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乒乓球运动中,接发球技术是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要求及时预判对方发球的拍形、旋转、速度和落点,接发球技术决定着回球的质量。本课题以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准备动作为主线,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等对乒乓球接发球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使青少年学生意识到接发球技术的重要性,更好理解接发球理论知识,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合理运用乒乓球预判正确准备动作的教学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动力定型。
关键词:乒乓球;回球技术;接发球技术
乒乓球项目作为我国“国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尤其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爱。它具有健身、娱乐和观赏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预判能力、灵活、协调能力,促进心肺功能发展,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很多中学引入了乒乓球课程,推动了乒乓球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的乒乓球技术呈现:入门快、提高难的瓶颈问题,乒乓球的比赛首先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接发球好,能守中带攻,不仅可以稳住局势,而且可以弱化对方的抢攻,为自己的快速的攻守转换创造先发制人的条件,接发球技术能力已成为中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高与低的重要分水岭。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乒乓球接发球技术。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乒乓球接发球的相关书籍10本、文献资料20余篇。
(2) 专家访谈法对资深专家、学者进行咨询,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经验支撑。
(3) 归纳法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合。
二、 结果与分析
接发球技术动作结构包括选位、引拍、迎球挥拍、击球、随挥还原5个技术环节。不同环节之间相互配合衔接,单个环节内部也包含几种技术细节。其中准确的预判是选位的前提;步法快速移动是实现选位的保证,是影响接发球回球效果的关键因素。
1. 面对不同来球性质快速地做出预判反应
(1) 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能
从对方发球挥拍动作预判,在触球瞬间拍面向下则带下旋,向上则带上旋,向右则带右侧旋,向左则带左侧旋。旋转的强弱由发球时的用力大小决定。从球的空中轨迹预判,上旋球表现出来的运行轨迹是前段稍慢,第二落点后下沉速度快;下旋球的运行轨迹是前段快,后段下沉,第二落点后球前移慢;不转球则是前段稍慢,后段加速,第二落点后前冲力力大。
(2) 判断对方发球的方向
准备接发球时,通过认真观察对方出手时拍形进行预判。如来球是直线球,拍形则向前;如来球是斜线球,拍形是侧向偏斜。
(3) 预判对方发球的落点
想要练好接发球,需掌握对方发球时的触球部位、发力方向、挥拍、落点、来球性质等信息。如图2,如看到对方发球时挥臂的幅度宽,用力多,则落点可能长。如看到对方发球时挥臂幅度窄,用力少,则可能球速慢,落点近。如来球的最高点是在对方台面上空或靠进网前,来球的落点一般近网;反之则是长球。如对方发球第一落点靠近端线,弧线长,则来球可能是长球,反之为短球。
2. 正确的移动
业余球员在接发球时容易形成手忙脚乱,动手不动脚,导致重心不稳,接球效果和预期的产生偏差。正确的技术应该是“先动脚,再动手,手脚协调”,接发球人要想有效回击球,就要对来球的旋转方式、球速、落点等有效预知,以便通过脚步移动获取最佳的击球位置,保证击球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通过精准的预判以及快速的步法并非能100%达到最佳击球位置,身体与球台的空间位置关系很重要,准备姿势以面向球台为主,左脚、右脚持平,保持稍蹲,重心在前脚,面对各种来球后的步法微调能使击球效果更有效。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高效的接发球能使自己在比赛中沉着应对,打出准确、有效的回球,遏制对方进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总之,乒乓球比赛中发球、接发球中谁能占得先机非常关键,通过准确的预判和有效的位移才能接好发球。
(二) 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同线回接”基本原理,进行重复的接发球练习,培养接发球的预判意识,提高接发球的基本动作、主动性和控制能力,为突破接发球技术瓶颈期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乒乓球其他技术练习,促进乒乓球技术的全面提升。
1. 从实战出发
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基础能力进行不定点的长短球综合训练,提高接台内短球的能力,还要有底线长球的配合。
2. 分层、因人而异训练
在接发球训练时,要根据学生的气质、个性因材施教,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善于捕捉信息,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偶然中总结出必然规律。
3. 训练量和质的结合,狠抓基本功
高質量的接发球可以起到反客为主、占得先机的作用。高质量的接发球在实践中使用,要依靠平时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要掌握好基本功。在实践中则要具备过人的胆识,准确的判断和细腻的调节。
4. 加强搓球训练
搓球是一项重要技术,虽属保护性技术,但它对球性掌握调节的关系极大,是比赛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因此,在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搓球的练习。
5. 发球与接发球训练相结合
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是乒乓球运动中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技战术内容,训练中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训练的整体水平,提高训练比赛的效率。
作者简介:
焦艳杰,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