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探析

2018-04-19 08:33杨阳
考试周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路径表现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体为认知主体,注重身体体验和情境互动生成所产生的认知。而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无疑给教学提供了改进的新方向。从该理论视角看,当前的历史教学表现出一定的“离身”:忽视身体在课堂上的表达作用、缺乏身体与历史环境的互动、教学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缺乏对具体身体的关照。基于这一理论,可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优化,包括改变教师观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身体和环境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方面。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初中历史教学;“离身”表现;优化路径

一、 具身认知理论与初中历史教学

(一) 具身认知理论

以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为代表的传统认知理论表现出身心二元论的立场。认知仅是在大脑内进行,身体是一个被动接纳、反映外界信息的刺激感受器、行为效应器、中枢神经系统等。在传统的认知理论中,身体和环境作为外在影响因素不被重视。于是基于现象学和皮亚杰以及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学观点,汤普森和瓦雷拉等学者倡导具身认知观。

具身认知理论又称为涉身认知、寓身认知等,“它是认知领域关于诠释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新视角。”“是基于身体和情境的认知解释理论。”它的核心是注重身体体验和情境互动生成所产生的认知。与“具身”相对的则称之为“离身”。

该理论的哲学基础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明确提出,“我通过我的身体意识到世界。”“成为一个意识,更确切地说,成为一个体验,就是内在地与世界、身体和他人建立联系,和它们在一起,而不是在它们的旁边。”由此可知,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为认知主体,认知以身体为基础,关注具身以及身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对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那么身体方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既指一个人完整的身体,这一身体不是并列器官的总和,而是一个协同作用的系统,其所有功能一般的在世界上存在的运动中再现和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个身体又处于一定的境域内,与周遭环境处于复杂互动之中,认知难以脱离这种影响而仅在头脑中进行,“知觉过程是身体行动在环境中的不断生成。”横向观之,“我们的体验只是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和实在性。”换言之,每一个身体都是具体的身体,我基于自己身体产生的认知只对我而言具有意义,对另一人则不具备同等的价值,此即对具身的关照。纵向言之,我们的身体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这种变化会影响认知,高级认知能力与人类的低级感官——运动能力具有进化的连续性,因此注重在初级阶段对各种感官的调动与发展,为基于身体的认知提供一定基础。最后,具身认知的基石——概念化的基本层次范畴,它只有建立在客观世界和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才易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灵活的构建空间,进一步言之,具身认知理论在注重形式上的“具身”時,也注重认知经验与对象本身的相似性,关注对象本身的生活经验,这对于认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 具身认知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基于教学本质的思考:改变认识

基于哲学思考,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特殊在于学生的认识来源于教师指导下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且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就宏观上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学生,因此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思考。面对认知领域诞生的新的认知观——具身认知,我们应该思考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其教学是否应该发生变化。

2.基于课程内容的思考:贴近学生

历史课程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它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基于此,历史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多关注书本和讲授,较缺乏对学生在课堂上身体参与性的关照。正如梅洛—庞蒂所言,“话语再现动作,动作再现话语,它们通过我的身体建立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师生的身体,师生不只是用话语表达和传递,原本远离生活的教学内容会贴近生活,学生在认知上会更加深刻。教学中身体动起来,学生的灵魂牵引进来,情感调动起来,历史一定程度上便不只是大脑中冰冷的存在,通过身体走进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3.基于教学趣味的思考:吸引学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提纲挈领地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有此方能体味到历史学习的快乐。面对传统上稍显乏味的历史课,面对处于张扬的青春期的学生,具身认知理论为两者之间增添了趣味性的桥梁。教师关注学生肢体的表达,而学生活泼好动,乐于用身体来表现自己,表现历史故事。这样的历史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二、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探看初中历史教学的“离身”表现

