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析

2018-04-19 08:29蒋富贵
考试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摘 要:随着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品德方面的建设更加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给予明确,有机地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真正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策略

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突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活动的生动有趣,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新课改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品德与社会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亟待探索一条有效的路径,以真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问题

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形式与内容,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提供科学的指导课程教学的开展。但纵观目前小学与品德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有以下不足之处存在:

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目前,一些小学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没有完全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未能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同时对该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较低。上课时缺乏创新,依然采用填鸭式或者照本宣科,导致整体教学效率不高。而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种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

2. 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一些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未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没有与当下事例相结合进行教学,只是重复地讲一些陈旧的故事。这样既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不利,同时也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二、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 把握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认真研究,以教材为参考,只有将教材吃透,才能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以设定明确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极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能力。最后,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和落实教学目标,对小学生学习需求给予满足。

2. 创设情境,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改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指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对学生生活富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其次,教师还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比如,在进行《购物有学问》这一内容教学时,可模拟超市,在教学情境中融入有关购物知识,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3. 精心设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兴趣。首先,教师可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新方法、新思维不断融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新事物的价值。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這一课程的兴趣,教师可采取“比赛竞争”、“自由发言”等教学方式。只有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既可以对别人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吸收和借鉴,还能利用色彩、动画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喜乐之中,轻松掌握难、涩、偏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课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和总结,既利于学生深刻记忆,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最后,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设计。应以激励为主要目标,立足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可供评价的指标进行确定,使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具有充分的认知。

4. 强调课程的活动性,突出综合性

首先,思想道德课程得以有效实践的关键,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在创设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的兴趣偏好、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设身处地的考虑。例如在日常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活动: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活动形式进行确定;二是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课程活动进行设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具有直观的思维性,同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为此,教师应实施有效的组织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小竞赛、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化抽象为具体,注意知识的呈现。使学生通过学习,常怀感恩之心,尊重老师和父母,懂得如何成长,如何做人。书本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讲述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讲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心他们的成长。尤其是他们在遇到危险、患病等时刻,父母是如何爱护他们,用生命去保护他们,使小学生真正懂得感悟和感恩。

三、 结论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品德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发现和改进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和学习,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06).

[2]刘秀君.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3]杨晓雅.走向开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5(01).

[4]张敏.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3).

[5]田艳艳.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5(05).

作者简介:

蒋富贵,贵州省福泉市,贵州省福泉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