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杜甫的这首《望岳》,落笔横跨齐鲁,雄伟阔大却不觉望得空洞,用笔寥寥却生动传神,泰山竟如在目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边藏着一个写景的小诀窍。你看起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远远地就能看到一派青色,连绵不绝。这是远看。再看下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用“钟”和“割”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这是近看。写景光有远看、近看,你可能还觉得模糊、抽象,你再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山中云岫层出,心胸随之荡漾,群鸟入林,眼睛睁到裂开了也还是觉得不够用,这是多么细腻的描写,多么真切的感受啊!这是细看。诗人望岳,由远而近,自朝至暮,远看见势,近看生情,细看则摹景入神。
由此,我们领悟到,凡写景须得三步看。我们看到某个景物,总是远远地看到了,它的美吸引到我,于是走近了看,近看之下,生出了艳羡与爱慕,于是细看,细看之下,生出了情愫或哲思,这篇文章就成了。这样写,既符合观察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我们把景物写活,写细,写得充分饱满。其实这样的写法在散文中也多有运用。你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先远看,写如花瀑一般的紫藤萝;再近看,写沉淀了紫色的花穗;最后细看,写花朵如张满了的帆,甚至写到“我凑上去,想摘一朵”,离花儿是如此之近,看花儿是如此之细。人与花逐渐靠拢,文字自然渐进,文思层层深入。
写景须得三步移,由远及近,由粗而细,由模糊到清晰,由有感触到融真情,合乎自然之理,契于为文之道。凡写景,分三步,你的文字就有了层次,有了次序。读你的文字,就如同“戴上了你的眼睛”,随着你远观,近看,细赏。对你所描绘的景色就会觉得如在目前、如临其境了。
凡写景,分三步,可以很好地治愈“学生腔”。学生写景,总是写不长,写不细,写不真,那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写景是有步骤的;学生作文套话多,写山必高,写水必清,写花必美,写树必绿,除此,再没有词了。如若要求写景分三步:远看,近看,细看;每步写三笔:一笔写实景,一笔摹状貌,一笔写心境。这样写来,未有不真切动人的。
链接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三首·其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時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