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正在消失的艺术

2018-04-20 07:43刘旭
新城乡 2018年3期
关键词:渔鼓大巴山金钱

刘旭

1月9日,川东大巴山山区严寒难耐,而在通江县广纳镇高坑坝村陈家湾,70多岁的陈上平正端坐在木椅上,身穿蓝色布衣,怀抱渔鼓筒,一边轻轻拍打鼓面,一边说唱。冬目的阳光映照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显得格外沧桑。

“山东义士名宋江,人称孝义黑三郎;只因俺在白楼上,失落书信在牢房;错杀阎婆把命丧,自愿投监坐牢房;刺配江州遭冤枉,遇着许多众豪强……”朗朗上口的唱词,配着发出“嘭、嘭”声的渔鼓简,陈上平把水浒故事演唱得精彩绝伦。

流传民间数百年

说唱艺术是一种曾在四川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大巴山说唱流传已有数百年,并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大巴山说唱受毗邻地区汉中、达州、南充等地方文艺的滋润和影响,其风格既有北方的豪放粗犷,也有南方的婉约气质。

大巴山说唱语言均用川东北方言表演,并且是单人说唱,生旦净末丑全部由一个人独唱,是地方性很强的说唱艺术。有唱有演,艺人只要带着渔鼓筒和金钱板,即可演唱,既能演唱小段节目,又能演唱有完整情节的曲目。大巴山说唱唱词格律和押韵方式都十分灵活,一般以七言为主,文字平实、语言通俗易懂。说唱的内容则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故事情节生动精彩,或歌颂真善美,或劝世人行道,或鞭黑揭丑,是当地人以前生活习俗的集中表现。

说唱艺人在演唱的时候,以渔鼓筒或金钱板伴奏。渔鼓筒为三节打通的竹简,长约1.2米,一端筒口的蒙皮用猪的护心膜,筒子外面用蓝布条包裹。“猪的护心膜,既有柔韧性,声音又清脆洪亮;蓝布条包裹起装饰和密封的作用。”陈上平介绍。他将长竹筒斜放在膝盖上,左手护位,右手在长筒低端用手指拍底端蒙皮,就发出了“嘭、嘭”的声音。

“闲来无事谈古今,士农工商要勤劳;天下耕读最为本,嫖赌洋烟要误人……”陈上平手起轻落敲打在鼓皮上,“嘭、嘭”有节奏的声音从简里传来,融入唱词中,格外动听。

除了渔鼓筒伴奏,金钱板是说唱表演时候伴奏的另一种方式。演奏者手拿三块斑竹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陈上平说。

介绍完后,陈上平又沉醉在自己的说唱中,在青石板、阳光的映衬下,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梁山英雄难表尽,再把武二接前因;武松领了县爷令,要解礼物上东京;珍珠宝贝多得很。尽是黄金与白银……”

彰显地方特色文化

在表演中,说唱艺人一边说唱,一边以金钱板或渔鼓筒伴奏,再加上表演者的生动表情,就产生了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群众能听懂,也能理解,精湛的唱技,也常常让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说唱艺术曾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而今说起这门艺术,却鲜有人知。

“以前经常有人来家里听说唱,很多人一听就是大半天时间,连午饭都忘记吃了。那时候娱乐活动少,老百姓都爱听。”谈起说唱表演曾经的流行程度,陈上平的妻子津津乐道。

“说唱艺术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也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陈上平说。

“来得慌,去得忙,来到主家贵府上,主家正在修华堂,端端修在龙门上……通江买到广元县,顺庆买到竹峪关,买的大地跑得马,买的大田行得船。”这一段唱词生动地反映了大巴山群众修建房屋的情形。

“孝子俯伏,手捧信香,跪在尘埃,不敢开腔;舍我不才,一言表扬,诸君六眷,来到门墙……请坐席上,没好酒浆,佳肴菲薄,几碗光汤;多吃杯酒,避下风寒,慢慢补报,敬请原谅。”这几句唱词,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彰显了农村丧事酒礼。

陈上平手持渔鼓筒表演说唱

“说唱题材都来自于生活。”陈上平说,说唱艺术不仅记录了大巴山历史变迁和时代生活风貌,而且还负载了社会历史、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教化社会文化的主要工具。“我劝世人早尽孝,爹妈养你恩来报……”陈上平随即就唱出了一句。

