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

2018-04-19 02:55任政亮
中国软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长性持续性盈余

周 兵,黄 芳,任政亮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对盈余持续性的学术研究有很多,但从上市公司竞争战略角度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选择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上市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投资以及风险意识的加强,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越来越作为重要的投资信息,市场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对其很是关注,但是普通投资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直接清楚地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通常只根据该上市公司主动对外披露的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如年报、公司公告等。然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看上去没有问题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可能已经经过粉饰,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公布出来的财务报告与其实际的经营状况存在偏差,没有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说,持续性应该是会计盈余应具有的质量要求之一,高持续性的会计盈余能向投资者传达更丰富的预测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对股票的合理定价,体现其决策价值。从经济学来说,高持续性会计盈余能够稳定市场最优资源配置,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减少要素市场的投机性波动。盈余的持续性越高,未来能够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准确;而具有低持续性的盈余则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误判和资本损失。因而会计盈余相关信息越来越为社会各界、相关利益者所关注。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波特的3种竞争战略各有特点,不同的竞争战略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会对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行为产生影响。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采取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以便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领先地位,这是很重要的一环。上市公司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与生产等相关经济活动,进而可能会对经济活动的核算结果——会计盈余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上市公司而言,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是否会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盈余持续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向来都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中学者大多从股权结构、关联交易、内部控制、高管变更、信息披露、审计意见等公司治理方面来研究,却鲜有学者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来对盈余持续性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就上市公司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相关性研究这一论题,在理论上,能够深化利益相关者对二者的认识;在实践中,希望能够为投资者在决策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剩余部分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提出;第三部分为计量模型、研究样本与指标数据,本文通过建立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盈余一阶自回归模型,探讨二者的关系;第四部分为计量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为进一步分析,探讨在不同成长性条件下和不同产权性质的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第六部分为稳健性检验;最后部分为研究结论及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对于战略类型的划分,存在着多种方式,如 Porter(1980)[1]将公司战略划分为产品差异型与成本领先型,Treacy和Wiersema(1995)[2]将公司战略划分为产品领先型、高效运营型和亲密顾客型,Miles 和Snow(2003)[3]则将战略划分为进攻型、防御型和分析型等。

波特根据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范围将竞争战略分为3种基本类型: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并认为采取3种基本战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对于哪一种战略最好没有进行说明,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对波特的竞争战略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早在1983年国外就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确实存在竞争战略,并且不同的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表现是不同的[4-6]。在国内,刘睿智、胥朝阳(2008)[7]认为不同的战略选择都能使上市公司的短期竞争优势得以优化,但相对而言,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比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短期获利能力;而就竞争优势而言,差异化战略比低成本战略更具持续性。郑兵云等(2011)[8]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竞争战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认为无论选择何种竞争战略,都可以促进企业短期绩效的增长;但相比刘睿智、胥朝阳(2008)[7]的研究成果而言,低成本战略相对于差异化战略,更具有持续性,并且其获利能力更强。马红玲(2014)[9]也认为,与差异化战略相比,由于低成本战略的容易实施,具有市场性社会资本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战略,并且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而雷辉等(2016)[10]发现竞争战略影响企业绩效存在滞后性且差异化战略比低成本战略的滞后期长。另外,叶蓓(2017)[11]认为董事会职业异质性促进公司多元化发展及价值提升,社会异质性削弱公司多元化倾向及企业价值;多元化战略部分中介了董事会异质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对于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绩效的影响哪个更好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Lipe(1990)[12]将盈余持续性定义为盈余对滞后一期盈余回归的系数,而Sloan(1996)[13]和Richardson(2005)[14]等人通过建立一阶线性回归模型,将盈余持续性定义为当期盈余对下期盈余的预测可靠程度。而在其后的理论发展中,盈余持续性是指报告盈余的序列相关性。张兰萍(2006)[15]认为盈余的持续性是指当前盈余变动的事件或交易能够影响未来盈余的时间长短及稳定程度。

