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茹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让其形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做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以此来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同时又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静态的结果性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存在,是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发展过程的统一体。本文就马克思中国化内涵和特质加以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征
在当今中国思想界中一个热点领域和普遍性话语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保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具有很多论述
当代很多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出现了很多争论,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论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一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两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和民族化,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的国情,从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涵义:一种说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这三层涵义。另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内容、形式和动态三方面的涵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四层涵义:第一层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原理具体化;第二层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民族化;第三层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形式现代化;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实践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具体分析
上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分析,前两个观点都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能完整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后两点的论述虽然较前两点相对丰富些,但还是不能很好的概括。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辩证曲折、与时俱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久的历史性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在中国传播、应用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党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一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辩证曲折、与时俱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的理论。所以其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却又于马克思主义不完全相同,其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这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状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以下特征:
1、立足社会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否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实践。马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践让中国人民才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救国的良方;也是实践的发展能让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社会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2、面向当代,引进和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成果
众所周知,我国在经历甲午战争后,就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屈辱的近现代史。正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进了中国,让中国人民逐渐从睡梦中醒来,认识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人民开始学习西方外来先进的物质和文化文明,吸收和引进外来的优秀成果,以此来拯救国家。
3、以我为主,做好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促进中國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特质。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这些差异让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中国人民才能接受发并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作用。
4、重视价值导向作用,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价值的追求,其内容直接决定并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所以只有正确把握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才能科学、正确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今天已高度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保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发展。以此来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实践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实践,而其实践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其中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比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实践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当代要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进行,就要为人民群众创造条件,不能重蹈过去因为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制约使人民的思想和意识遭到了弱化,而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所以人民群众首先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然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践服务,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实践,而作为国家要想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突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洋,张丽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应用发展研究——评《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
[2]常东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诠释[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3]方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三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