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虹(主持人,《幼儿教育》杂志主编):白驹过隙,记得10年前的6月24日,我们借心桥幼儿园建园10周年园庆,做了一个关于民办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论坛。今天在座的好几位专家、前辈10年前也在现场。时至今日,民办幼儿教育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在2016年11月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同行一起来思考和讨论民办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一、新形势下怎么看待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前景
吴 华(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对新形势下怎么看待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前景,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首先,民办教育可以比公办教育表现得更出色。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到2015年的13年间,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从1148万增长到4570万,增加了3422万;学校数从61300所增长到162700所,增加了101400所。同期,公办学校在校生减少了3060万,公办学校减少了276100所。我们再来看一下,2002年到2015年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从3491亿元增长到29220亿元;生均教育事业费从1364元增长到9915元。这些数据令人振奋,说明我们的教育经费在大幅增长,这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2007年到2013年间,民办教育获得的财政拨款从28.54亿元增长到227.5亿元,看起来增长幅度不小,但是只是从总量的0.34%增长到1%都不到。我们把两组数据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民办教育是在占用了极少的公共财政资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办教育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量的17%,但是它所占用的公共资源不到1%。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办学校数量在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是不收费的,民办学校是收费的,我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一下,假如有两种苹果,一种是免费吃的,一种是要花钱买的。如果花钱买的柜台前面排了长队,免费吃的反而去的人少,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花钱买的苹果比免费的苹果更加好。这种现象目前在初中阶段已经比较普遍,在小学阶段是公、民办旗鼓相当,在学前教育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公办幼儿园的整体品质应该说还是高于民办幼儿园,但是在尖端,民办幼儿园的质量要超过公办幼儿园,当然数量不少的民办园仍然存在着低、小、散情况。在高中阶段,民办不如公办。普遍情况来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再来看2016年,民办教育继续增长,学前教育这一块持续高速增长,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都有所增长,只有职业中学在滑坡。但是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呈马鞍形,学校数先是下降,然后恢复,这表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增强了,社会声誉提高了,社会接受程度提高了。但是职业中学无论是学生数还是学校数都在下降,在整个民办教育中,职业中学的发展是最为艰难的,但是它却是得到政府资助力度最大的。下面我们看学前教育的情况,2003年全国在园幼儿总数为2000万,2015年达到4264万。2003年民办园在园幼儿是480万,占比不到1/4,到了2015年民办园在园幼儿是2302万,已经超过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总量54%,2016年占比已经达到55%以上,超过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十个百分点。这个变化转折点在2012年,2012年民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基本持平,从那以后民办园在园幼儿数超过了公办园。
我国在2011年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刚开始我们担心民办学前教育会受到严重冲击,现在看来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原因在于:第一,政府目前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可能受到资源上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学前教育。第二,受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的限制。第三,受制度的限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确实发展了更多的公办园,但是民办园同样在快速发展。综上所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民办教育用1%的公共教育经费提供了约17%的公共教育服务。以前我们说“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说“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都是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2017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这一认识一定会再次提高。
其次,民办教育有体制机制优势。我们先从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说起。第一,市场化是全球性的经济改革浪潮,是人类社会经过近百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的结果。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表明了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收费制度的改革思路,今后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则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完全放开,第二种最高限价,第三种维持原状。现在民办教育完全放开收费的在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最高限价是原来浙江温州的做法,也有若干省份维持原状,但是维持原状的做法最终还是要改革的。今后民办教育的收费或最高限价,或完全放开,还有关于补偿和奖励也下放到省一级来处理。