盈余持续性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Baginski(1999)[16]等都根据自身的研究角度,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盈余持续性的实证检验。但是,Lev和Thiagarajan(1993)[17]的研究表明,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所取得的指标在衡量盈余持续性方面,缺乏可信度。Lev(1983)通过构建模型检验,发现年度盈余变动性与其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Baginski(1999)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盈余持续性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iahi和Alnajjar(2002)[18]的研究则从企业的经营方式入手,认为公司跨国经营度与盈余持续性之间是成正相关关系。Astna与Zhang(2006)从公司的超常盈余出发,以公司和行业的研发密度作为自变量,发现公司和行业的研发密度都与超常盈余持续性存在正相关关系[19]。在国内,张国清和赵景文(2008)[20]发现更不可靠的应计项目导致盈余持续性更低,并且资本市场没有充分预期到这种联系从而作出错误反应。而刘文达和权小锋(2011)[21]发现与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未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较差。吕兆德和何子衡(2012)[22]认为不同公司盈余持续性差异较大,这对持续性的计量方法不敏感。陆宇建和蒋玥(2012)[23]认为会计制度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增强了持续性盈余的定价作用。肖华等(2013)[24]、李姝和梁郁欣等(2017)[25]都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持续性越好。王蔼(2014)[26]认为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实施都会显著提高经营现金流和应计利润的持续性。而谢盛纹和刘杨晖(2015)[27]从高管权力出发,雷倩华和凃虹羽(2016)[28]从上市公司社会资本出发,认为二者与公司盈余持续性成负相关关系。另外,杨棉之和李鸿浩等(2017)[29]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水平与其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此关系在“熊市”中更为明显。

国内学者对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研究较少,陶虹(2012)[30]发现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公司的盈余质量呈负相关性。余辉(2015)[31]研究认为采用进取型战略的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比采用防御型战略的要高,即采用防御型战略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孙健等(2016)[32]研究得出公司战略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相对于战略保守的公司,战略激进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并且在经济上升期,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较强;在经济下降期,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较弱。但究竟不同竞争战略会对盈余持续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猜想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广东省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要优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因为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在短期内竞争优势较为显著,而差异化战略企业产品技术研发投入较多,短期内不一定有理想的盈利预期,因此更有盈余持续性的动机。基于此,提出假设: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差异化战略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更低。

三、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5年度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在此期间的数据进行了筛选:(1)剔除了金融类、保险类的上市公司。(2)剔除在研究期间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3)考虑极端值的影响,所以剔除了ST和*ST类的公司。(4)由于年份的限制,剔除创业板的上市公司。(5)剔除了在研究期间内相关数据存在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了1116个公司2005年到2015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即使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连续变量分别等于1%分位数和99%分位数。本文数据来源:国泰安(CSMAR)数据库。此外,本文所应用的统计工具主要为Excel 2010和Stata 13.0。

(二)主要变量的衡量

1.盈余持续性

盈余持续性是企业当期盈余持续到下一期的程度。对于会计盈余的度量,有三种计量标准:一种是主营业务利润率(CROA),等于主营业务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除以平均总资产[24]。另外两种分别是营业利润率、资产利润率(ROA)或者净营运资产利润率(RNOA)。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二个会计盈余指标,即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 (CROA=主营业务利润÷期初期末总资产账面均值)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期初期末总资产账面均值) 。

2.竞争战略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如Dess和Davis(1984)开发的量表。第二种方法则利用一些已有的数据库构建相应指标度量企业竞争战略类型,如PIMS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数据库等等。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对企业战略的量化存在多种方法,如David等[33]采用6个财务指标来识别上市公司竞争战略的具体类型;国内学者郑兵云、陈忻等[8]在David等[33]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构造了多个量化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具体指标。

