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河道,活力为民—宿迁为民河城市森林公园方案设计

2018-04-20 06:05谢晓英邹雪梅
城乡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宿迁风景文化

■ 谢晓英 张 琦 邹雪梅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一座“南北兼容”的城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兼具南北特色,既有北方城市的粗旷豪迈,又有南方水网城市的细腻柔美;宿迁也是一座“水城共融”的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迁,因水得名,骆马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民便河网构成横纵交错的城市水网,与城市人居环境密切融合;宿迁还是一座“蓝绿交织”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与水系紧密结合,“一环绕城、两廊入城、三带串城、绿网织城、多园嵌城”的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水系、道路,构成蓝网、绿网、路网交织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为民河属于民便河水系,以排洪灌溉功能为主。河道位于城市次发展轴上,纵向穿越并串联宿迁市宿城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民河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场地北至古黄河,南至行船干渠,全长12.5公里。两侧研究范围宽度50~500米,面积约217公顷(含水域面积),沿线与东西流向的清水河、富民河、民便河等9条水系联通,与洪泽湖路、太湖路、微山湖路、西湖西路、厦门路、北京路、南京路等21条道路交叉。

为民河现状水质一般,景观较差,人气很低。以西湖路为界,为民河北段以居住、商业用地为主,建成区面积比较大,功能复合,但是现有河道缺少功能型的空间和设施,与周边人群的需求没有产生链接,且河道与居住区完全隔离,到达性较差,使用不便。河道南段为集中设置的工业用地,基本属于未建设状态。

设计师以“归宿”为主题,秉承“让风景融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塑造最美风景”的设计理念,提出构建“风景河道,活力为民;彩色水城,智慧宜居”的设计目标。为民河不仅是城市河道,也不仅是城市公园,还是一条12.5公里长的活力带,衔接宿迁地域古今历史文化脉络,衔接周边市民、学生、产业工人的日常生活,衔接城市西部组团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衔接休闲、教育、交通、市政等多个城市子系统。

一体化营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彩色森林生态系统

宿迁是一座秀美的苏北水城,风景资源丰富,就宿迁城区来说,北有骆马湖、三台山衲田花海,中有古黄河水景公园、大运河,雪枫公园、马陵公园、项王故里等景点散落其中。为民河城市森林公园要打造宿迁城市风景资源的连结纽带,以彩叶林中的风景河道强化宿迁“彩色水城”的城市品牌。凸显南北交融的植物特色,将平原水网与彩林生态系统的叠加与融合,选用当地丰富的乡土彩叶树种与观花植物、常绿植被,春花、夏荫、秋叶交织,构建“大森林”生态系统,营造舒适小气候。

充分发挥城市海绵的综合效益,示范多专业技术手段的创新一体化应用,统筹协调地块内生态、园林、市政、水利、交通等多个系统,构建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六位一体的绿色基础设施。

通过集雨型绿地、透水铺装、滞留池等收集滞留雨水释给绿地,节约浇灌,提高土壤及空气湿度;6万平方米的净水湿地有助于建立完善的水生态体系,净化补给入为民河的水源;3万立方米的调蓄空间分担为民河及公园绿地汛期雨洪压力;活水循环系统利用竖向高差、设备加强循环,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为水质稳定提供前提;利用植物构建25公里生态水岸,为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多种方式提升水质。

一体化建设弹性、智慧、共建、共享的文化基础设施,助力新型城镇化

作为链接城市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户外公共空间营造理应积极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和问题。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水文化、古黄河文化、西楚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宿迁悠久的地域文化,但今天的宿迁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建市21年来工业增速迅猛,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京东带动的电子商务、数字信息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宿迁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人口具有移民特征,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农业转移人口—产业工人群体是宿迁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闲暇时间很少,受教育程度不高,流动性很强……如何提升这部分群体的城市归属感,让他们留在城市、融入城市,是本次项目设计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体验式的商业中心给古黄河一畔带来繁华的市井生活

北京路东西向列植樱花,春日落花于溪中,一边运动,一边欣赏春季的为民河樱花盛开的浪漫景色

体验式的商业中心给古黄河一畔带来繁华的市井生活 

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 河畔流连望春好,满目皆繁华

设计师提出统筹建设一体化文化基础设施的设计思路,从产业工人、市民、学生的需求出发,统筹休闲、教育、产业、文化等多个系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市民文化交相辉映,将功能复合的弹性开放空间设计与场地活动策划同步进行,邀请市民、企业参与局部公共空间的建设,让企业的新兴技术和城市景观结合在一起,营造安住花园,提升市民、产业工人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构建智慧社区,链接网络,将有限的实体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虚拟空间,为场地注入持久活力。重点项目包括:

(1)阳光课堂社区

利用公共空间提供可持续的教育资源。在为民河两岸植入数个以教育交流为主要功能的互动空间—阳光课堂社区,作为兴趣爱好的孵化基地,满足各种社群活动对场地的需要,为产业工人的社交和继续教育提供场地和资源。邀请园区企业入驻共建阳光课堂,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展示先进技术与企业文化,提升归属感,福利使用人群。

利用宿迁由京东带动的电子商务、数字信息产业优势,建立城市大数据库,设置智能设施,采集环境数据并共享信息,结合实体空间构建网络社区,无限地丰富线上互动、学习的资源和空间。

(2)古黄河文化体验中心

在古黄河南岸设置古黄河文化体验中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市民文化交相辉映的舞台。利用黄河及周边景观设计风景舞台,将春好塔和江山塔都纳入其中,演绎古黄河和宿迁的故事,活化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沿古黄河延展开来千米T台,作为市民参与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现当代宿迁的城市文化。体验式的文化商业中心“市井梦华”与黄河风景融为一体,聚集人气,带动周边商业,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活力。

(3)科学健身系统

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科学建设理念,25公里滨河绿道、百余处多功能健身场地构建为民河绿道健身系统,通过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引导随时随地开展无器械健身活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结合现有驳岸进行改造,增加亲水平台,沿为民河两侧补植彩叶林,自北向南望去,彩叶映水,霞光映天

清水河上的彩虹桥,连通文体中心四周,构成架在清水河上的彩色慢行立交系统,保证慢行系统的连通性,也提供观赏城市的舞台。侧立面采用彩色透明的光伏面板,白天吸收太阳能并转化储存为电能,夜晚为灯光提供电能

结语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继续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作为城市特色不显著、吸引力不足的四五线小城市,坚持以“人”为核心,通过环境回应人的需求,统筹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与文化基础设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公众意识,提升人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这将是一条可借鉴的小城市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宿迁风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谁远谁近?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