力量”强化。SMG电视新闻栏目关切城市的宏大图景,思考地方与国家之间,民族和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态势之下重新挖掘上海的新时期城市地方文化内涵。同时,SMG电视新闻栏目也竭力从客视角之中跳出框架,以市民体验为基础,结合外部世界对于上海的想象,以主视角来进行传媒诠释,构建了一个极其典型的城市命运共同体和诉说场域。

猜你喜欢
都市电视新闻栏目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栏目主持人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