基于上述几种度量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为了更好地刻画竞争战略,本文采用战略识别方法,主要涉及10个指标。这10个指标有:(1)总资产周转率。(2)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可以有效度量企业的投资效率,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资产投入产出比,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对企业采取何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3)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快,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就能快速收回,可以有效节约资金成本。这一指标在资金管理效率方面的应用广泛。(4)劳动效率。劳动效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员工薪酬,使用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作为员工薪酬的替代变量。劳动效率提高,单位产品支付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对我国企业而言,人工成本依然占据产品成本的大部分,若能提高劳动效率,则能降低成本,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5)毛利率。毛利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在不同竞争战略中的应用不一样,对于差异化战略而言,若能根据市场的需要,根据产品的独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毛利率;而对于成本领先战略而言,由于产品成本的降低,为占据市场,其价格也会下降,所以毛利率也会下降,因此,毛利率对于不同的竞争战略而言,同样具有意义。(6)营业费用收入率。营业费用收入率计算公式为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无论是对于何种竞争战略,营业费用率都可以有效度量。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会具有更低的营业费用率;而对于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因要使顾客了解其产品的独特性,会建立更为完善的营销网络,所以,在完善销售渠道和广告宣传方面支付更高的费用。(7)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该比例计算公式为研发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研发费用主要用无形资产代替。(8)账面市值比。这个指标可以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是否存在溢价,可以对公司未来潜在增长机会给予反映。(9)增长机会,即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此指标可以反映公司的市场份额的增长,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根据其选择不同的竞争战略。(10)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即公司每年因管理需要、销售产品等产生的费用。可以有效衡量该公司对于内部管理与销售渠道是否得到重视,是否有重大不利差异。通过这10个指标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

第一步:分别计算各指标的三年移动平均数;第二步:将这些指标按照行业年度降序排列分为五等分;第三步:赋予最高分位数的5分,第二高分位数的4分,以此类推,最低分位数的1分;第四步:累加每个公司10个指标的得分,其中最高50分,最低10分。得分较高者视为差异化战略,得分较低者视为低成本战略。

3.公司成长性

本文拟采用托宾Q值(年末市值/年末总资产)作为衡量公司成长性的主要指标。

4.控制变量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控制了盈余持续性的其他影响因素:高管持股:Stock=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之和/总股数;股权制衡度:Ebd=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资本密集度:Emp=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账面值/总资产账面值;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账面值的常用对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Lncash=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自然对数;市场账面价值比:Bmm=(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年末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Taturn=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另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的影响。

表1 变量定义

(三)模型建立

尽管盈余持续性的衡量富有争议,但目前国内外主流方法中使用较多的还是线性一阶段自回归模型。为了检验如上假设,采用类似于 Sloan (1996) 、Francis等(2004) 、Rountree等(2008) 以及Dichev和Tang (2009) 的方法度量盈余持续性,即盈余的一阶自回归模型,该方法是使用当期盈余预测下一期的盈余,通过统计方法得到的回归系数即代表了盈余持续性。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构造如下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

ROAi,t+1=∂0+∂1ROAi,t+∂2Strategy+∂3Strategy*ROAi,t+∂4Stock+∂5Ebd+∂6Emp+∂7Lev+∂8Size+∂9Lncash+∂10Bmm+∂11Taturn+∑Year+∑Industry+εi,t

其中,因变量为ROAi,t+1表示下一期的资产收益率;Strategy表示竞争战略;Strategy*ROAi,t表示企业竞争战略与当期净资产收益率的交乘项;Stock、Ebd、Emp、Lev、Size、lncash、Bmm、Taturn分别表示高管持股、股权制衡度、资本密集度、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市场账面价值比和总资产周转率;∂n为第n个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为随机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stata软件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报告了全样本各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以及中位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资产收益率(ROAi,t+1)的平均数为0.0322,中位数为0.0288,标准差为0.05。说明平均来看,样本公司中的净利润占公司总资产的3.2%,另外,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变动并不大。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i,t+1)的平均数为0.0320 ,中位数0.0301为,标准差为0.0595。说明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变动不大。CROA和ROA显示我们的样本偏向于盈利公司。战略类型(Strategy)的均值为30,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战略,因此后文以差异化战略为战略定位进行分析;托宾Q(tq)的均值为7.3663,标准差为490.4489,说明不同的上市公司其成长性水平相差很大,公司盈余持续性可能会受到成长性的影响。