我们从民办教育获得公共资源支持的情况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的生均經费是公办学校的1/5;学前教育得到的生均经费是公办幼儿园的1/20。另外,公办教育校际的公共资源分配是不均等的,民办教育用的则是自己的钱。民办学校比如心桥幼儿园办得很好,没有人会说这不公平,因为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上海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域的督导评估,然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这项指标在上海校际相差八倍,所以这里的公平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发展公办教育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快速推进教育的普及,在这一点上民办教育没有优势。基础教育阶段优先发展公办教育是全球性的现象,公办教育的出现是为了救助型保障,但如果公办教育想承担全部普惠型保障,是完不成任务的,全球大多如此,除了芬兰和北欧几个国家。芬兰和北欧几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全部都是小班化小校化,一个学校950人左右,一个班十几个人。但这种情况在中国和全球大部分国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回归本位,让公办教育承担救助型保障职能。如果这个推理能够成立,那么“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应该是一个什么格局呢?应该由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制定普遍的教育凭证制度,无论公办、民办教育都按学生人数发放教育券。第二,民办教育今后一定要高品质、高质量,减少高收费,这样才能保证全体人民获得公平的基本教育服务。
李克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目前来看,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各有优势和不足。我想重点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选择上或者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一个教育机构不管是追求什么样的特色,什么样的品牌,它的核心永远是质量,质量是所有机构和组织的生命线。那么什么是质量?可能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近些年我一直在关注质量问题,从我们二三十年以来的关于办学水平评估的文件中,我看到我们的质量观念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的。但是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质量的理解静态化、碎片化。我们在评估时总是抓这个指标那个指标,却往往忽略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忽略了调整这些关系的机制。因此我想最核心的是机构要建立一套保证质量的运行系统和一个内部自评的不断改进的体系。比如,教师专业发展是管理支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幼儿园怎么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是被支持而不是被管控的,这非常重要。前些年的研究发现,并不是只有民办园教师因为收入低会缺乏安全感,会有职业倦怠,一些非常好的名牌公办园的教师也会有职业倦怠,甚至超过了民办园。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反思。我们的研究预设是,公办园教师自我感觉很好,民办园教师会缺乏安全感,会有职业倦怠,然而事实不是这么简单。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一个有效的教师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教师支持系统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呢?第一,是物质支持,比如工资、福利待遇、保险、办公条件等。第二,是组织支持。第三,是情感支持或者说心理支持。
第一,物质支持。到目前为止,普遍来看公办园相对有优势,公办园的教师工资待遇比较高,办公条件比较好。现在我们很多的公办园奢华程度远远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个现实。另外,公办园内部也存在不公平,比如,在浙江省百分百意义上的公办园是不存在的,其实它是一个混合体制,当中有不同的用工制度,有在编的和非在编的,这就带来了内部的不公平、同工不同酬问题。还有公办园的薪酬制度往往缺乏对个体的激励效应。因此我对公办园的建议是怎样解决内部的不公平问题,怎样实现同工同酬,怎样使内部的薪酬制度具有激励效应。民办园因为教师没有身份的差异,所以薪酬制度是相对公平的,还有民办园的用人体制机制是灵活的,因此它是具有激励效应的。在民办园,如果说你非常努力,你的能力出类拔萃,并且能不断提升绩效,你的收入可能是非常可观的,我了解到的有些民办园的教师的收入已经是公办园的好几倍。民办园的不足是教师总体的工资待遇水平还是比较低,办公条件也有待改善,另外教师由于物质支持上的不足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我对民办园的建议是怎样去建立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怎样去提升薪酬总体水平。对民办园的另外一个建议就是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第二,组织支持。公办园的优势是积累了一套相对健全的规章制度,它的不足是管理层级相对固化,受行政干预过多。公办园抱怨最多的就是他们办学的自主空间非常有限。因此我对公办园的建议,一个是推行民主管理,减少管理的不同层级所带来的人的层级化;另一个是保障普通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再一个是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而不是政出多门,造成对幼儿园的干预过多。民办园的优势在于组织制度相对灵活,因此运行更加有效。相对来说,民办园的不足之处是组织制度建设普遍匮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民办园通常遵循经济化、市场化原则,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滥用,否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幼儿园毕竟是一个教育组织,在什么层面上可以用经济市场的规律,什么层面上要坚守教育组织的底线,遵循教育组织内在的规律,必须进行动态的辩证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家长当上帝,也不能简单地把教师当成打工者。民办园教师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体验到一种被剥夺感,觉得自己是个打工的,干完今天没有明天,這就是为什么民办园教师容易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对民办园的第一个建议是如何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不是一个打工者,如何给教师更多的尊重和关怀。我想这需要从组织制度的层面上去保障和落实,不是给教师过个生日什么的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组织制度的设计问题。第二个建议是对教师的工作有合理的安排。如果说教师都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那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要拼命地去工作,可能就会超越一个人正常忍受的极限,这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比如,那么多的特色班、兴趣班,都是要花教师的休息时间的,那么教师的休息时间、休假时间在哪里,这个是要从制度上去作合理设计的。