显而易见,大巴山的说唱艺术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是当地人民灵魂之所在,也是群众生活的伴侣、劳动中的助手,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曾宾客满座惊四方

说唱艺术曾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但今天说起这门艺术,却鲜有人知。甚至在陈上平所在的陈家湾,也少有人听说。

对于以前的“说唱”岁月,陈上平仍记忆犹新。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说唱艺术是当地十分重要的文艺盛事。农村遇到红白喜事大小事情时,都会请来说唱艺人热闹助兴,在乡间的庙会、书会、集会都能看到说唱艺人的身影。

“虽然我会说唱,但是我的技艺却不如父亲的十分之一。”在陈上平的记忆里,父亲陈光荣在农闲时,经常走村串户,或者是在茶楼、街坊等地方说唱。“我很崇拜父亲。在我记忆里,他不管走到哪儿,都十分受欢迎。”陈上平说。父亲告诉他只要学会一身的技艺,便可衣食无忧。

“能有如此娴熟技能,离不开长期的阅读和钻研。”陈上平说,“父亲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从小就喜欢读书,搜集民间故事等,演唱内容也十分广泛,有《水浒传》《武松打虎》《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等,除了民间故事,父亲还能即兴表演,见人说人,见物唱物,十分娴熟。”

由于四处说唱,听的人多了,陈光荣的收入也随之增长,这让他的“江湖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陈光荣常常不用看脚本,就能把很多故事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由于陈光荣口才好、记忆力强,善于现场即兴表演和活跃书场气氛,每次在茶馆里说唱都是满座,而且所到之处均赢得阵阵喝彩。

今传承堪忧几人识

这门曾经在四川乡村广为传唱的技艺,如今逐渐走向没落。

“我想找一个传承人,但是现在没有谁愿意学,也沒有人愿意听。”如今,说唱仅仅只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谈到今后的传承问题,陈上平十分感慨。

说唱传书

50多岁的谢建平是陈上平的外甥,虽然平时爱好音乐,也喜欢听陈上平说唱,但对于这门技艺却是一知半解。“我十分喜欢,但是我不会唱,只是把舅舅的说唱内容记录下来,予以保存。”谢建平说。

在谢建平的手机里,有很多关于陈上平说唱的视频。同时,谢建平也积极收集说唱方面的书籍,但是经过多次寻找,只有《水浒选唱》《随身宝》《三字经》等几本说唱传书。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破“四旧”,大量说唱书籍被烧毁。“那时候也禁止说唱,说是封建文化。因为说唱,父亲还被送到大队进行思想教育。”陈上平说。也因为如此,陈上平没有系统学习过说唱,现今所会的说唱技艺基本是在小时候听父亲说唱时学来的。

此外,由于地域限制,说唱艺术流传范围有限,主要以农村为主。同时,近年来,说唱艺人奇缺,后继乏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也不想学。“我们即使坚持表演,但人已经老了,记忆力、精力也都不行了。”说起传承,陈上平似乎有点绝望。

对说唱艺术的打击不仅如此。多年来,传统文化的演出市场不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还有一些书会、庙会的演出活动,但是和流行音乐等其他新兴艺术相差很远。年轻人不听说唱,原来的观众则逐渐老化,说唱艺术逐渐失去了市场。

造成说唱艺术失传的原因还有很多,大众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对说唱艺术的冲击很大,诸如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而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些文化现象在短短30余年间就改变了大部分人的文化消费方式,使曾经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面临着生存和抢救的艰难处境。

说唱,这门正在消失的艺术,也许今后只有通过文字和视频了解它的存在了。“只要还活着,我就继续唱,但还是希望有人传承和保护这门技艺。”太阳偏西,陈上平熟练地拿起金钱板,面朝堂屋前的田野说唱,似乎要把这“绝唱”传遍乡野,飞出大山,让世人皆知。“宋室江山渐弱薄,平阳大地风起波;梁山一百单八个,不分男女动干戈……”沧桑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金钱板声,在山间回荡,不绝于耳……

猜你喜欢
渔鼓大巴山金钱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故乡行(外一首)
比金钱更值钱的
张中信大巴山书写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县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
大巴山粉葛组织培养技术
“渔鼓”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