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军
摘要:社会的整体利益因为能影响到社会中所有人和事物的发展故而被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所重视。由于法律制度的多样化,我国不同类型的法律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也有着不同的规定。就目前我国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现状来看,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地区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市场失灵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且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正在实施相关的政策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国家为了有效的管理市场失灵现象,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经济法,希望进一步的对市场失灵现象做出调控。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市场失灵
中国经济法从制定到实施截止目前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虽然经济法面向社会上所有人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在大方向上还是有很多的共识。制定和颁布并且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经济法专家认为,国家颁布经济法有助于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进行新阶段的管理和调控,继而杜绝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保证我国的经济能够正常的发展,社会能够正常的进步。经济法由于其本身的价值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且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社会整体利益主要由五条性质所组成。首先是社会性,社会性所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所具有的社会性,经济法所制定和颁布的基础就是因为其本身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具有社会性的性质。其次是公共性,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所共有,所以这个社会上所有事物都具有公共性原则。第三点是整体性,既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强调这个社会应该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具有整体性,这个社会对待每一个人都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极大力度的保证每一个人的生存。第四点是长期性,长期性是社会所具有的一条最鲜明的特性,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要保证这个社会能够长期的存活,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持续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最后一条是目的性,所谓的目的性就是经济法中所强调的维持社会正常发展,杜绝市场失灵现象发生的一种手段。经济法颁布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
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是由多种利益结合起来的整体,在这个多种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如何能够保证这些利益不存在巨大的冲突现象,法律在此时就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利器,保证调控好社会各方的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对社会时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一个公共的概念,它看似离普通公民很遥远,但有深深的影响着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每一个人。
(一)经济法能够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所谓经济自由就是所有有關经济的交易都必须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和许可,所有人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自由的进行交易。经济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受法律的干涉,这种现象所依据的规定是每个人在市场中可以自由的进出每一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业。国家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我国人民进入某些法律允许的行业。人们在大批的进入自由行业的同时又与公共事业限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矛盾,针对此现象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在某种程度上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面前,应该看向集体利益。
(二)公平维护社会公共经济利益
经济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秩序,因此需要利用经济法之间的个体利益来进行改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相对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我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合法权益保障制度的实现。并且也给出受害者权益受到损害时的相关赔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弱势群体受到我国法律的重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利益矛盾,经济法的目的在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避免冲突的产生,因此就必不可少的出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三)积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且稳定的发展,我国公民一定要做到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逐步增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所行使的这种对经济操控的手段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将进一步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在经济法中按照产业链结构进行调整,将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转变成为劳动者服务,所以经济法对于以后的产业链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法的制定和颁布都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经济制度还发展的不够完善。尽可能的杜绝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有助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且保证社会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路径的探究[J].法制博览,2017(20):265.
[2]张雨晴.浅谈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法制博览,2017(17):219+218.
[3]王雪莹.对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7(06):286+294.
[4]赵娇男.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研究[J].法制博览,2016(27):191-192.
(作者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