第三,情感支持。公办园都会有工会,它是让大家建立情感关系的润滑剂。另外,公办园中的在编教师由于工作比较稳定容易形成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这是公办园的优势。不足就是目前很多公办园的管理者高高在上,缺乏跟普通教师民主平等的沟通。因此我建议公办园管理者要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教师进行交往和沟通,形成平等、和谐的组织氛围。在情感支持方面,好的民办园做得非常好,如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很新,他们所建立的情感氛围让人感到哪怕没有钱都愿意在这里工作。可是有些民办园的理念落后,对教师高度管控。所以我建议这些民办园要更新理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王海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不管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要发展,要有美好的前景,质量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特色发展也好,品牌建设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子,决定了这个幼儿园将来有没有真正的竞争力,有没有好的前景。我先给大家讲江苏扬州一所幼儿园逐渐变化的故事。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做“课程游戏化”的改革,参与“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有两类项目园,一类是乡镇中心幼儿园,一类是城市中相对薄弱的民办园。这所幼儿园很想成为项目园,但是省里对项目园是有一定要求的,是要经过相应的选拔的。第一轮选拔中,这所幼儿园没有成为项目园,2017年上半年再次选拔时仍然没能成为项目园,但它就是在这样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我分享的是他们的一块小菜地的故事。幼儿园里有一块地,要是在以前,教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规划成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等。但是“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核心是要捍卫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权利。所以,教师决定让孩子来筹划,只对他们提出三个要求:第一,幼儿园有3个小班、4个中班、3个大班共10个班级,怎么把这块地规划成一个可供10个班级孩子使用的场所;第二,这块地中间有3棵树,如何把它们保护好;第三,小朋友不仅要做设计员,还要做施工员,要把设计变成现实。孩子们最后决定把这块地变成种庄稼的小菜地。孩子们先勘察现场,发现这块地没有想象的那样好,里面有太多的石子、砖头、瓦片等,所以他们说先要清理。然后他们就形成三三两两的学习小组,开始探索如何规划、设计这块小菜地,最终形成了六幅设计图,然后孩子们以教师提出的三个要求为依据投票表决。投票前,每一组幼儿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作品,分享了设计作品背后的思考。选择好设计图以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让设计的蓝图变成一个真正的菜地。第一步,孩子们去丈量土地,然后去铺设田埂。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东西,比如有审美的,有逻辑的,有运动挑战的,所以如果我们解放孩子的大脑、眼睛、耳朵、手脚,就会发现时时处处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发展,助长孩子的能力。如果我们成人去帮助设计这块地,那么孩子就可能失去很多乐趣和学习成长的机会。第二步,地规划设计好了,那么在地里播种什么呢?孩子们想要播种各种各样的东西,于是教师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提议3到4种,不能太多。看到每个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时,教师又提出问题:“每个小朋友都有3到4种想法,咱们班有30个小朋友,大家最想播种的是哪几种蔬菜呢?要请你们帮忙又快又准确地统计出来。”于是孩子们就去寻找合适的统计工具。我这里就不再详细说孩子们是怎么寻找合适的统计工具了。第三步,有了统计工具以后,接下来就是怎么统计,孩子们对此又有一番讨论、探究,最终统计出大家最想播种的是蚕豆和大蒜。第四步,孩子们开始收集种子,到底什么样的种子是比较优质的呢?我们成人都有选择标准,那么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呢?孩子说没关系,试试看。教师认为这恰好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实验精神、探究精神、跟踪记录意识。接着,孩子们开始播种,怎么播种呢?园丁阿姨告诉孩子们一个孔里丢三粒种子比较好,孩子们问:为什么要丢三粒种子?一粒不行吗?两粒不行吗?一把不行吗?这时,教师又说:“好,没关系,你想怎么播种就怎么播种,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得去记录丢一粒、两粒、三粒、一把种子后,它实际的生长状态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我们再确定哪一种是比较好的播种方式。”接下来孩子们就会有很长的时间去经历探究、记录的过程,其中会发生很多故事,孩子们也会学到、体验到很多东西。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个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孩子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师幼关系是怎样的。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就是“游戏点亮童年”,当教育者能够更多地追随《纲要》和《指南》的基本精神,并且能够用游戏的方式去点亮童年时,我相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日常和孩子共同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我只是想说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其实折射了一个幼儿园的生长过程。民办园的生长过程也是如此,它的质量的生长过程要更多地聚焦于课程质量以及通过课程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孩子的发展,这样民办园的品牌影响力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民办园的品牌影响力真的不是轰轰烈烈造出来的,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一个不断拔节生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有等待,有陪伴,不是急功近利,不是华而不实,我相信民办园的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二、心桥幼教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未来该如何发展
张 虹:心桥幼教集团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在现在的大环境背景下,我们如何来看它走过的这20年,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它未来该如何发展,请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吴 华:我认为心桥幼教集团这20年是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日益丰富、内涵建设越来越扎实、最终形成良好口碑的过程。特别是质量的提升方面做得很好,因为社会能够接受它,是在于它的质量。但这里我要讲一下怎么理解质量的问题。我们一般理解的质量,只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但是这个理解是有局限的,它只是制造质量。还有一个质量概念叫设计质量。那么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讲提升保教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个只能解决制造质量,而课程理念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质量概念叫消费者质量也叫用户质量,也就是满足消费者需要。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于质量的定义。现在心桥幼儿园是在一步一步地提升制造质量、设计质量、用户质量。至于今后20年怎么发展,也同样是满足消费者质量需要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事先怎么来规划呢?我认为必须对消费者的需要有一个预判,这里的预判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技术发展等方面,以及举办者对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理解,然后坚定地朝着质量提升的方向前进。
