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初探

2018-04-19 08:29刘芳
考试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讨论网络阅读能力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引导他们阅读,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近年来,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的方法,即编故事、创设有效情境、借助网络平台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转变了学生阅读的学习方式,由以前聽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编故事;讨论;情境;网络

新课改要求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及综合素质呢?本文将结合案例与大家分享近几年的探索成果。

一、 借助编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能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如在教授苏教版《云雀的心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区分“贫瘠”和“贫困”两个词,我要求学生们通过编故事的方式区分并拿到课堂上来交流。一听编故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试一试。第二天,每个人都交出了一个小故事。下面跟大家分享一篇比较好的故事。

晚上,读四年级的芊芊睡着了。她的书包里传出一阵吵闹声。原来是语文书《云雀的心愿》一课中的“贫瘠”和他的弟弟“贫困”争吵起来了。

“贫困”不服气地说:“你在课文里待了这么久,也该让我出来表现表现了。”“贫瘠”着急地说:“不行不行,你不能出现在这里。”两个人的争吵声吵醒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只好来为它们主持公道:“‘贫困你的确不能出现在这里,你的意思是生活困难、贫穷。例如:如今,贫困的山区改变了面貌。而‘贫瘠是(土地)薄,不肥沃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土地发生了变化,因为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沙漠,所以这里用‘贫瘠更为准确。”

“哦!我明白了。”听了字典爷爷的解释,“贫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笑着说:“我明白了。我们以后一定会各司其职,和睦相处的。”

编故事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字词,还提高了他们编故事的能力,一举两得。

二、 融入教学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无论是传统教学的课堂还是新课改后的课堂,都有一个课堂导入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才能使学生们集中精力专门听讲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呢?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掌握了许多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下面以讲授苏教版《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创设的教学情境为例,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引导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

教师:《天鹅的故事》像一部怀旧的老电影,看后让人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作者是怎样巧妙地转换“镜头”,将故事娴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吧。

生一:首先是一组“特写镜头”——“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场景为我们描述了老天鹅顽强破冰的过程。“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去扑打冰面,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更需要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像石头似的”说明老天鹅的速度非常快,连同“重重地”一词,表明老天鹅勇敢无畏、不怕困难、全力以赴和奉献自我的高尚品质。这组“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顽强的“破冰勇士”——老天鹅的高大形象。整群天鹅也为老天鹅这种牺牲自我、顽强破冰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到破冰的队伍当中。

生二:还有一组“全景镜头”——天鹅群一起破冰。在这组镜头里,天鹅们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呼喊声和号子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个惊心动魄、壮观热烈的破冰场面。

教师:同学们,欣赏了这两组镜头之后,你们是不是为老天鹅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呢?是不是也为整群天鹅团结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而感到钦佩呢?

由此可见,有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课前教师要通过研读文本,分析学情,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情的情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阅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 借助网络平台,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在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巧,学会了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交流学习,他们经常通过班级博客、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心得体会,有的时候这些平台竟然成了他们学习课文的阵地。下面就是我们的班级论坛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的热闹情景。

(在班级QQ群里,老师让学生们预习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两棵樟树?很快有人跟帖了)

在水一方:这两棵樟树粗壮葱郁,生机勃勃;樟树本身有一种持久的香气,即使制作成家具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老师:回答得真好,但是你有没有深入地思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呢?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具有这些特点吗?

少尉:老师,我觉得作者是在以物喻人。

老师:说得真好。以物喻人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喻一种人,从而使人的形象、品质更为鲜明、高大,表达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的一种写作手法。

山百合:宋庆龄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就像樟树的香气一般飘散在我们的心间。人们爱在樟树前合影,正是因为宋庆龄的伟大人格与樟树有相似之处。作者以物喻人,突出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更表达了对宋庆龄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老师:我们在写习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以物喻人的方法,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来赞美无私奉献的老师;用毫不起眼的小草来赞美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人……这样,会使习作蕴意深刻,耐人寻味。

在论坛里,学生们用的都是网名,因此发言时不会像在课堂上那样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如怕答错了同学们笑话而不敢发言之类,正因为有了这一特点,论坛这种网络平台才会如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总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不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我少讲,通过组织学生编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创设有效情境等,加强学生合作讨论的机会,那不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吗?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一定能快速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卓.浅谈有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J].语文天地,2016(01).

[2]林乾荣.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16(10).

作者简介:

刘芳,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讨论网络阅读能力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