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江苏 盐城224000)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在临床肝胆外科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急性起病的特点[1],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2]。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确诊为胆结石并于本院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9~74岁,平均(43.16±10.69)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平均体重为(67.54±6.36)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43.81±9.48)岁,平均体重为(70.35±5.40)kg。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41.59±10.21)岁,平均体重为(69.00±6.35)kg。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可比性原则。全部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1 患者入组标准 (1)患者术前经影像学(B超、CT、MRCP等)检查诊断为胆石症,并在三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手术中予以证实;(2)患者无三镜联合禁忌症;(3)胆总管的直径超过1.1cm;(4)ENBD进行引流成功者;(4)排除具有其他肝胆疾病或曾有过上腹手术既往史的患者;(5)排除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及其他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2.2 患者的治疗方法 (1)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时将患者处仰卧位,进行全麻,在患者的右肋下方3cm处切4cm创口,将其各层组织逐层切开,然后将胆囊管、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将胆囊管剥离后进行胆囊切除,而后将胆囊管进行结扎,依次逐层缝合[3]。(2)观察组采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行常规ERCP检查,证实胆总管结石。患者取平卧位,予以全身麻醉,常规进行富强四孔技术,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切断胆囊动脉,将胆囊管游离用作牵引。将胆囊管的前壁进行纵向切开,自见图下方主操作孔将胆道镜置入直至胆总管腔内,将结石全部取出并且冲洗胆道。用可吸收线将胆总管的切口缝合,并将胆囊切除,予以常规留置引流管[4]。(3)术两组患者后镇痛药物选取阿托品(生产企业:世贸天阶制药(原厂家江苏方强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0236),3次/d,1mg/次。术后均密切观察发热、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长、术后住院时长进行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长、术后住院时长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31.327,P=0.0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长少于对照组(t=19.200,P=0.0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少于对照组(t=14.406,P=0.000),以上差异均经过t检验,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详见表。
表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情况
胆石症在临床是常见于消化科的一种疾病,目前采取的根治方法多为进行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外源性的创伤。因此探讨对患者创伤小的方式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通过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方式发现,该方法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较少,说明对患者构成的创伤较小,术中伤害血管较少并且止血及时;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长短,反映出对患者胃肠道的副作用更小;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较短,表明对患者构成的外源性伤害相对较轻,患者恢复起来更快。该方法能够减轻传统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提高胆石症治疗的同时,还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需要恢复的时间较长的特点,更加切合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减轻患者的负担。
综上所述,对患有胆石症者的治疗,选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均良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小鹏,樊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10(24):2847-2848.
[2]刘文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4):444-446.
[3]侯花屏.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胆结石患者GLQI评分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
[4]蔡军,龚仁华,孙登群,等.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