(一) 忽视身体在课堂上的表达作用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对于个体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课堂上身体所处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认知。在当前历史课堂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弯腰驼背,声音低沉,低头盯书本,冰冷地复读书本上的文字,身体处于不良状态。尤其在讲历史故事时,故事本身充满感情,亦可激发学生的感情,但学生讲起来平淡无味,小心翼翼生怕“读”错,身体完全处于静止中,试图完全依靠语言表达历史。于是历史从书本到口头语言,身体未参与,历史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难以深刻领会。对于身体的表达作用,部分教师也是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肢体表达。

(二) 缺乏身体与历史环境的互动

当前在浩浩荡荡的课改中,历史学科也必然要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学的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的历史人物等,教师在内心中还是持“旁观者的知识观”,所以实际的历史课堂多是教师讲授,一些教师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人与物,但忽视在课堂上创设历史环境,使学生与真实的历史互动。学生只是坐着听讲、讨论,或站起来回答问题,很少有其他的与历史有关的行为动作产生。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此外,历史本就是发生在过去的活生生的生活,而历史教学向来多是在课堂上通过读、讲、听进行,未让历史走进学生的身边,让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在历史氛围中让身体有所触动。具身认知的一个方面便是讲身体所在的环境与身体互动影响认知,这一点显然有所轻视。

(三) 教学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人”

创造历史的是人,历史中最应该有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但在今天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谓的人都定位或是丰功伟绩的人:唐太宗、康熙、华盛顿等;或是各领域里的佼佼者:詹天佑、徐悲鸿、孔子等。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历史的推动者,值得我们当下人学习。但据统计,在《义务教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男性66位,女性1位;政治人物34位,思想家9位,宗教人士4位,企业家1位,工人1位,士兵1位。任何历史都是那个时代的当代生活写照,所以至少在人员分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差距不大。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课本的限制,教学内容中平凡的农民、手工业者、工人等鲜有,女性鲜有,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伟人俱与普通初中生的身体和居住环境距离较远。具身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体现的是一种内容上的“具身”,缺乏与之相似的内容,学生某种程度上难以轻易做到具身思考。学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伟大,这样真实的“人”才更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引来效仿与学习。

(四) 缺乏对具体身体的关照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身心发展上的共性,但每个人身体机能、感受、思维等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具体身体影响的是这一具体个体的认知。而当前对于不同的学生,历史教学缺乏体现出对具体身体的关照,比如课堂提问的问题,学生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教师经常一概而论,缺乏区分,这正是缺乏主观上对学生具体身体的关注。

三、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追寻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 改变教师观念:由离身认知转向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的提出,使得身体不仅作为认知的对象,更关键的是作为认知的主体。教学思维指导教学行为,个人认识论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传统中教师基于离身认识论,将学生的身心看做分离的,所以课堂上才总是学生坐着听,或只进行思考,身体不进行任何相关运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这显然不符合认知的发展方式。所以历史教师有必要首先对具身认知进行学习,一方面是自我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历史教师进行集中相关培训,请研究具身认知的专家学者进行报告。历史教师不仅是了解这一理论,而要深刻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观念上改变:具身认知是否有必要在历史课上运用?让这一理论怎样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由此也引发历史教师另一方面的认识,即很多历史是基于证据的,客观的,但现实不断发展,对历史的解读要随时代发展,这样才能不断让历史给予时代以借鉴意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获得学科素养,而且对教学本质有深刻认知,关注心理学认知领域的发展,让历史不再是原来乏味的历史课。

(二) 改变教学过程:关注身体与环境

1.教学要调动学生的身体

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身体在认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身体参与使得个体获得了真实体验。Rotella&Richeson;(2013)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实,当被试在典型的内疚、后悔的身体姿态下,比在傲慢、自负的身体姿态下,更愿意承认自己或群体内成员的过失行为,更愿意对过失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和学生的身体行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丰富自身的身体行为,教学时用身体和语言表达内容和情感,尽可以夸张,让历史流淌在指尖。同时,大胆鼓励学生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梅洛—庞蒂认为“我的观看位置与其说是我的体验的一种限制,还不如说是我进入整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亦或是做展示时的站姿可以影响认知,教师要让学生昂首挺胸站直,目视师生,在高处的视野中大方自信地展示自我,用丰富的身体行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举手投足间历史感彰显于课堂。

