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淑兰,范国均
(核工业西藏地质调查院,四川 成都 610052)
区域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东南缘,属滇藏“歹字形”构造体系中部北段,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西侧。区域内地层分区属巴颜喀拉地层区玛多—马尔康地层分区的雅江小区,为火山岛弧及弧间盆地的活动型沉积建造环境,岩性主要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石,夹杂有少量基性火山碎屑岩。
区域内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一系列复式褶皱带和各种断裂、多期的多种类型岩浆活动都反映了复杂的构造体系特征,该区域是川西地区有色及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地带[1]。
区域上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钨、锡、铅、锌、金、铜、锑等金属矿产,硅石、大理石、水晶、石棉、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及Li、Be等稀有金属矿产共十余种。主要集中分布于区内东部,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受南北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其成因类型有岩浆型、伟晶岩型、高—低温热液型及变质型等[2]。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晚古生界和早中生界地层,岩性包括黑云母变质砂岩、条带状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纯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不纯(条带状)大理岩和矽卡岩。其中纯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不纯(条带状)大理岩集中分布于矿区北东部(图1),北侧燕山期岩体向南侵位于大理岩层下侧,形成一定宽度的矽卡岩带,且在花岗岩体内裂隙发育地段发育多处伟晶岩脉,伟晶岩脉宽度一般在10cm~30cm,少量宽度可达3m,延伸一般10m~20m,受裂隙规模控制明显。矿区构造应力方向相对单一,为北西—南东向,规模较小。岩体接触带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透辉石—阳起石矽卡岩,伴随铜矿化、硫铁矿化、钼矿化等的发育。
(1)石榴子石矽卡岩:深褐色—褐色,岩石密度大,主要为粒径不一的含铁石榴子石组成,石榴子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1cm~3cm不等,油脂光泽,部分石榴子石呈完整五角十二面体晶形,该类矽卡岩只要分布于内矽卡岩带,含铁量高,导致颜色偏深,且在岩石中普遍发育良好的黄铁矿,黄铁矿呈粒状、团块状、脉状等多种形式发育
(2)透辉石矽卡岩:灰色,墨绿色,透辉石呈淡绿色,柱状或无完整晶形,透明—半透明,玻璃光泽,透辉石含量较高的矽卡岩与辉钼矿化程度相对较高,相反则较低。
(3)阳起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物主要为阳起石,少量的为透辉石或方解石。岩石深绿色、部分呈暗绿色,含矿性相对于阳起石—透辉石矽卡岩较差。
(1)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化是接触交代型矿床的直接找矿特征,草绿色的透辉石矽卡岩是矿区辉钼矿含矿层位的直接辨别特征。
(2)石榴子石矽卡岩颜色深红—暗红,地表为强褐铁矿化,是寻找高品位硫铁矿的直接标志。
(3)长英质脉矿区内多处见长英质脉型辉钼矿转石,特别是LD2外侧沟内及对比周边矿权,长英质脉内矿化良好,为直接的寻找长英质脉型辉钼矿找矿标志。
根据对矽卡岩矿物的研究,近岩体侧的石榴石矽卡岩和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为后期岩浆活动叠加形成的复矽卡岩,反映了岩浆活动的多期性。
矿区内矽卡岩分布于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上,由岩体向围岩分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带→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带→透辉石—阳起石矽卡岩带→矽卡岩化大理岩带。
而透辉石矽卡岩带是辉钼矿发育的最主要层位,品位远大于两侧的石榴石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中Mo的品位。石榴石矽卡岩为富Fe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则为富Fe-Cu矽卡岩,反映出该矿区不同矿物与矽卡岩的特殊关系。
[1]陈小平,肖翔,吝陆军等,《西藏林芝察隅县那阿钨多金属矿详查报告》[R].2017;68-102
[2]张景森,张静,周俊杰,矽卡岩和矽卡岩型矿床研究方法[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