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套路,不妨“将计就计”

2018-04-19 07:18龙在宇
廉政瞭望 2018年3期
关键词:包围圈王东院坝

龙在宇

赵成是西部某市的正厅级官员,面对廉政瞭望记者,他谈起不久前的一段经历。

一路从基层干上来的赵成,对于一些调研中“现场成了秀场”、“大伙演,领导看”等情形心知肚明。“许多调研都会提前制定出方案,行程如何安排,见哪些人,去哪些点,方案上写得清清楚楚,相关方面也会提前准备。如此一来,无异于形成了一层层‘包围圈,把领导困在里面。”为了跳出“包围圈”,赵成希望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调研,轻车简从,不同下面打招呼。

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接待陪同,自是轻松不少,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是找不到人,因为没打招呼,人家各忙各的事,自己突然到某地,竟会陷入无人可访的尴尬。比如赵成在报上得知某个乡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想实地看一看,可这几名大学生当天都不在。

紧接着,赵成的身份也暴露了。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们从报纸、电视上早就认识了市领导。赵成在乡镇转了半个小时,镇党委书记就赶到了。赵成告诉镇上领导,你不必陪,更不用跟县领导说。可不到一小时,县委书记、县长全到了。

这次没有方案的调研结束后不久,秘书又向赵成请示,说要补一个调研方案。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没有方案,连伙食费都报销不了。

一周后,县委书记还主动找趙成汇报工作,其间一个劲地检讨。赵成能听出弦外之音,县委书记担心是否自己哪里做得不妥,领导才借着暗访来抓小辫子?

误入“包围圈”,如何破“打转转”?

讲完这段经历后,赵成向廉政瞭望记者感叹,一次不要方案的调研,最终还得补上方案;想深入一线察实情,最终却扑了空;甚至还让某些人产生了微妙的联想。“微服私访那一套,在当下恐怕行不通了。”

廉政瞭望记者发问,微服私访行不通,但提前打招呼,制定方案的调研,往往又会陷入“包围圈”中,难以了解真实情况。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赵成回忆起多年前自己还在当县委书记时,陪同一位中央领导调研的情形。整个调研是有周密方案的,领导的调研既照着方案来,却又不时跳出方案。

比如当时的调研点选在某村,领导到了村口就下车,坚持步行从村头走到村尾,并随机拐到一户农民家中,把街坊邻居找来,开起了院坝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领导特意询问了周围分别有哪几个村,各村的情况如何?紧接着,领导让县里通知周围四个村的村支书赶过来,一起参加院坝会。院坝会结束后,领导人没有去看之前准备好的点,而是驱车前往邻村实地调研。

赵成说,调研方案里写的是甲村,领导也到了此地,但他的调研重点却似乎在邻近的乙村、丙村或丁村。而且通过院坝会,领导先从甲村村民口中了解到邻村情况,再把邻村的村支书找来,两相对比很容易发现问题。

白天的调研结束后,晚上在市委会议室开汇报会。省委书记的开场白刚结束,领导人就说,打算调整会议议程,而且由自己来当会议主持人。领导人接着表示,此次调研重点是县域经济,省里与市里的汇报材料昨晚已经看了,今天就不听了。在座有五名县委书记,领导针对各县情况,向每人提出一个问题。接着,领导又出了五道选答题,是比较宏观的问题,五名县委书记各选一题,结合自身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

赵成回忆说,这样的现场出题作答,完全没有反应时间,既能问出真实情况,又考验着县委书记的能力与水平。“我当初回答时,后背都在冒汗。”而且这些问题显然是领导精心设计的,看似各自独立却又暗藏联系。当时两名县委书记作答时,彼此的答案就产生了矛盾,领导扭住问题又追问了几句,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时隔多年,赵成依旧对那次调研赞不绝口。“走马观花的调研只能流于形式,总是微服私访或是突击式暗访又有一定难度。不要怕‘包围圈,就在圈子里打转转,依旧能大有收获,这也是一门艺术。”

调研成了访贫问苦,咋纠正?