而在控制变量方面,高管持股比例(stock)的均值为0.0068,标准差为0.0376,说明在研究的样本公司里面,高管持股比例相差不大。股权制衡度(Ebd)均值为0.5205,远小于1,也说明了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不佳。资产负债率(lev)的平均值为0.5534,说明本文所研究的上市公司平均的财务杠杆程度处在正常状态,不存在过高的偿还债务压力,利于其持续经营。企业规模(size)这一变量的均值为21.8026,最大值为25.2876,这说明了样本公司规模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总资产周转率(taturn)的均值为0.7299,说明上市公司的整体资产营运能力较好,但总体差异较大。表中还报告了其余控制变量的样本分布情况。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检验模型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报告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当期盈余( ROAi,t)与下期盈余(ROAi,t+1)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 436,说明当期的盈余对未来盈余具有指示作用,与实际相符。另外,各变量的vif值小于10,表明本文的各变量之间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具有可靠性。

再看控制变量方面,企业的股权制衡度、公司规模、经营现金净流量以及资产周转率与盈余持续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密集度、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账面价值与盈余持续性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大公司的稳定性好于小公司,规模较大的公司有更多的财务资源以加强公司自身业务的稳定性,使得当期盈余的变化达到公司的预期值。资本密集度表明一个企业在某行业中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和密度,资本密集度大的企业其资源投入多,回收期长,具有较多的固定资产,因此固定成本也很大,当企业的固定成本很大时,其经营杠杆也很大,因此,资本密集度与盈余持续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表3 模型变量Pearson相关性表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盈余一阶自回归模型检验上市公司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加上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括号内为t值。

表4报告了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回归结果。我们分别采用了三种回归模型对上述关系进行了检验,分别为OLS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三者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作为最终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交乘项(Strategy*ROAi.t) 的系数为-0.002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的差异化战略确实负向影响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相对于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差异化战略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更低。而成本领先战略会提高盈余持续性,这可能是因为差异化战略公司更加注重创新,不会长期集中在单一的技术,会把资源更多地运用到产品技术研发上,所以可能会为了短期的业绩表现而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降低了盈余持续性;相对差异化战略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而这一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

在其他控制变量上,股权制衡度(ebd)、资本密集度(Emp)、资产负债率(lev)和市场账面价值比(bmm)与盈余持续性负相关,这说明,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加、资本密集度和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以及市场账面价值比的提高,企业的盈余持续性会降低;高管持股(Stock)、公司规模(size)、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自然对数(Lncash)与资产周转率(Taturn)与盈余持续性正相关,说明随着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增加、公司规模的扩大、资产周转率的提高,企业的盈余持续性会增加。

五、进一步分析

(一)不同成长性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

企业的成长性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企业的成长性与关联股东认购定向增发新股的比例有关,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资产负债率或短期资本比率会对公司成长性产生负面影响等。而关于企业成长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林翔、陈汉文(2005)[34]发现增长因素对盈余持续性的作用强于利润操纵等因素。彭韶兵等(2008)[35]认为,企业成长性与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具有负相关。但是石军(2011)[36]发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一种正相关性。除此之外,李涛(2013)[37]则认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盈余质量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在上市公司不同的成长阶段,成长性越好,盈余质量却有不一样的表现,因此,对于成长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论不一。罗琦和王悦歌(2015)[38]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使得高成长性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下降,而低成长性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其权益资本成本上升。窦欢和陆正飞(2017)[39]认为,大股东代理问题越严重,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越差,上述关系在国有上市公司、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明;相对于成长性差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过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对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更严重。综上分析,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公司自身的成长一直是经营者的目标之一,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高的经营风险时,公司管理者往往会想要较高的绩效表现而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影响到了盈余持续性。而先前学者对公司成长性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采用的指标、方法和公司经营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没有对两者是正向还是负向影响得出一致结论。大多数上市公司对外表现出的成长性会影响到自身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少以及获得社会资源的难易程度,因此上市公司经营者很可能会为了更容易或更多地获得社会融资而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盈余预期,而表现为低成长性的公司更难获得资源,因此我们认为低成长性公司盈余持续性动机比高成长性公司的更为强烈。另外,由于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对盈余持续性是一个负向的影响,对于成长性较低的公司,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以及能力较差,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缓解由于差异化战略所导致的一个较差的盈余持续性,而成长性较高的公司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缓解二者的负相关性,所以,差异化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成长性的公司中显著。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成长性较低的公司中显著,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中不显著。

