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曾经畏出远门,因怕坐飞机,火车票订起来麻烦,去哪儿都如逃难一般。读《围城》时,看到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去三闾大学,住拥有自带报警功能楼板的小旅店,吃肉芽蠕动的腊肉,一路窘迫,深有感触,觉得抗战胜利这么多年,中国人在路上似乎无太多改变。
我这种农业社会的习惯是被高铁改变的。突然有一天,发现高铁如此便捷,几乎在一夜之间如阡陌纵横。于是,凡六七个小时之内的目的地,我基本上全选择高铁出行,自动取票机几乎成了我的工作日程表,今年出差最多时,用身份证去刷,发现屏幕上的火车票可翻上两三页,目的地有大站,有小站,都是永远的下一站。
吃在路上,不能不提方便面,这是一种神奇的食物。不管被人如何批评,人却一直离不了。尤其在旅途中,总是特别想吃,就算自己不吃,也难避免看到别人吃,弥漫出的味道甚至比自己吃还香。有资料显示,做为世界第一方便面大国,中国人年均要吃三十多包,而且大多会选择两种口味: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
我只吃红烧牛肉面,尽管吃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从里面吃出过牛肉,但隔段时间还是忍不住泡上一次,用火车上带着消毒水味儿的开水,加上两根火腿肠,浓油赤酱的调料,还是能吃出些许满足感来的。
高铁站现在很少有卖方便面的,北方还好,在南方的一些火车站,方便面属禁售产品,车上自然更没有,否则我相信车上的盒饭很难卖出。济南始发的高铁,商务座车厢免费的把子肉午餐有些特色,把子肉用的五花肉,肥而不腻,配两份小菜外加一筒蛋汤,可和西安始发高铁上的羊肉泡馍有一比。
没有高铁的年代,绿皮火车上最馋人的是烧鸡。站台上的烧鸡比如今软包装的德州扒鸡要香,一个人吃,半车厢的人咽口水,更确切地说,别人咽不咽我不知道,反正我咽。路过德州,车窗外全是卖扒鸡的;路过蚌埠,站台上全是卖符离集烧鸡的,打开车窗买时一定要小心,质量问题怎样不说,关键是得备好零钱,如递去一张大票让小贩找,有的小贩故意磨磨蹭蹭,钱还没找好,车就开了,只好望鸡兴叹。据说乘客中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故意磨蹭到车快开时买,精准地把握好时机,在接过烧鸡的一瞬间火车启动,只需冲跑步追火车的小贩挥挥衣袖,不留下一毛金钱。
那时济南到老家未通高速,汽车从国道上要开很久,经常是一早出发,黄昏才到。中午司机停靠一个路边店吃饭,通常都会是世界上最贵也最难吃的饭馆。只有一次,也是在济南和老家之间的国道上,遇上了一位良心司机,或者是他没有相熟的路边店,在乘客一片叫饿的喊声中,把我们停在了梁山的一家炖鸡小馆,菜是不错,只是老板大概从未见过这么多顾客,有些不耐烦,菜也上得慢,后来顾客一个个都到厨房门口等,不管出来什么菜都抢着端走,结账时老板大概也算糊涂了,对不上总数,骂骂咧咧把众人赶走了,颇有水泊好汉遗风。
自从有了高速,路边店就渐渐消失了。服务区吃饭虽然也不便宜,但不算宰人,只要原谅其参差不齐的味道。全中国大概浙江的服务区是最好的。比如桐庐,不仅有星巴克、肯德基这些洋快餐,还有诸多浙江老字号的小吃。我去过一次,有一种想停下来在服务区住两天的冲动。至于让无数年轻人神往的川藏公路,別说服务区,沿途下来进城找吃饭的地方,都像是在服务区里吃的。
在路上自己喝酒也挺有趣。去年我去海拉尔,回来在哈尔滨转机,进安检后有超市卖白酒,就买了一瓶,打开后,就着大红肠喝了三四两。喝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总感觉过于粗鲁,对瓶抿一口,就赶紧把瓶子藏在腿后面,若无其事地看着周围的乘客。
还有一年,在衢州的廿八都古镇,和朋友一路畅聊,临走那天吃早餐,我发现他吃了好几个鸡蛋,我问为何,他说从小出门时,就会多吃鸡蛋。因为母亲总会煮鸡蛋给自己带上,那些鸡蛋平常家里也舍不得吃,母亲念叨着“穷家富路”,就把鸡蛋和嘱托一起装进了孩子的行李袋里。
是啊,母亲煮的鸡蛋,那曾是无数人路上最熟悉的食物。在轰鸣的汽笛声中,在迅驰的车厢里,在苍茫的大海上,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很多人一上路就无法回头,一上路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