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炜等
现在的一些重要会议都设置有分组讨论环节,今年记者参加某地纪委全会的一场分组讨论,印象深刻。
当召集人说完开场白后,有一名基层纪委书记率先要求发言。只见他拿出了厚厚一叠打印好的稿子,开始抑扬顿挫地读起来。开头就是称赞全会报告的站位有多高,认识有多深刻,再谈自己所在地方政治生态现在如何的好。一二三四五……他一路跟着读下去,一直到“第七”才结束,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坐在记者身前的一名纪委委员终于“忍不住了”,举手向主持人示意,得到允许后客气地表示:抱歉打断半分钟,我看召集人不好提醒,我来提醒,建议各位发言最好不要作报告,注意控制时间。
接下来的几人的发言都比较短,有的发言甚至感觉刚开头就结束了,颇似蜻蜓点水。
此时,坐在会场上一直未发言的上级纪委领导插了一句:请大家畅所欲言,我们开这个会是讨论会,不是述职会,重在讨论,大家可以把一年来工作中的做法和困惑都说出来嘛。也不是要一个说了下一个才能说,觉得存在争议的就要质疑、讨论,不然为啥叫分组讨论?没有碰撞哪里有火花?
“每次到党风廉政社会评价的时候,就像自己的小孩参加高考一样,压力很大。”
“我们的信访渠道在不断畅通,今年举报数如果还要下降的话,可能有困难。”
“我们区一些纪检组‘三转有回头的趋势,有可能是被‘迫的。”
……
有了领导的鼓励,会场气氛逐渐开始活跃,大家不再按座位顺序发言,有发过言的,被一个话题吸引,再次谈起了自己的感受。直到讨论会结束,不少人还意犹未尽,三三两两还在会场或走道上继续谈论刚才的一些话题。
李天锐
今年1月,记者到外省采访,一家国企纪委书记王峰讲了纪委以公开为抓手,做好纪检工作的故事。
“老实说,我们纪委原本只在半年一次的党委会上做一个小时的报告,很少单独亮相,分公司对我们了解不多,对反腐也有待重视。”王峰说,该企业在省内有多家分公司,但人少事多,监督触角延伸不到位。
后来,该国企纪委乘着反腐热潮,向党委提出,单独开一个正风肃纪相关的会议,既公开通报纪委工作,又学习纪律要求。“原本我们没打算通知子公司,发文时党办疏忽了,仍按原来开党委会的要求给下面发了文,还通过视频开到分公司下属单位。”
“报党委同意后,我们赶紧‘加塞议程,增加观看警示教育片,公开反映问题线索的渠道等。”王峰说,这次会议很成功,既被党委肯定,也被其它省属国企效仿。几个分公司负责人也说,想不到纪委还做了这么多事。
下一个季度,该国企又召开党风廉洁建设会,点名道姓公开通报了有关分公司管理人员共5人被查出的“四风”问题,发文到分公司后引起很大震动。“尤其是一名拟提拔分公司正职的人员,因公车私用被给予党内处分,让大家警醒了起来。”
通报后一个月,公司开另一个大会,分组讨论时意外停电。等待恢复的间隙,很多人都在自发聊起上述人员违纪被查这事。王峰看到,五十多个人的会场,都在聊这件事,都说别犯事,得不偿失啊,很多还是边远分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
“我们尝到了公开的甜头,也通过公开发现了线索,找到了工作的抓手,树立了威信。一个例子是,现在企业要提拔中干,事先都要征求纪委的意見。因人选存在廉洁问题,纪委已经否决了两例,这是对事业负责。”王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