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4月6日)
4月5日,联合国环境署领衔发布《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称,截至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投资额已连续八年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居全球之首,达1266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31%;此外投资增长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同比增长147%至85亿美元)、墨西哥(同比增长810%至60亿美元)以及瑞典(同比增长127%至37亿美元)。
报告称,中国是2017年全球太阳能投资大幅上涨的主要推动者。2017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项目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全球范围内装机容量增长98吉瓦,远远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以及核能等发电技术的净增量。其中,中国的太阳能投资达86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58%;新增装机容量为53吉瓦,超过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太阳能投资的大幅增长表明全球能源版图正在发生变化,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将使更多的人受益,因为它能提供更多高质量且高薪的就业岗位,而清洁能源也意味着用更少的污染实现更健康、更快乐的发展。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4月8日)
4月8日,针对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示,美方主动挑起贸易摩擦,是对全球经济信心、预期以及对未来展望的一种伤害。合作是中美两个大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当前的贸易冲突对我国直接影响不大,中国回应措施的空间仍然较大,一定会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目前,中美双方仍处在初级摩擦阶段,需要谨防摩擦一步步升级,避免重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贸易摩擦中日本的覆辙。张燕生认为,美国现在进行的缩表、加息、减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将产生的宏观影响就是财政赤字上升,需要提高利率为财政融资,进而导致美元汇率上升,加大贸易逆差。所以,美国要打贸易战,让人为其买单。中国此次要做到不为它买单,要有耐心。一方面,不能单方面让步,谨防美国得寸进尺,要在美国针对的高科技产业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改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高科技从消费端进入生产端;另一方面,表示出减少顺差的诚意,随着中国原产地多元化、全球出口、全球投资、全球服务提高,中国发生的顺差会持续减少。
范毅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3月28日)
乡村振兴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导向都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乡村振兴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目前,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渠道畅通无阻,反之则受到诸多制度限制。因此,亟需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在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资源的同时,打破阻碍其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农村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鄉间基础设施差异。
三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加快乡村振兴进程。需要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进行空间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小镇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
涂永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4月6日)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传统劳动力市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为保障相关劳动者权益,我国劳动政策需准备好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要继续完善全社会普及的、均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的现代化,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二要积极引导企业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并鼓励和支持从业者通过自身合法劳动增加收益。三要就《劳动合同法》的解雇制度展开研究,谨慎设计解雇劳动法律制度。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要兼顾其替代普通劳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待到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或者相关专门法中就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原则化、进而不断细化的规范,对于滥用机器人者,责令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更长远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的普及,为应对失业者剧增导致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有可能真的需要考虑对机器人所有者进行征税,从而支付因人工被替代可能造成的个人收入空间被压缩而增加的社会保障成本。
布鲁金斯学会《私营部门对发展中世界的健康研发投资不足4%》(4月6日)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发布报告称,全球私营部门每年针对健康研发至少投入1599亿美元,其中制药公司投入约1567亿美元,风险投资公司投入约32亿美元。然而,上述投入只有3.7%流向了贫困地区,大约为59亿美元,包括56亿美元的制药投资和2.3亿的风险投资。这当中,针对贫困地区流行的35种常见疾病的药品、疫苗和医疗器械投入仅有5.1亿美元。
报告建议,要改善私营部门对全球健康药品和疫苗的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发展中地区倾斜,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对发展中地区健康研发的投资屏障,包括投资者对热带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市场局限、药品研发成本高、投资项目数据匮乏等情况;二是鼓励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放松对药品研发和市场准入程序的法律监管;三是扩大药品研发成本和收益数据的系统性和透明性,以便私人投资者决策;四是调整药品开发的成本结构,从而刺激投资。
经济学人杂志《美国自杀人数持续上升》(3月28日)
自2003年以来,美国国内的自杀事件正按照每年1000例的数目不断增加,且形势日趋严峻。从性别和族裔划分来看,男性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女性自杀数目也正在激增,2016年美国女性自杀人数较2006年增长了39%。在所有男性自杀事件中,白人男性自杀率最高,几乎是非洲裔男性、西语裔男性和亚洲裔男性自杀率之和的三倍。在女性群体中也有类似的族裔差异。
从城乡居民来看,农村人口自杀率较城市要高出78%。以阿拉斯加州和蒙大拿州为例,这两个州分别以农牧业、林业、渔业、矿业为主,人烟稀少,GDP在美国各州中也排在末端,其自杀率是全美自杀率最低的哥伦比亚华盛顿特区的5倍。
为了防止自杀率继续上升,美国政府希望找出自杀的诱发因素加以预防。但目前看来进展并不顺利。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滞胀和阿片类成瘾药物加剧了包括中年白人的自杀在内的美国成年人早逝。但该结论未得到广泛证实。为了及时对自杀行为做出预警,一些研究者试图利用大数据算法整理病人的医疗记录,以发现其自杀的早期意向。但这种方法在试验中容易出现误判,也未能投入使用。在找到有效的预防方式之前,美政府和学界认为,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警觉仍然是避免潜在自杀行为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