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娟,黄洪明,童永华,傅旭军
(1.兰溪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兰溪 321102; 2.兰溪市种子管理站,浙江 兰溪 321102;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浙鲜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培育的鲜食春大豆新品种,具有熟期早、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为探讨浙鲜12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2017年春季进行了浙鲜12播种密度试验。
试验在兰溪市云山街道永丰村农户柴锦和承包田进行,前作为兰溪小萝卜,土壤肥力中等。浙鲜12种子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提供。
试验设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667 m2播种5 500、6 500、7 500、8 500、9 500、10 500穴,每穴留苗3株。小区面积18 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四周设保护行。
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在畦宽1.5 m的前作兰溪小萝卜的畦上开播种沟4条,于3月15日播种,播种4行,行距37.5 cm,每穴播种4粒种子。3月27日出苗,3月31日破膜放苗。出苗后定苗,穴留苗3株。试验田667 m2施磷肥50 kg作盖种肥,覆土后用复合肥25 kg撒施畦面,4月25日施尿素7.5 kg作苗肥。其他栽培管理同大田生产。
观察记载出苗期、始花期、采收期;适期收获并测定小区鲜荚产量;每小区取样8穴共24株,考查株高、分枝位、分枝数、荚数、每荚粒数、百荚重和百粒重等性状。
采用Excel 2007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表1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鲜荚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密度提高,鲜荚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其中以667 m2播8 500穴处理鲜荚产量最高,为847.45 kg;再提高密度,产量反而降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密度低于8 500穴,随着密度降低,鲜荚产量下降,7 500穴处理产量为815.10 kg,与8 500穴处理间差异显著,密度降低至6 500穴,产量为785.22 kg,与8 500穴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1表明,随着密度提高,采收期推迟,其中在低密度的情况下,提高种植密度对生育进程的影响更为明显,667 m2播7 500穴处理比5 500穴采收期推迟3 d,而10 500穴处理比7 500穴仅推迟1 d。
株高、分枝位和分枝数。表2表明,各处理间株高、分枝位和分枝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株高、分枝位随着种植密度提高相应提高,且皆以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2表明,单株荚数随着种植密度提高而减少,且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667 m2播5 500穴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7 500、8 500穴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8 500穴处理与9 500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与10 500穴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密度5 500~9 500穴的各处理之间,随着密度提高每荚粒数增加,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67 m2播10 500穴处理每荚粒数1.96粒,明显低于其他各处理,且存在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10 500穴处理2粒荚和1粒荚所占比例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而各处理间3粒荚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每荚粒数的变化趋势与1粒荚所占比例的相反。
表1 鲜食春大豆浙鲜12不同种植密度生育期和鲜荚产量表现
667 m2播10 500穴处理最高,分别为29.56 cm和9.61 cm;而分枝数则随之减少,以10 500穴处理最少,为2.12个,比最多的5 500穴处理的3.11个,减少0.99个,减31.83%。
表2 鲜食春大豆浙鲜12不同种植密度主要性状表现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的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其差异达极显著、显著水平。
百荚重和百粒重。随着密度提高,百荚重和百粒重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百荚重以667 m2播9 500穴处理最高,达到259.00 g,与7 500、8 500和10 500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百粒重则以667 m2播8 500穴处理最高,达到79.02 g,与7 500穴处理无显著差异,与9 500穴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百荚重的变化趋势与每荚粒数相同。
试验结果表明,浙鲜12随着种植密度提高,鲜荚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667 m2播8 500穴处理最高,为847.45 kg,进一步提高密度,产量反而降低,但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密度低于8 500穴的处理,产量均下降,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随着密度增加,单株荚数逐渐降低,每荚粒数、荚重、粒重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均以7 500~9 500穴处理较好。总之,浙鲜12春季地膜覆盖栽培,以667 m2播8 500穴,穴留苗3株为宜,鲜荚产量高,且每荚粒数、荚重、粒重等综合性状较好。
试验中发现,浙鲜12种植密度提高,采收期延迟,这可能是由于在低密度条件下,植株间通风透光较好,有利于植株生长,促进灌浆鼓粒。
参考文献:
[1]王伟,丁桔,丁峰,等. 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43-47.
[2]陈永杰,贾强生,焦连成,等. 鲜食大豆适宜种植密度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J].黒龙江农业科学,2007(5):41-43.
[3]吴美娟,黄洪明,汪暖.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对浙鲜豆8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3(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