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保 ,姚星伟 ,单晓政 ,刘莉莉 ,文正华 ,江汉民,张小丽,马云生,孙德岭
(1.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试验室·天津市蔬菜育种企业重点试验室·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 天津 300381; 2.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 天津 300170)
种子丸粒化技术是一项应用前景很广泛的新技术[1-2],其不仅可以提高种子品质,还可以减少劳动量,节约良种,利于精密播种,是蔬菜生产现代化、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的必由之路[3]。种子丸粒化技术作为种子包衣技术的一种,是指通过种子丸粒化机械,利用各种丸粒化材料使质量较轻或表面不规则的种子具有一定强度、形状、质量,从而达到小种子大粒化、轻种子重粒化、不规则种子规则化的效果[4],并显著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5]。近年来,已经对油菜、甜菜、大白菜、棉花等种子[6-9]进行丸粒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烯效唑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剂,能矮化植株,增强植物抗逆能力,通过浸种或叶面喷施,对培育黄瓜、番茄等蔬菜壮苗有较好效果,并有一定增产作用[10-11];农用链霉素是一种抗菌素药剂,无定形粉末状物,适于防治农作物多种病害,对十字花科的软腐病、黑腐病、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花椰菜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已成为国内外蔬菜市场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随着花椰菜栽培面积的增加,良种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每年花椰菜种子需求量达60多t。为了提高花椰菜新品种种子品质,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唏效唑按不同比例混配成种子丸粒化包衣剂,以研究不同配比种衣剂对花椰菜种子根系活力、贮存时间和抗病性的影响。
试验种子为‘津品70’,由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提供。试验于2015年2月在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武清创新基地。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唏效唑分别按质量比为1∶27、2∶27、4∶27 的比例混配成种子丸粒化包衣剂 A、B、C,对花椰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花椰菜种子和种衣剂的质量比为35∶1,包衣后种子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晾干备用,未处理的裸种作为对照。将3种经过不同组分种衣剂丸粒化处理的种子A、B、C与未处理的对照种子常温密封贮藏,贮藏1 a(年)后每6个月进行1次发芽试验,调查花椰菜种子经丸粒化处理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对种子寿命的影响。按常规方法播种在曾发生过黑腐病的连作地块,播后不进行病害防治,于出苗后7、15、30 d分别调查黑腐病的发生情况。在花椰菜3叶期对百株鲜质量和10叶期根的有关性状及最终产量进行了调查。发芽试验采用3次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在2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在播种后第3天计算发芽势,发芽势/%=平均破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在播种第5天计算发芽率,发芽率/%=平均发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丸粒化种子A、B、C贮藏3 a与1 a相比,其发芽率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种子随着年限的延长,种子发芽率逐年降低,说明花椰菜种子经过丸粒化处理,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种子寿命不受影响。
由表2可知,花椰菜丸化种衣剂包衣处理对丸粒化种子A的发芽势、发芽率基本无影响,丸粒化种子B和C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丸粒化种子C影响较强,说明种子丸粒化处理对其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与唏效唑的组分比例成正比,唏效唑的组分比例越高,发芽势、发芽率越低。
表1 种子丸粒化对种子寿命和发芽率的影响
表2 花椰菜种子丸粒化处理对发芽势与发芽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丸粒化包衣处理的田块前期虽有发病,但均比对照轻,后期作用较弱,说明花椰菜种子经丸粒化处理后,减轻了黑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表3 花椰菜种子丸粒化包衣防治花椰菜黑腐病的效果%
由表4可知,种衣剂C较对照百株鲜质量增加25.79%,主根长增加19.66%,茎粗增加11.83%,667 m2产量增加25.19%。经丸粒化包衣处理过的种子对花椰菜苗期生长和产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植株鲜质量、主根长度、茎粗和产量上。综合比较各项指标,种衣剂C优于种衣剂A和种衣剂B。
表4 丸粒化处理后花椰菜苗期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
种子包衣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先进种子处理技术,也是我国创建种子工程的重要内容。笔者所用种衣剂加入了不同比例72%农用链霉素与烯效唑,会降低花椰菜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但适宜浓度的农用链霉素与烯效唑混合剂包衣花椰菜种子能有效降低花椰菜黑腐病发病率,促进主根长、茎粗和产量的提高。
花椰菜种子丸粒化后对苗期和后期植株主根长、茎粗和产量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还可有效减少黑腐病的发生,丸粒化不会影响花椰菜种子的贮藏寿命。农用链霉素在花椰菜种子丸粒化上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黑腐病的发病。花椰菜种子丸粒化可显著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种衣剂C在防治黑腐病和促进花椰菜苗期、后期植株主根长、茎粗和产量方面优于种衣剂A和B,但在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上影响较大,所以种衣剂B是比较理想的配方。
[1]王少先,彭克勤,萧浪涛.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J].种子,2002(5):32-35.
[2]柴士俊.种子丸粒化技术浅议[J].种子科技,1999(3):21-22.
[3]武亚敬,张金香,高广瑞,等.我国种衣技术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7(4):62-66.
[4]李明,姚东伟,陈利明.我国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现状[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3):73-77.
[5]王海鸥,胡志超,田立佳,等.种子丸粒化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概况[J].现代农业装备,2006,10:48-50.
[6]陈德星,周立友,陈其军,等.油菜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研究[J].种子,2004,23(7):85-86.
[7]胡永山.甜菜丸粒化露播滴灌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2011,3:8.
[8]李明,姚东伟.一种十字花科类蔬菜种子植物源农药丸粒化包衣方法:200710037244[P].2008-08-13.
[9]张彦才,周晓芬,李巧云.棉种丸粒化的实际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棉花,2001,28(5):15-17.
[10]杨文钰,李青苗,马文波.烯效唑浸种对黄瓜的壮苗效应[J].中国蔬菜,2003(1):6-8.
[11]尹敬芳,陈凤玉,李健强,等.烯效唑浸种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其生理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