王海英:质量是生命线。作为民办园,必须去了解或者预判未来的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把家长、孩子看成是消费者,可能就会有一种明显的服务者的心态。我觉得做教育可能跟做服务还不完全一样。心桥幼教集团从创园的那一天起就是有胸怀、有情怀的一个机构。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思考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给教师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教育者的立场去关注这一切,更多地把孩子看成孩子,把家长看成伙伴。“把孩子看成孩子”就意味着要引导教师去关注孩子。如果我们有儿童立场,那么在判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时不是我们认为的需要,而是孩子確实需要的或者说是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那么如何理解“把家长看成伙伴”呢?办幼儿园是一个有良心的事业,不仅要有担当,还要有专业的思想,所以不能是家长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要更多地去引领家长科学育儿。2017年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游戏点亮童年”?其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引领家长看到游戏在儿童生命中的价值,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我们要从教育者的视角走向儿童的视角。
李克建:2016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理论上来讲是进一步规范、支持民办教育的一个信号,因此,从政策环境的角度来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追求儿童本位的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公办园和民办园都会脱颖而出,都会越来越好。公办园面临着挑战,民办园也面临着调整。我想,只要有追求高品质的愿望和行动,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肯定是广阔的。当然高品质不是一元而是多元,需要我们去选择和把握。
金文斌(原温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心桥幼教集团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他们一开始就追求优质,请专业团队来管理幼儿园,老的管理者又带出一批新的管理者。他们愿意把钱花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走的是专业发展的道路。
张 虹:这位老前辈总结了心桥幼教集团20年来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经验,也体现了举办者长远的战略眼光。
倪 静(上海艺术宝贝、小荧星传媒负责人):我认识徐炳兴董事长很多年了,看起来他似乎不懂学前教育,其实他是最懂教育的人,因为在他的心中藏着大爱。教育就是需要大爱。这么多年来,很多管理者和教师都坚守在心桥幼儿园的岗位上,这就可以看出徐董事长的为人,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感化所有人,他不是只喊口号,他是实实在在用行动证明他用大爱的精神办教育。
张 虹:这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对于民办园的举办者来讲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徐董事长作为一个投资人,在做教育这个产业的时候,不是从一个纯粹的生意人的眼光出发,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担当,所以他一定是有情怀的。这种情怀影响了整个团队,他的团队很出色,他们都非常信服徐董事长,非常愿意和他一起打拼,这就是他的人格号召力。我想这也是心桥幼教集团能够成功走过20年,并将继续往前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三、民办幼教机构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怎么进行组织文化建设
张 虹:下面我们来交流下一个话题,就是民办园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怎么在这个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来看待一个民办幼教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问题,或者说它的发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比较鲜明的文化特点。
李克建:我思考的是民办园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的问题。刚才我们都说到质量,它呈现的方式和实现的路径一定是多元的。因为我们要满足社会的多元化的选择,也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我想举华德福的教育案例,总部设在四川成都的华德福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被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形成了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教育和家庭完全整合的新的社区模式。目前国内华德福教育基本上是家长推动的,在国外这叫家长合作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据我了解现在还有一种新的模式,比如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在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做家庭访问型的教育服务。因为目前幼儿园招收三岁以下儿童的数量有限,所以大量的三岁以下儿童有在家庭中接受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一些特殊儿童也有特别的需要。我举这些案例是想说我们要去研究人们动态、多元的需求,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创造出能更灵活回应动态需求的教育模式,这是民办教育大有可为的一个发展方向。
王海英: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观察徐董事长,我想,作为一个投资者能够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参加这个论坛,并且很用心、很投入,说明他目中有人。而当一个管理者目中有人时,我相信这个组织文化中肯定有人文精神,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是被接纳的,自己的价值是能够在这个组织中得到实现和提升的。但是人是不一样的、是多元的,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有人文精神,還要有智慧。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有理性、有智慧、有勇气地去对待。
