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涛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2006606
自媒体时代指以个体传播为主,以网络化、数字化手段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网络媒介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器,人人都是话语的传播者,并且传播者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使话语内容海量、传播速度快捷、传播主体多元、传播目的多样。我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自媒体的时代特点进行范式转换,其核心是话语传播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话语传播内容的海量性
自媒体以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为载体,突破了传统文本载体对信息承载的限制和制约,颠覆了传统媒体作为唯一信息源的范围和场域,使话语传播的内容在空间上大大拓展,形成了涉及领域广、覆盖面积宽、影响程度深的网状体系。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数,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了6.95亿,占比高达95.1%。“互联网的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1], 进而造成信息爆炸性增长和话语海量性呈现。
(二)话语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提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来了话语生产方式变革、信息传播速度提升、网络受众体验增强等。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不受制于时空的桎梏,自媒体能随时随地发挥“在场”优势,可以即时制作、即时发布、即时传播、即时互动,将“一对多”的线状传播变为“多对多”的网状互播,时效性大大增强。自媒体在话语发布过程中没有传统媒体对信息筛选、议程设置、时间设定等限制,具有非线性、无门槛、低成本的优势,能够及时快捷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无间隔地对信息传播的内容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是零距离的,其快捷性、交互性的強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三)话语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和受众的界限,论坛、微博、微信、贴吧、快播等自媒体载体的不断推出,网络的便捷性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即时性使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网络传播成为“零门槛”的传播方式。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去中心化”特征解构了单向性话语传播主体,使传统媒体“统一声音”解读的力量被弱化和消解,社会正在向多元性的“自我解读”话语主体发展,倾向于建立一个“个体风格”自我发声平台,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由于自媒体自带“草根性”“平民化”的特质,每个人都可以自主成为媒介的主人,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利和话语空间,成为表达个性、体现自我的公共平台。自媒体使每个具有不同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的人都可以成为各种不同话语发布者和传播者,因而其话语传播主体呈现多元性的特点。
(四)话语传播目的的多样性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完全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愿来编辑和发布,每个发布和传播主体都能从不同的目的发声来吸引受众。一部分发布和传播的内容来自于公众关注的日常生活,通过共同的生活感受和实践体验使话题能与受众群体产生高度契合感,带来心理上的共鸣和共振;另一部分对社会事件进行个性解读和深刻剖析,以此表达自己对社会共话题的独特见解和价值观念,使受众群体被吸引。在把关人缺位的自由信息时代,因人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文化水平等良莠不齐,自媒体充斥着大量侵害个人隐私和个人利益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部分自媒体以娱乐至上、快乐至死为宗旨,导致其成为低俗、恶俗、媚俗和虚假信息的恶性载体,挑战社会的价值公约和受众的心理底线。
(一)海量的信息丰富了教育内容,但容易信源失真
自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与充实性等特点,信息覆盖面积广泛、传播速度高效、资讯容量丰富,这就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自媒体的信息素材主要以图片、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这就迎合了受众的认知特点与兴趣趋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将网络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挖掘,汲取自媒体中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建优质案例教学资料库,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
自媒体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发达,智能技术在处理数据和信息方面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能将热点信息爆炸式地呈现出来。
但点滴式、碎片化、从众性的信息源很难拼凑出事件的真相和全貌,同时
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位和大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一些自媒体为了所谓的关注度,容易在信息源的发布上一味迎合公众猎奇心理和社会非理性诉求,置社会责任和义务于不顾,夸大甚至捏造社会负面消息、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信源失真甚至虚假也很容易导致社会舆情失真或放大,这种失真的信源尤其会造成成长中的青年混淆事实、误植思想。
(二)快捷的传播拓展了教育平台,但容易脱实向虚
自媒体环境的快捷性、互动性与无边界性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多元化,微博、微信、论坛、QQ等平台的出现使人们能即时互动交流,可以设计情境体验式、在线互动式教学模式,讨论和模拟解决一些日常理论或实践困惑,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名副其实地成为“日常”形态,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上更加丰富。自媒体平台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导效率,又能有针对性地锁定特殊群体或个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在网络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学习和生活环境下,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虚拟时空”的存在。“如果一种思想状况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2](P96)在虚拟时空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人格展现、人际关系虚拟化,由现实的自我身份变成技术符号,虚拟身份冲击和压制真实身份而带来现实生活中人格的虚化和人际关系的隔膜和疏离。同时,虚拟身份缺乏道德和法律的硬约束,
责任、权利、义务的边界不像在现实世界中那么清晰、有度,
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是非观念的混淆甚至对公序良俗的践踏。
(三)多元的传播主体增强了教育自觉,但容易教育错位
自媒体环境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单向性、权威性所致的消极应对和被动接受局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在虚拟和多元的新媒体环境中,人们能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内容,也更加重视分享来自彼此之间的经历和体验,倾向自主和平等地表达个人见解,参与到社会焦点、时政热点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这种讨论和交流具有更好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对成长迷惑、情感困惑、思想疑惑的优势,使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
网络构筑的公共虚拟空间的这种畅所欲言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往使人们的
自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使教育自主、自觉增强。
