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华
摘 要: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措施以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抑制经济过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的灵丹妙药;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原有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正赋予经济软着陆更多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含义。如何做到"标本兼治,内外兼收"已经成为了软着陆所必然面对的焦点问题。本文力图从我国经济的特点和当前的特殊环境,分析软着陆的新问题和解决的新思路。
关键词:软着陆,补贴,雪球效应,产权结构
一、我国经济软着陆问题的实质——计划经济的遗留
软着陆问题开始于中国开始改变计划经济包办一切的时代,以往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围绕着指令或者计划经济自身活力不足,对市场反应信息不够通畅与商品经济下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企业运作协调不一致的矛盾展开的。这些措施在抑制经济过热,消除物价上涨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今后对软着陆的政策的着眼点,则应在于如何优化市场体制的结构,改变经济增长侧重点,调整企业出口政策,以及如何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等方面。不从微观着手,激活每一个市场经济细胞的活力,就不会有一个健全,稳定的市场;不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扶持企业快速提高科技吸收转化能力,健全完善市场竞争的法制环境,“建好软环境,练好硬功夫”,就很难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使我们的企业脱颖而出。
二、经济软着陆的肇因——唯GDP论
GDP是很多国家对国家经济实力的量化标准。GDP在产品市场,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所有劳务的价值总和。但衡量一国的生产能力、经济活力、健康状况,归根到底要看一国的货币购买力水平,人均购买力,企业利润率,银行,金融业的金融运作风险,资产负债情况,市场开发程度,经济运行成本,以及国民失业率,产品科技含量,以及一国的文化科研水平的传统的项目标准。
导致GDP高速增长的原因可以有好多,例如政府投资的拉动,海外及民间资本的活跃,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交易成本的降低,货币汇率的浮动等等。
GDP指標可以衡量一国的经济活跃程度,却远远不能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竞争实力和经济健康状况。甲午战争时期大清帝国的GDP是同期英、德、日等国所不能比拟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当时中国经济民生凋敝,支离破碎的状况。 我们要达到软着陆的目标,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把单纯注重GDP的增长转移到注重扩大内需,搞活企业体制,完善市场机制,改善法制环境,改善外贸出口格局,提高群众购买力等方面来。
三、经济软着陆的抓手——微观和宏观经济的结合
在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后,软着陆问题更多的就是一个市场运作规范的问题。在调节经济过热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上,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更显得得心应手。
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的投资建设固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这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却不可作为持续维持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健全有效的制度维护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现在的经济过热现象集中的体现在公众投资,基础建设投资在GDP增长中占的比重较大,关系生产发展水平和企业效益的生产能力受到了国民购买力水平,外资企业竞争,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相对落后的企业发展理念等因素的限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靠对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对市场制度的良好建设,靠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很难奏效的。
四、经济软着陆的着陆场—— 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并举
软着陆问题与市场开发联系,着眼点在于正本清源;使企业融资,投资,管理,研发,产品质量,销售等能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引导,同时也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环境得到保证和改善。
市场的成熟程度,对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市场相对饱和,企业生产过剩,资源闲置,重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在市场的规律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们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大胆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时刻不能忘记身边的这一块蛋糕,这也是最大,关系我们企业自身利益最大的一个市场。资本的境外投资是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些利润如果不能补充国内的企业资本空缺,继而带动本土企业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力,就难免重蹈一些发达国家资本流失,本土企业竞争力下降的覆辙。对我们一个发展相对落后,且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何提高国内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带动企业平衡,稳定发展更为现实。
国内市场的开发,功夫要放在软环境的建设上,条块分割,企业缺乏诚信意识,法治效率不高,已经大大增加了境内企业交易的成本,使得出口国外甚至比本土销售更有保障,更有利可图。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强大,繁荣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不利的。
老百姓的购买力问题也是国内市场“饱和”的软肋。经济发展了,群众的购买力水平更应该水涨船高。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作为弱势群体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其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已经或将要在未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形成软肋。相应的,如果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的购买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力将会形成“雪球效应”。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失业人员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对农民的农产品采取补贴政策的根源之一。
五、经济软着陆的主力军——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作为民间资本和管理模式的代表,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作为公有制经济补充地位的定位。
在2001年的GDP中,民营企业的贡献是20,46%;但同期,相对于一些国营企业所获得的贷款扶持和政策优惠却不成比例。在市场经济强调竞争的大环境下,不一视同仁,同时也是对一些国有企业的不负责任。竞争的平台和环境不一样了,就很难希望国有企业能较同一屋檐下的民营企业有更突出的业绩。民营企业的发展就像石缝里的小草,愈挫愈勇,奋发向上。
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产权结构。产权结构如何分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利益分配;也是关系一个企业效率和活力的关键因素。比较英国为了增强企业活力采取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以及德国为了保障私有企业的公众福利利益而采取的国有参股运动,都可以看到国家对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的扶持,干预活动。
当代经济已经游离了过去的私营企业与国家扶持泾渭分明的传统理论。国家除了在贷款,税收等政策导向方面可以发挥作用以外,甚至可以从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对私人企业采取直接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干预。这些措施在当代国家中都是屡见不鲜的,尤其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和。发展初期。现代我们的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资金短缺,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开发层次不高,市场开发观念不够等多方面的困扰,同时也正处在一个春风唤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必然是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最后一次软着陆?[J]. 史蒂文?罗奇. 全球化. 2013(03)
[2]政府支持、制度环境与企业家信心[J]. 蔡卫星,高明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3]论知识产权创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检验[J]. 顾晓燕.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2)
[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J]. 王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5]“唯GDP主义”批判[J]. 黎明. 财政监督.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