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举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和提出的。经过了星火相传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全国各民族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至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最好发展。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使学生能够因为思想政治学习增加政治认同感,学懂、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国家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工作,事关着学生能否形成积极的政治认同素养,事关着学生今后一生的政治发展走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深挖源头,为学生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核心知识点。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视野放眼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十九大”的召开,这一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史诗之中。以下就对各个历史阶段的核心知识点教学,进行简要介绍。
一、 对“邓小平理论”深挖源头,进行材料教学
在“邓小平理论”理论相关教学中,我们深挖源头,从《毛泽东选集》中找出了若干关于当时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论述,为学生作为学习资料进行打印发放。我们的材料教学重点以理论源头为导向,证明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中早期作品中探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论源头。我们在教学中还重点为学生解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让学生明确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二、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明确其中重点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引用江泽民同志的原话为学生说明:“三个代表最根本的,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生因此弄清楚了我党的根本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三个代表”的教学中,我们还介绍了生产力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硬性指標,在生产力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三个代表”。
三、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疏漏
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与《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没有提及的环境保护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可以说是解决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新问题的对症良方。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从我做起自觉为环保做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四、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写入了党章。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展开了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活动根据现有二十六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加入“美丽”一词),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和查阅图书的方式学习,并利用各种学习、生活的机会进行实践。
就如我们组织践行“爱国”条目,就让同学们搜集红色爱国英烈的光辉事迹,并进行交流演说与唱红歌活动。有的学生从网上搜集了刘胡兰烈士就义的详细资料,有的学生在班级中教授同学演唱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等等。在爱国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增长了爱国热情,有效发展了政治认同素养。
总而言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将近40年。在这40年中,无数的共产党人与全国各民族同胞,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战胜了一项又一项的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伟大成就。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素养。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系统的教学过后,他们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纷纷立志要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才是无愧于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孙莹.在高中思政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7(9):66.
[2]彭高亮.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J].教育,2016,1(11):318-319.
作者简介:
李军山,甘肃省武威市,甘肃武威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