本文利用托宾q代表公司的成长性,按照成长性 (Tq) 的行业年度中位数区分,若Tq的值大于行业中位数,则取值为1,即Tq=1,定义为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样本;若Tq的值小于或者等于行业中位数,则取值为0,即Tq=0,定义为成长性较差的上市公司样本。我们预计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成长性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显著,在成长性较好的上市公司中不显著。我们根据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在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样本中,交乘项 (Strategy*ROAi,t) 的系数为-0.00290,且在5%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更为严重。然而,在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样本中,交乘项 (Strategy*ROAi,t) 的系数为-0.00158,虽然为负,但是不显著。低成长性往往意味着公司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当公司面临经营困境时,市场对公司的发展会缺乏信心,从而导致公司信贷难度增加、破产风险增加,所以低成长性企业的盈余管理可能性更大,反之,高成长性的公司往往会被市场看好,减少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二)不同产权性质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

产权性质的差异一直是我国学术研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因此产权性质的不同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无论是在资源的获取方面,还是在政治影响力的扩散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40]。

表5 不同成长性条件下的关系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括号内为t值。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更为容易,甚至许多国有企业的高管曾经或者现在就在政府部门任职,这使得其对制度的影响能力更加强大。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则在资源获取、产业进入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来由于缺乏各种资源优势,为了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可能更加注重实施差异化战略,学习新技术进行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国有企业可能由于拥有政府的扶持,在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对于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没有非国有企业的实施力度大,因此,国有企业由于实施差异化战略而对企业的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不大,而非国有企业实施的差异化战略对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更大。另外,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通常由股东选择,更普遍的情形是股东和管理者合二为一[40],因此,管理者为了使公司的业绩提高,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实施公司战略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差异化战略,因此,差异化战略对盈余持续性的负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我们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性(State)将样本分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样本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即State=1和State=0。我们预计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表6报告了不同股权性质的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在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样本中,交乘项(Strategy*ROAi,t)的系数为-0.00476,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交乘项 (Strategy*ROAi,t)的系数为-0.000877,虽然为负,但是不显著。因此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企业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

表6 不同产权性质条件下的关系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括号内为t值。

六、稳健性检验

对于盈余持续性的度量,为了检验其稳定性,我们使用CROA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进行测量,将模型中的ROA换成CROA,然后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的结果如表7所示,回归的结果基本与原结果一致。另外,参考孙健(2016)[32]等的检验方法,对于公司层面的因素可能会同时影响公司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例如公司文化、创始人的某些理念等。如果一家公司的公司文化表现出较强的侵略性,那么这种文化可能对公司的公司竞争战略和盈余持续性的关系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这样的解释,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文中的假设重新进行检验,除了成长性不显著之外,其他回归结果基本与之前的结果一致,模型设定对本文的回归结果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1)相对于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差异化战略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更低;差异化战略企业会更多地关注产品技术创新而不会强调即时业绩,但会为了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而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降低了盈余持续性;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会更加关注稳定和效率,已经形成的成本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所以盈余管理水平较低。

表7 稳健性检验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括号内为t值。

(2)相对于高成长性公司,差异化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性在低成长性的公司中更显著;低成长性的公司往往在经营上遇到了瓶颈,为了取得投资者的信心,低成长性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会更强烈,而高成长性的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会比较好,不必为了取悦投资者而进行盈余管理,所以盈余持续性较高。

(3)相对于国有企业,差异化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国有企业由于拥有天然的优势,获得政府的支持,在资金等方面优于非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由于来自市场的压力更大,实施差异化战略能够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所有差异化战略与盈余持续性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盈余持续性二者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对企业管理者。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和瞬息万变,要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只保持成本领先战略会很快被市场淘汰,企业一定要逐步加大产品技术创新的投入,逐步形成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逐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但是,企业也应该避免盲目的创新,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不然就很可能会为了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进而进行盈余管理,而这种行为是很可能对企业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的。

(2)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到,竞争战略的选择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产生影响,因此,利益相关者在使用财务信息时可以进一步识别该上市公司所采用的竞争战略类型和公司的成长性,进而对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新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0.