其次,在具身认知看來,身体与思维紧密联系。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之时必须要使学生的身体在一定空间内(如小组内)获得充分的自由与解放,课堂纪律不能有过于死板的规定,而是弹性的,是生成的,否则学生的思想于无形中会受到束缚。

最后,身体是一个人协同的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低级感官的满足对于认知也发挥着作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根据不同内容设计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听曾侯乙编钟等古乐,看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故事,触摸文物的历史印记,嗅古代皇城的威严肃穆。多重感官的运用,历史课堂会更鲜活。

2.教学要注重历史环境的创设

具身认知中所强调的身体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身体,认知是大脑、身体、环境带来的一体化感受。身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对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历史环境,戏剧表演是较好的方式。所有的历史都是过去的生活,反映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情境展开历史的教学,或以小见大揭示历史,或直接展示历史。此外,初中生很有表现欲望,也很有想法,所以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探讨表演的背景和相关注意事项,学生用身体和语言亲自进行表现,把自己融入到人物和场景中,亲身体验。学生彼此之间的身体组成环境,具体身体与这个环境互动。如讲解开元盛世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团队,教师提前帮助准备道具,让学生表演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在长安城的一天,这样学生对于盛唐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丰富,同时对于这段历史的情感得以在环境中陶冶。

其次,历史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感受的,或喜悦于盛世之繁华,人民之安康;或悲痛于战争之创伤,生命之渺小;或悲悯于奴隶之无自由,女性之无地位。所以教师要具有教学的热情,用自己的教态和语言创设历史环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深刻的身体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博物馆、历史遗址等,面对鲜活的照片、雕像去感受背后的历史,如武汉的学生学习辛亥革命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去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可以去中山舰博物馆了解关于中山舰的革命事件;可以去湖北省博物馆初步感知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等。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历史陈列室、专门的历史教室,陈列一些历史模具、服饰、人物画像等,突出历史感。

3.关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经验

具身认知主张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本身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知觉与运动是耦合的,”不是自然而然先感受后行为,两者是互动的整体。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历史教材中改变缺乏“人”的现状,逐步让普通人走入历史教材中,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普通人的生活走到课堂上,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从他们中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兴趣,也产生榜样教育的效果。对于伟人,教师应多让学生了解他们曾经的平凡之路,历史上他们所生活的与学生无异的普通环境。如历史上的英雄是怎樣从平凡走向伟大,这样历史中的认知与学生的行动联系了起来。

学校开发乡土教材上同样体现这一点,乡土教材是着眼于特色,着眼于本校学生的需要。所以可以本地历史发展为主题,涉及当地美食、服饰、建筑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历史与今天衔接,活生生展现在眼前,学生对于家乡会产生情感上的升华。

4.关注具体身体

不同身体会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不同的身体体验又造就了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具身认知理论关注具体身体,这即指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课后作业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有的是侧重实践性任务,有的是侧重基础性作业,有的是侧重拓展性作业。对于课堂提问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与弱点进行提问不同的陈述性问题或者解释性问题等。而对于喜动的学生则给予更多机会通过表演进行学习。

(三) 改变教学评价:关注身体的参与和感受

评价是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有方向性地改正,促进教学的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教学评价,让以往评价中仅关注头脑中的认知,在此时加入了身体的元素。即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时,关注身体的参与与感受。教师的身体是否参与了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身体参与;是否关注学生真实的身体感受体验;是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整个系统的动态生成;是否关注教学环境的建设;怎样通过利用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的经验进行调整;……因此,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教学评价还应格外关照身体参与和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28.

[2] 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

[3]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6-299,417.

[4] 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6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张汉林.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J].教育学报,2016,12(2):29.

[7] 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46(7):1036-1038.

作者简介:杨阳,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路径表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