吴 华:就文化的概念来分析,它有一些要素。第一,一个组织的文化一定体现了这个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一个组织形成了一种文化,组织中的人便会形成一些行为规范,如教师看见孩子会怎么做,教师及孩子看见地上有垃圾会怎么做,跟家长发生冲突时教师会怎么做。这种行为规范内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气质,大家都可以感觉到在这个园里人们有共同的默契,这就形成了一种组织文化。那么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第一步,是进行事务管理,把事情都管好、做好;第二步,当事务管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进行制度管理,也就是用制度来约束、引导、规范。第三步,就是文化管理了。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命管理。使命管理是指大家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并且把它内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我想心桥幼教集团早已走过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他们的制度管理已经相当完善,文化管理正在全面呈现,但是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使命管理的境界,我现在还很难判断。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他们一定能达到使命管理的境界。
四、怎样看待特色课程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 虹:民办园发展过程中,回避不了的课程建设问题就是民办园往往会走一些特色发展之路。那么我们怎样看待特色课程与儿童发展、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刘惠玲(浙江省教育厅处级调研员,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分会会长):刚才大家都说到质量是办园的生命线、硬道理。王海英教授从孩子长远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来讲质量,我完全认同。吴华教授可能更多地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因为家长付了钱送孩子来园,他们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期望,家长的期望可能跟行政部门提出来的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让家长的期望与行政部门的质量要求相统一,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从民办幼儿园发展或者生存的角度来讲,可能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现在民办幼儿园要满足家长的某些需求,会做一些特色课程,但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找到了快乐,是不是更自信了。
王海英:我个人觉得这个平衡点可能不太好找。搞特色必须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上,如果这一点做到了,我觉得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不能用公办园的运行逻辑来要求民办园。不过,我还是强调搞特色课程要有一个底线,就是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前提下,可以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但过程中不能以纯粹的训练方式达到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的目的。
吕 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记得我2002年到温州来做调研时,第一站就是心桥幼儿园,后来又来了三四次,对于心桥幼教集团的发展感触很深。心桥幼儿园当时地处城乡结合部,它的地域和生源跟一般的公办幼儿园不一样,有它自身的特点。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有历史的特定性,所以它的发展之路必然是有它本身的适应性的。我想心桥幼教集团也正是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点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壮大,我相信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丁碧英(浙江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名誉理事长):我和心桥幼儿园从它开建时就有联系了,是看着它长大的。这次20周年园庆,我的题词是“求真践行创特色,精心育人满园春”。我认为特色是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不能理解为为了生存加进来的。我相信,心桥幼教集团在对促进全体儿童全面发展上是有共识的,希望今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更加恰当,那种加进去的所谓特色内容不宜太多。每一个幼儿园的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它展示的课程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我前段时间去了一个小山村,看到那里的幼儿园只有一个班,6个孩子。我观察到那些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都比较好,比如孩子们的东西摆放得很有序,活动室也很整洁。因此,在质量评价方面,我觉得要以孩子的发展为核心,孩子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孩子的整体状况是否良好,孩子的需要是否得到尊重,这是主要的评价内容。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不同环境状态中的幼儿园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林可夫(原温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原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这10来年我都在企业工作,所以我看问题的眼光也许和在座的各位教师和专家有所不同。与成功企业一样,心桥幼教集团的成功也是有原因的,它的成功是因为他们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尤其重视园长的素质提升。华为公司有四句话很精彩,第一以客户为中心,第二以奋斗者为本,第三长期艰苦奋斗,第四坚持自我批判。华为总经理任正非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不是光听人家说好话,而是特别要求下属和去他企业参观的同行给他指出有什么不足或不对的地方。我相信如果谁敢于让人家提自己的不足或不对的地方,说明谁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心桥幼教集团也在发展之中,更希望在座的同志能够给他们指明今后创新发展的方向。
我建议心桥幼教集团要更多地研究当前学前教育,研究心桥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听听他们对办好幼儿园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现在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现在全国公办幼儿园比较少,不到30%,民办幼儿园比较多,超过70%,而民办幼儿园办得好不好,关键是要听取市场、家长、特别是孩子的意见。所以,我建议心桥幼教集团成立自己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专门研究民办幼儿园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希望心桥幼教集团越做越好,今后不但有实践经验可供别人借鉴,更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本文系本刊记者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