[2]TREACY M, WIERSEMA F. The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M]. Reading MA : Addison-Wesley, 1995.

[3]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 [M].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4]HAMBRICK D.High profit strategies in mature capital goods industries: A contingency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26(4).

[5]PARKER B, HELMS M. Generic strategic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declining industry[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2,32(1).

[6]KUMAR K, SUBRAMANIAN R, YAUGER C. Pure versus hybri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4).

[7]刘睿智,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研管理,2008,29(6):36-43.

[8]郑兵云,陈圻,李邃. 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2011 (7):101-107.

[9]马红玲. 企业家社会资本、竞争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D]. 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4.

[10]雷辉,王亚男. 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滞后性及持续性的影响: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10):100-107.

[11]叶蓓. 董事会异质性、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价值[J]. 华东经济管理,2017 (3):146-153.

[12]LIPE C.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component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6(24):37-64.

[13]SLOAN.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289-314.

[14]RICHARDSON S A, SLOAN R G, SOLIMAN M T, et al. Accrual reliability,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pri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 437-485.

[15]张兰萍. 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4):14-15.

[16]BAGINSKI,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lternative annual earnings persistence measure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9(74):105-106.

[17]LEV B, THIAGARAJAN S R.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190-215.

[18]RIAHI-BELKAOUI A, ALNAJJAR F K. Multinationa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earnings persistence[J]. Managerial Finance, 2002, (28):83-96.

[19]ZHANG X F. Accruals, investment, and the accrual anomaly[J]. Accounting Review, 2007: forthcoming.

[20]张国清,赵景文. 资产负债项目可靠性、盈余持续性及其市场反应[J]. 会计研究,2008 (3):51-57,96.

[21]刘文达,权小锋. 盈余持续性、审计师类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资本市场反应[J]. 税务与经济,2011 (4):62-68.

[22]吕兆德,何子衡. 上市公司年度盈余持续性影响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2):121-128.

[23]陆宇建,蒋玥. 制度变革、盈余持续性与市场定价行为研究[J]. 会计研究,2012 (1):58-67,97.

[24]肖华,张国清. 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J]. 会计研究,2013 (5):73-80,96.

[25]李姝,梁郁欣,田马飞. 内部控制质量、产权性质与盈余持续性[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 (1):23-37.

[26]王蔼.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战略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27]谢盛纹,刘杨晖. 高管权力、产权性质与盈余持续性[J]. 华东经济管理,2015 (12):112-115.

[28]雷倩华,凃虹羽. 社会资本与盈余持续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金融评论,2016 (2):26-38,124.

[29]杨棉之,李鸿浩,刘骁. 盈余持续性、公司治理与股价崩盘风险: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 (1):27-39.

[30]陶虹.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31]余辉. 上市公司经营战略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D]. 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5.

[32]孙健,王百强,曹丰,等. 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J]. 管理世界,2016 (3):160-169.

[33]DAVID J S, WANG H,PEI B K,et al.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congruence between produc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purchasing management design[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7):866-886.

[34]林翔,陈汉文. 增长、盈余管理和应计持续性[J]. 中国会计评论,2005(1):117-142.

[35]彭韶兵,黄益建,赵根. 信息可靠性、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盈余持续性[J]. 会计研究,2008 (3):43-50,96.

[36]石军. 公司成长性与盈余管理[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48-50,73.

[37]李涛. 公司成长性与盈余质量: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商业会计,2013(14):113-114.

[38]罗琦,王悦歌. 真实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公司成长性差异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15(5):178-191.

[39]窦欢,陆正飞.大股东代理问题与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J].会计研究,2017(5):24-31,88.

[40]张伟华,郭盈良,张昕. 2016纵向一体化、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效率[J]. 会计研究, 7:35-41,96.

猜你喜欢
成长性持续性盈余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2018上海成长性企业50强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析师一致预期最具成长性个股
分析师一致预期最具成长性个股
分析师一致预期最具成长性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