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娜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學习方式。过去,我们常常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我们是传道者,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事实证明,我们先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在这种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没有达到我们教师的预期目标。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新颖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催化剂”的作用。如:“幻灯投影”导入法。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培养求异思维。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进行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 金子”,更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 金手指”。如果学生自己有了“金手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迈进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实际教学中,我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概括为“十二字方针”,即先放后收,注重过程,强调迁移。具体说就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有的知识摸索新的知识,探索解题的方法,在探索中得到领悟,当学生对学习方法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拔,帮助学生将实践中领悟到的方法加以巩固,从而上升至学生用自己的“金手指”点石成金的高度。实践证明,运用这种”十二字方针”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科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改善。
四、培养创造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更新的速度让我们瞠目结舌,而语言又是信息的第一载体。那么,我们在掌握信息、娱乐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日趋更新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它们跟以前传统的语言有何差别?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当拿出课堂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在语文课堂中,也极少有教师去培养学生文学方面(诗歌、文言文)的才能,让诗作、对联这一类汉语文化的精髓都在学生这辈人身上都流逝了。
五、欣赏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曲对作者来说是抒情言志的,对读者来说主要是怡情悦性的,所以,对初中学生来说提高其欣赏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个“空白”,要欣赏主要靠教师的指点和学生的“领悟”,这个“悟”字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序”就是语言层,结构层,意境层。“观文者批披文以入情”,这个“文”首先是文字。诗歌语言一般要求形象、精练、贴切,要让学生抓住这些特点,进入语言欣赏层。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第二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全诗“光辉”,尽在此联,此联“神韵”,尽在二字,即“合”在一起,青山悠闲地“斜”在那里。又如张养浩《潼关怀古》的首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聚”、“怒”二字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了潼关“表里山河”险要气势。总之,对古典诗词曲的欣赏,首先要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特别要抓住“诗眼”的关键字词,让学生反复玩味,深入理解。
六、引进竞争机制。
竞争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只有竞争,才能有活力;只有竞争,才会进步;只有竞争,才能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好胜心强、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共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这种共性,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的有些问题难度不大,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去解决,对那些能够将问题正确解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开展出班报、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开展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我就是利用同学们之间的好胜心,设计了男女生对抗赛,包括讲故事、写成语等活动。同学们一听是男女生对抗赛,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整堂课的教学气氛非常热烈,双方可谓不分上下。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一堂课最终在大家齐唱《让世界都充满爱》的歌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依然很高涨,纷纷相约课下再比高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