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记者面前坐着书法篆刻家刘刚。
他的脸上露着低调的微笑,镜片里的眼神充满了朴实与谦和,谈吐来往于古今之间,说出的话,耐人品味。
他喜欢静,独处,写字,看书。他的沉静,让人不由联想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
或许是齐鲁大地赋予了他大山的淳朴与善良,他的篆刻朴茂厚重,尽显于此。他书艺精湛,书文俱佳,看他的字总能让观者静下来进入沉思,他刻的印章方寸之间见乾坤,令人爱不释手。
难怪著名学者张颔评价他的篆刻“字法严谨,配篆妥帖,深得汉印精髓”。他的老师,学者、草书大家林鹏先生评价刘刚“人忠厚、喜读书、善思考、技艺精”。
平时,除了给学生们上课,大多时间,他寄情于笔墨纸砚,明窗净几,对一拳石,自得其乐。
他认为,通过诸艺的修炼,能达到人格的完美和升华。
他常说,读书不难,成名不难,寂寞最难。
记者:近日,您的书房联作品展“雅舍清风”在麒麟画馆开展,您如何想到让书法走进书房?
刘刚:这个展览是麒麟画馆的主人张艺兴先生主持策划的,准备有半年的时间。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书房是文化人平时工作的场所,自然都会有书房联,体现了主人的情趣,这是很自然的,今人大概也是如此吧。
刘刚,字蒙一,别署向山楼主,祖籍山东宁津,1963年生人。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晋阳印社副社长,山右印学社社长。书法、篆刻曾问学于吕岳挺、徐正濂二位先生。现师从林鹏先生。
记者:据了解,此次共展出书房联作品37副,整个展览分为两部分,行书联“集禊兴怀”和篆书联“古韵澄心”两部分,可以谈谈您的想法吗?
刘刚:“集禊兴怀”是集兰亭序文字而创作的对联,“古韵澄心”是一批用篆书创作的對联。用这两部分作品丰富一下作品的形式,也是让观者看上去不疲劳吧,行书比较通俗,篆书比较古雅,如此而已。
记者:据了解这次展出作品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呈现出您这些年厚积薄发的力量,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刘刚:我平时不大喜欢创作,比较偏爱临帖,同时,我长期搞书法培训,也是以临为主,所以,这次展览,行书部分是以临字组合为主,篆书作品创作的成分略多一些。
记者:书房联是书法形式和楹联内容的完美融合,您不太强调书法是视觉艺术,那是怎么看待作品外在形式和内涵的关系?
刘刚:书法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书法创作可能更强调外在形式,这也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形式大于内容,这就让人感觉内容空虚,看了这些作品就像吃了没有营养的快餐一样,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记者:所以您说,书法是表达情感的书写。清代文人书法出现向秦汉复古,以金文、篆书、楷书为主流,审美观念上以高古、朴拙见长,这是否是您所遵循的路径?
刘刚:返璞归真从来都是古人的一种内心追求,书法史中也是一种常见的风格,孙过庭说过“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把夸张的无内涵的形式去掉就好。
记者:山西大学教授、书法家姚国瑾先生曾评价您的书法传统厚重平稳,功底扎实,处处有笔法,笔笔有思想,篆刻作品线条厚重,刚柔并济,笔中有刀,刀中有笔,以刀代笔,力追秦汉,对于同道中人尤其是德高望重者对您的评价,您如何看待?
刘刚:那是姚老师对我的抬爱,我努力这样做,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同道方家多多批评指瑕。
记者:您一直强调“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创作理念,强调书法属性在篆刻创作中至关重要,但现实是,一个是毛笔的书写,一个是刀刻,如何做到有机的融合?
刘刚:这里说的“印从书出”,一是指书法,重点在篆书,还有一点就是书卷气,读书的书,印人还是要多读一些书的,因为篆刻这门艺术是读书人发起并使之形成规模的一门高雅艺术,不读书就容易形成空洞的形式主义,那就与匠人一样了。
记者:您的篆刻、书法作品金文、小篆、行书等多体并臻,尤其篆刻影响颇大,可否谈谈多年来您习书、篆刻的感受?
刘刚:我比较同意吴昌硕的一句话“贵能深造求其通”,这里指出了深造,并通过这种深造达到一种通的境界,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记者:作为书者、印人,您认为应该全面了解书法史论和印学史,了解文字的演变和篆刻发展的流变,在理论研究方面您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向山楼谈艺录》已刊出五篇,“向山楼”有何寓意?
刘刚:因居住的地方开窗便是西山,所以取名向山,心中向往崇拜傅山,所以就叫向山,山给人以崇高、稳固的意思,也是一些心相吧。
记者:据我了解,早在多年前您就是太原师范学院聘请的篆刻老师,可以说桃李芬芳,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在当下普遍存在?
刘刚:初学书印,受社会时风影响这不奇怪,关键是要保持书者、印人的一种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在我省老辈书家印人身上有着很好体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这个很重要。
记者:时下,随着文化之风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书法篆刻,对于初学者,您认为应该具备哪方面的修养?
刘刚:最低也要读读《论语》吧,不然写出的字会是一种皮相,没内涵,学书习印如不读点书,就会走向低俗和“形式主义”,这个从初学就应该注意。
记者:您常说:印者,隐也。我觉得作为书法和印学研究者隐就是善于藏身,善藏其身似智。作为创作者和传承者您需要走出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并传授给学生,您如何安排这些在我看来很矛盾的统一?
刘刚:古人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看似矛盾,其实统一。
记者:当下,大胆创新有人认为是潮流,要有时代精神,您如何权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刘刚:真理有时并不在大多数人手里,这个要有定力,古人叫做内证,证就是内心中的一种效验吧。
记者:印与书法在学术上结合,自明代开始朱简以印论诗,邓石如以书入印。近代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王福庵等一大批鸿儒大家都是集诗书画印三绝或四绝于一身,这是否就是您所说过的,在古人的肩膀上思考,“世间绝技,源流总同”的道理?
刘刚:对,人是通人,为艺自然会通。
记者:了解您的诸多书道中人都说,对待名利您淡然处之,对待生活您怡然自得,感悟颇深,您如何做到心境的平静,是否跟您从小的经历或学佛有关?
刘刚:是,小时候有些经历,对俗物没兴趣。但也喜欢交友,有老师、有同道、有知己,内心丰富就会很幸福,虽然世事无常也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