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
摘要:物理是帮助人类进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是学生视物理为重难点的原因。高一物理在内容上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了扩充,并且也为以后物理的研究与学习进行铺垫。因此,学生有效的进行高一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学习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一物理;学生;有效性
物理是高中理科教学中的难点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具有领导性和辅助性,所以,学生自身才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填充活动,实现对物理学的有效性学习。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以旧知识为原点向四周延伸,进行扩充性学习。在高一物理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初中旧知识,实现两者之间的衔接。
笔者在进行《伽利略的理想试验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发现,本节课的重点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有相同点。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笔者进行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复习。在初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实际动手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试验中让小车分别从同一高度下滑,分别滑向毛巾、棉布和光滑的木板上,通过观察发现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其次是棉布,最后是毛巾。实验表明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阻力越大运动的距离越近,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也是对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意义的具体展示。同时,初中物理教材中讲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其验证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指出了物体的惯性属性。笔者通过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回顾进行对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有效学习。
笔者利用对初中牛顿力学知识的回忆,进行高一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学习。
二、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物理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一种学科,所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借助物理题进行。学生通过对物理题的作答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掌握,但物理题的作答要以正确的解题思路为基础。所以,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进行有效物理学习的前提。
加速度学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笔者针对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究。试题中写到:一物体以6m/s的速度沿一光滑斜面木板从低端向上滑行,经过2s后,物体仍向上滑行,速度大小为1m/s,若增大木板倾角,仍使物体以6m//s的速度从低端向上滑行,经过2s后,物体向下滑行。其加速度大小变为1m/s,以沿木板向上为正方向,则a1,a2分别表示物体在前后两种情况下的加速度,求出a1,a2分别为多少。在本题的解答中关键在于木板经过倾角活动,并且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进行a1,a2求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初速度,向上运动的初速度v1=1m/s,倾角之后的初速度v2=-1m/s。根据加速度公式
筆者通过对题干条件的分析,首先明确物体向上运动与向下运动的速度的正负,再进行对初速度的确定,最后实现加速度的求值。
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试题进行掌握,这就要求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试题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运用。
三、课后知识的总结复习
根据记忆遗忘曲线,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会根据时间的增长对知识进行遗忘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后需进行知识的复习,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在高一物理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技巧性的进行知识之间的连接,通过相同点进行知识的整合,从而实现有效记忆。
高中物理中,对于力的学习是重点知识,同时也是难点,而牛顿定律在高中物理力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必修一教材学习后,笔者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进行总结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忽视外力干扰产生的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主要是对物体加速度、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以及物体的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即F合=ma;牛顿第三定律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笔者通过对牛顿定律的总结,认识到三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同时又具有一致性,是对经典力学基本运动规律的介绍,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中。
由于高一物理的基础性原因,所以学生更应做好知识的铺垫。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性复习,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掌握。
高一物理知识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并且为高二、高三进行铺垫的时期,所以,学生需对高一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笔者根据个人在高一物理知识上的学习经验,总结三点展示高一物理有效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解题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课后对知识的总结复习三点实现对高一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为以后对物理学的研究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珠.把握初高中物理差异 提高物理学习有效性——与高一新生谈高中物理学习[J].中学教学参考,2015(05):62.
[2]吴正兴.高一物理有效教学的思考[J].湖南中学物理,2012,2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