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炜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篇讲话刷屏了。
那是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大会”上的讲话,直面山东发展的痛点与关键点,被认为是字字真情,句句箴言。
这是刘家义履新山东后,第二次在网络上“爆红”。上一次是在会上解释用人观,他在调研中“专门试了一个同志”:“本来该同志讲的是完全正确的,突然我跟他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他马上变过来,对,应该是这样。然后我又提醒,是不是应该这样?他又说,对,马上这样。”
一番试探,刘家义作出结论——“这样的‘墙头草干部不能用”。领导干部要弄清情况,需要一双 “火眼金睛”,需要经验的积累。经验来自常年往下走的接地气,当然,还要有解决问题的魄力。
國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在调研时总会找一些真正的群众了解情况。
海关总署原署长牟新生曾坦言:“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这是很可悲的。还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干部化装的,全是假的。”
一名退休的市委书记表示,领导时间本来就是很宝贵的,要是调研中遇到搞排练、说假话,造成调研和决策“两张皮”,相当于白跑一趟。“如果给我发现了,一定要严肃问责,他们这是欺负我傻,好糊弄吗?”
2005年,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栗战书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讲起了他到某地农村了解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情况。可没想到刚到村委会,发现市、县、乡级领导满满站了一院,他一看就看出,安排座谈的“农民”竟大部分是乡镇干部。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也说过,当年她去湖南考察血吸虫病时,刚下到基层就被一帮干部模样的人围住,把受苦的农民们挡在了外围。当时她喊了声“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之所以能一眼看破“角色扮演游戏”,得益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如果和基层长期脱离,就不一定能分辨。一名市纪委书记发现,有的干部下基层,纯粹是完成调研任务,没有揣着问题下去,所以才会漫无目的。“即便坐在院坝里,也只是打两句哈哈,就算发现下面走过场,也不会当场点破,他担心得罪人啊。”直面问题,哪怕是直面调研过程中暴露出的弄虚作假,本身就是调研要解决的目的。
湖北省委政研室处长余爱民长期在监利县工作,曾被人民日报称为“农村调研土专家”。他回忆,俞正声在担任湖北省委书记时,特别反对说假话汇假报,并且严厉地处分过这类干部。有一次他在监利县调研,把税改造假者抓了个现行,亲自督促查处了7名干部 ,撤了其中4名正职。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放下架子、降低身段,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与他们唠家常、交朋友,才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牢骚话、实在话,才能感知他们内心的想法,才能看到真情况,拿出好主意,增强解决问题的底气。
1996年5月麦收之前,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到安徽检查扶贫工作。他提出要看龙河口水库淹没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舒城县却安排了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村子让他看。
他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问:“这儿是淹没区吗?”县委书记见瞒不过,只得照实说:“不算淹没区,只是边缘地带。”
“我要看淹没区,看最贫困的村子。”这让县委书记没有一点准备,只好搪塞道:“那儿路不通。”
“你说的不通,是不是车子开不进去。”温家宝认真地问。
“是。”
“走路要走多远呢?”
县委书记想了想说:“10公里吧。”
温家宝一听,朗声笑道:“不算远,那我们就走着去。”结果,舒城县委书记指挥着司机顺顺当当地将车开进了一个村子里。原来,路是通的,只是不想让领导看到破败的景象。当地陪同的干部面面相觑,时任安徽省副省长悄悄说了一句:地上有缝都想钻进去……
有的地方以为领导调研只是来一趟,事后把汇报材料做“漂亮”就行了,可偏偏遇到较真的领导。黑龙江省委原书记宋法棠曾回忆,一次,他在哈尔滨市调研时发现,部分街路脏、乱、差严重,要求尽快整治。没多久,哈尔滨市的一位负责人向他汇报说,将于某日安排包括武警官兵在内的2000多人上街清理。
宋法棠到那天派人去察看,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次日再去察看,发现只有20多个人在那里忙活。宋法棠说:“可见在一些地方,弄虚作假、浮夸虚报行为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较真,就是戳破下属谎言的良方。朱镕基担任总理后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曾陪同朱镕基调研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回忆:“朱镕基是很厉害的,我陪他出去过,人家骗不了的。人家汇报的数字对不上,他马上就把人一阵责骂。问信贷,你怎么吸收存款,怎么贷款,为什么贷给这人那么多,前因后果说不清楚就把人训一顿,那干部吓得直哆嗦。”
“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对调研中曾出现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曾有过明确要求。
2015年,某省委书记调研的时候,就突然改变了所有的路线,结果发现了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处理了当地的官员,而且迅速解决了问题,让老百姓拍手叫好。
临时改变路线的方法,温家宝当年到安徽调研也用过。在从金寨县通往霍山县的山道上,就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他招呼司机说:“我要方便一下。”司机当即把车停住。谁知,他下车后沿着一条小路所指的村庄走过去了,而这是在事先安排要视察的计划之外。
下午到了霍山县城后,县委书记开始有声有色地汇报成绩,温家宝却截住了他的话头:“你这个县这么好,可以按时发工资吗?”
縣委书记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们不欠全县职工一分钱!”温家宝点到了他下车看过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县委书记不禁一愣:“那是我们县最穷的一个村。”温家宝幽默地笑道:“你最穷的一个村,就被我看到了。”
温家宝调研中爱“不打招呼”。
温家宝调研不打招呼和胡耀邦调研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他后来在《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中提到:“晚饭前,耀邦同志叫我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一些地方对领导途经的地方做了全覆盖式演练。一名省委书记谈过一件令他“痛苦”的事:前不久,到基层调研半途中,临时问了一些当地的情况,对当地的做法给予了表扬。 但后来有人反映群众讲的情况是基层领导打了招呼的。“我大为不解:那个询问点不是基层安排的,是半路上随机遇上的啊。电话里说,那也是经过安排的,你走的线路他们事先都走了一遍,一一打了招呼。放下电话后,我一夜未睡好觉。”
面对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更不按常规出牌。山西省委原书记王儒林曾在讲话中谈到,有许多事光听干部们说不行,必须较真,要核对核对,包括看看账。他举了自己突击调研过太原城中村的例子,看到一个村只有500多户,一年收入和支出差1200多万,很纳闷。
王儒林问村干部,村干部加上工勤人员一共有多少人。对方开始说七八十人,王儒林反复问,他又说一百来人,实际仅账面上就有278人。王儒林当时连珠发问:这个数还要认真核实,到底有多少人,是不是这么多人,这里面有没有吃空饷的?
接着,王儒林又问村里有没有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村支书拍着胸脯回答“有哇”,王儒林马上就要去看。结果村务公开栏已经被广告、宣传画覆盖了,将其撕开之后,是几个月前公开的内容,有的还是三年前的,而且一半左右是空白。王儒林随即提出要倒查,而且不能搞下不为例,要追究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