自媒体环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单向教育关系开始向交互发展,甚至出现部分熟练使用自媒体的受教育者“反哺”教育者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你讲的他知道,你没讲的他也知道;你懂他也懂,你不懂他还懂”的错位现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得不到体现,容易助长受教育者骄傲自满的情绪,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陷入对事物本质一知半解的经验主义中,从而助长对教育者和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抵触和反叛心理,不利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四)多样的传播目的提供了话语自由,但容易思潮泛滥
新媒体环境的无边界、无阶层性特点构建了崭新的人际交往环境,现实中的阶层意识、身份特征被消解,极大地扫除了性别、年龄、相貌、职业等既定身份带来的交往障碍,使得人际交往关系呈现出扁平化的状态,縮小了交往距离。在这种虚拟情境下,人们更容易轻松自由地呈现自我,根据自身兴趣喜好、学习需求、成长需要等各种目的,积极主动地表达话语和汲取信息。
但多目的性的话语自由容易引起思潮泛滥。由于信息监管和媒介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媒体传播等途径广泛影响着我国各个群体”[3]。一些自媒体不负责任地片面推崇和美化西方文化,甚至带有一些颜色革命的话语不断传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和传统的文化优势在网络阵地中逐步弱化,企图用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推倒真实世界的“围墙”。一些自媒体话语正能量传递不足,网络成为负面不良情绪的发泄出口,过分夸大当前阶段的社会矛盾和阶层对立,使社会舆论不断发酵,加剧了社会矛盾。一些“网红”利用网络进行营利性活动,宣扬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以负面榜样的力量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潮。一些自媒体对文字和图片加工脱离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丑化、恶化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怀疑甚至曲解历史事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
自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种变革,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上的一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应对信息化时代做好范式转换,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提高话语传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教育范式是教育理论的灵魂,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针,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必须不断转换。
(一)话语传播理念:从灌输到浸润
“学校被认为在人们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其任务是维持社会制度,使后代的政治世界观同前辈的相一致。” [4] (P317)学校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承担着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给学生植入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
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灌输。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而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在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如果仍然只是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重复着说教式、机械式的政治话语,只有正面的、显性的外部灌输,而无社会个体内在的人格要素和价值观念的内化,是无法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需求反应的,甚至会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必须从灌输向浸润转化,变防范为沟通,变堵截为疏导,变被动说服为主动引领。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熔铸具有网络信息技术特征、符合当下客观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做出自洽性的新诠释,形成符合信息时代变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语言逻辑结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契合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教育要观照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P286)影响人们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往往是具体利益问题引发的,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的需要,会因表达渠道的闭塞导致抵触情绪,转而投向网络非理性地表达情感需要和利益诉求。思想政治工作要能够回应利益诉求,不仅给予受教育者知识,还必须反应客观现实、植根精神世界、满足现实需求,怀着真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和生活实际,针对受教育者学业、感情和就业等生活实际,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就业困境、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扰。“当人们的现实利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人们通过理解、评价,就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和情感。这种情感得到意志的肯定也就上升为稳定的信念和信仰。”[7]对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权利的需求进行润物无声式的浸润引导,从心灵层面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的生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认同感。
在转换思想政治话语过程中,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論话语和优化理论传播的路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8](P870)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和阐释理论的深刻内涵,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之中,做好理论“转换”工作,进行网络话语的重新编码,把思想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受教育者爱聆听、易理解、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将严肃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生活话语,将宏大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细致入微的实践话语、把抽象晦涩的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尤其要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生活、走进头脑、走进心灵。理论便于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
(二)话语传播方式:从独白到互动
随着大数据、自媒体传播等新技术、新形态的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王”的价值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失效,教育内容至上的规则正在被改写。网络智能在数据处理能力和发布速度、传播广度的优势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自媒体话语方式正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动性、严肃性、单一性的形式简单和内容枯燥的独白式格局,追求主体性、生动性、动态性的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互动式表现方式。
“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9](P125)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理论认识、价值认知、行为认同总是关涉与自身关联性极大的时空场景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话语的形式建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并通过话语内容的传递促使话语双方进行有序有效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认同”[10](P3)。在自媒体环境下,各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泛滥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积极地参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交流,通过引导变知识认识为价值认知和行为认同。
