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与其相对的是“陶都”宜兴。宜兴产陶,起码可以追溯到汉以前,在蜀山附近出土的汉代陶罐成千上万。而后世宜兴之均陶亦是其流变的产物,但宜兴作为“陶都”其根本所在是“紫砂陶”。自明代起,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逐渐孕育出了中国茶文化的宠儿“紫砂壶艺”,作为“砂壶”是百姓日用之具,是市民闲情文化的象征。亦是文人雅士品茶论道的工具。2 0世纪5 0年代以来,宜兴紫砂发展得很快,尤其是8 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的收藏热兴起,宜兴紫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盛期。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宜兴紫砂作为陶瓷发展的一种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期《陶瓷研究》即以宜兴紫砂的历史和发展为主题,试图有所发现。
在历史探究方面,王拓的《漳浦明墓出土时大彬紫砂壶款识考》、黄健亮的《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五色供碗初探》诸文多有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杨帆的《论宜兴紫砂材料的色与质》、谢强的《紫砂工艺体系的起源》多有深入之论。本期的“大家与世家”栏目由邱春林著文推介宜兴紫砂大家汪寅仙,汪寅仙的《我的紫砂之路》述及自己从艺的心路历程,作为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紫砂创作实践方面,刘庆忠的《紫砂塑器意象形态初探与实践》一文,是紫砂艺人攻读艺术硕士学位的成果总结,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原先的工艺基础和造型能力,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在高校深造的所思所得,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在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宜兴紫砂工艺创作和生产一线的蒋丽雯诸位从业者的创作丛谈,来自实践的经验和体会也值得一读。
除上述紫砂诸文外,还有数篇研究其他陶瓷的文章,如潘天波的《瓷器:一种全球性文化展开之物》、邓文杰《陶瓷的艺术与生活》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陶瓷艺术及其批评进行深入的阐述,给人以启迪。
与中国陶瓷巨大的产业、悠久的历史相比,陶瓷研究的缺位极为显著,在编辑这几期杂志的过程中编者深切的感到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的迫切性。惟其靠大家共同而踏实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