王东是某地级市的政协副主席,对于调研工作,他认为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老大难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王东介绍,现在上上下下部门都重视调研,比如明确要求一年的调研天数不低于多少天。必要的“量化”是需要的,但也要防止“机械化”和“形式化”。

现实中,一些人为了让调研天数达标,便去东拼西凑,比如上午在开会,下午两点出发去基层,三点下车,五点又赶回来参加晚上的接待活动。这样也算一天调研时间,但只能是走形式。

王东说,形式主义是调研最大的敌人,有时甚至容易过虑,超越调研本身。他在做区委书记时,曾抽出两天,去基层蹲点调研。因为区里的工作重心也在二、三产业,王东自己恰恰对城市工作尤其是产业园区发展还存在本领恐慌,因此打算去工业园区调研。

这时就有人建议,说省市领导蹲点调研都去了农村,你如果去工厂,似乎不太好。

王东却不以为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到最复杂、最棘手的地方去,是调研最基本的要求”,仍决定去园区调研。去之前给市领导汇报,对方连说好:“把你们的拳头——工业园区好好抓一抓。”

此外,人们还容易把调研与访贫问苦混为一谈。“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调研更强调发现问题、掌握真实情况。”

一次,王东前往某镇调研,其中一项是顺道慰问贫困户。但该镇却将慰问作为了主要任务,王东不满,但没有立马发作。看望完贫困户,他就走进了不远处的镇司法所,接待起发生纠纷前来调解的群众。接访最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东从中发现了影响该镇发展的宗族势力、土地纠纷等问题,实现了调研的目的。

材料数字造假,怎么戳穿?

李明是西部地区的退休厅级干部,与廉政瞭望记者聊到关于调研的话题时,他特别提到《才溪乡调查》,并将其推崇为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李明说自己去福建学习期间,专门请假去了一趟才溪乡,实地感受伟人风采。

李明说,讲话风趣幽默,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是毛泽东搞调研的一个法宝。调研就是要摆正位置,虚心向群众请教。

李明说到早年的一次经历,他想了解当地餐饮业状况,让下属去打听。下属转了一圈,把一些餐馆的菜价抄了回来。李明问餐馆的生意如何,下属却说打听不出来。

一天晚上,李明自己坐进一家面馆,与老板攀谈起来。他先问老板是哪里人,以前在哪里开过馆子?李明在多个地方工作过,了解的情况多,很快就和老板找到共同话题。接着,他又问,你们的生意蛮好,一天要进多少斤面?都能卖完吗?最后,李明又与老板聊到,你们这小碗、中碗、大碗是怎么分的,分量到底差多少?一番闲聊之后,李明已能估算出这家面馆一天的营业额。

李明说,调研时发问也要掌握方法,你去问人家一天的营业额,没几个人愿意说。绕着圈子问,最终还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李明说自己调研时并不排斥看材料,读数据,因为各种数据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撒不了谎。一次被抽调去外地检查工作,两组数据便自相矛盾。甲部门提供的绿化面积与乙部门提供的退耕还林面积,两者相加竟然大于县域面积。李明当场发问:“你们县全是森林与绿化吗?县政府修在什么地方?”李明说,各部门为了争取上面的资金政策倾斜,汇报时出现夸大并非个例,他当即严厉批评了这些行为,并责成有关单位和负责人书面检讨。

李明认为,调研有两点很关键,一是立场与情感,二是经验与智慧。一个领导干部和老百姓找不到共同语言,调研自然不会有收获。同时,面对调研中的各种表演与作秀,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也可以从假话中发现真话。

猜你喜欢
包围圈王东院坝
院坝会“话”出干群“同心圆”
——璧山区建立三级院坝会制度推进基层治理
热气球的逃生路
疯狂暗示
疯狂暗示
暗示
Proof-of-principl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quantum secure imaging based on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走出负能量的“包围圈”
川北院坝
新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卜算子·院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