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表达方式触发了一种微教育的理念,它不是架构宏观的教育模式,而是专注于个体化、日常化的“身边之人”和“日常之事”,以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姿态透过新媒体传播微能量,并通过话语传播和反馈不断地汇集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场。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不是独白,而是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鼓励信息共享、知识探讨和实践互动,是促进心灵沟通、精神交流、情感分享的有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构成了教育场域,离开任何一方都会丧失教育的实际意义。
人是价值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体现出来。“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11]。传统独白式的教育方式将具有丰富探索思维的能动主体视为简单接受思维的被动客体,只强调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在严重缺乏沟通和交往的互动模式下教学相长是一句空话,只能使受教育者陷入沉默的螺旋的消极应对思维之中,“不赞同不反对不表态”、“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成为独白式教育方式的最终反馈。只有通过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才能发现其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汲取有效消息,关注舆情变化,通过因势利导,帮助其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牢牢掌握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互动过程,在知识传递、情感交流和生命感悟中强化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自媒体时代使知识信息传受双方的畛域变得模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呈现出双重身份的交融,是平等主客体的统一。如果教育过程中的话语传递只是告知受众知识、告诫受众行为,没有满足个体需求、提高个体兴趣、激发个体潜能、实现个体价值,教育的权威将丧失殆尽。只有精确选择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热点、重点,疑点和兴趣点,精心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并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展示出来,才能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对话和互动交流并实现教育目的。
(三)话语传播环境:从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发展趋势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是系统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共享性。“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12]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使信息发布与传播更加开放、迅速且更容易共享,这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容量,拓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讲授、座谈、会议、论坛、讲座等方式比较普遍,尽管现在这些方式依然不可或缺,但要看到其存在着局限性。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网络信息化现实,应注意改变过去信息狭小、内容单一,传播缓慢、受众有限的状况,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善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自媒体环境,开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新平台、新载体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捷、传播空间广泛等优势,扩大思想信息传播的范围和类别,注重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是认知和认同的前提。“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13]人们的兴趣点、困惑点、关注点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平台就应该影响到哪里。应建立起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由点到面地增加交流概率、沟通频率和反馈效率,有效减少信息传递屏障,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打造优势话语体系和网络传播体系,从环境上改变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单一、封闭的局面,做到有的放矢,立体覆盖。要让包容、开放的自媒体平台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说教”为“主动吸收”,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积极的自媒体交流圈,以“全景辐射化”式的综合立体传导效应打破非理性社会思潮的“零散碎片化”影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
信息的承载是自媒体开放平台的第一需要。既要關注国内信息的传递,也要关心国际形势的介绍;既要注意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要注重对未来走向的预测;既要加强积极社会现象的分析,又要重视对消极社会行为的解读。要通过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促使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抉择、净化,再对各种思想观点加以解读、纠错和引导。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迷雾中,使受教育者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是非善恶,做出辨别筛选与价值重构,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应对问题的素质,也让自媒体体现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魅力。
青年人求知欲强、接受性快、新鲜感重,喜欢获取符合自己兴趣倾向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网络舆论传播应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形象化、开放性表达,以直观生动、丰富具体、多姿多彩形式展示深刻内涵。要创建内容、创新形式、创造空间,让有温度、有信度、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用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的视觉化作品在自媒体开放平台展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作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幽默风趣的情景再现,将晦涩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用清新、愉悦的新风格使自媒体平台的引导力、辐射力、吸引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孙 慧.论新媒体时代宣传技巧的创新思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 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1).
[4][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7]谭培文.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金生蚆.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0]葛红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11]陈 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12]刘云山.回顾与展望[J].求是,2009,(1).
[13]牛文浩,李晨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及网络培育路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责任编辑: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