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职业教育论述:新时代职业教育适性发展的方向指引

2018-04-18 11:17陈本锋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 2014年6月以来,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需求和发展路径。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在十九大前后关于职业教育的讲话精髓,阐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概括适性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出职业学校的定位与错位发展、职校教师的共性与差异发展、职校学生的多元与分层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习近平;职业教育论述;职教思想;适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3-0026-05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论述,是在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快内涵建设和转型升级形势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结合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情况、支柱产业规划发展情况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情况,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参加各种会议和考察学校时,围绕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职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以“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組成部分”来阐释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和重要地位,以“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来明确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和重要作用,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来体现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习近平这些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深入剖析了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表明了国家最高领导层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和工作新部署[1],蕴涵着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理论、适性发展要求和分层发展路径,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更为清晰的途径[2]。

一、方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习近平同志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定下的总基调。自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从中央教育部门到地方行政机关,从行业产业协会到职业教育联盟,从中高职学校到公私有企业,职业教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壮大。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由10年前的“大力发展”到今天的“加快发展”。其区别在于,大力发展有集中力量、壮大规模、扩大数量的含义,加快发展是提升速度、提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意思。由此推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从2004年的1.45万所减少到2017年的1.07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600万减少到1592.5万。高等职业学校从2004年的1047所增加到2017年的1328所,在校生人数从596.1万增加到924.7万。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为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层次高移的需求,职业教育的重心从中等向高等转移。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多万名毕业生,这些职业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关键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职业学校的发展速度、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业4.0”等国家战略的影响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的智能制造强国之路”成为广泛共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指引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职业院校适性发展,构建务实致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教体系。

二、要求——适性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性的教育,特点是地方性的教育。故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体现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的功能,又要突出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需要。职业院校的发展,既要遵循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结合省市和院校实际。

习近平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着眼点[3],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以习近平上述讲话思想为指引,适性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延伸出以下四方面内涵。

(一)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前提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职业教育生存的根本之道,也是加快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遵循。职业教育适性发展一定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的主体作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探索多元办学机制。当今用工市场,初中级技工人数过多,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太少;传统单一型技术工人较多,掌握现代化复合技术的技能人才偏少,说明职业教育现行模式仍然不太适应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职业院校应该牢牢把握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依托区域支柱产业设置新增专业,结合企业技术难点建设服务平台,满足岗位切实需要培养技能人才,大力推行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并重的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

(二)以传承前人技术技能为核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师道传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手艺都是由师傅向徒弟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今天这一习俗在某些传统行业仍然存在。《庄子·养生主》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火相传”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传承工匠精神也是其应有之义。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转型,需要一大批掌握扎实技能和传承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中国古代匠师用担当无畏之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新时代的年轻人自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三)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追求

2018年公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蓝皮书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千万人,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工等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仅为5%,远低于德国的50%、日本的40%。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德日职业教育的差距,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对学生而言,报读职业院校单纯的目的就是实现优质就业。但是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高就业率的表象背后,专业对口率、实习稳定率、优质就业率一直不高。这种情况不能全部归咎于社会和企业的歧视,当下,相比随处可见的硕博高学历人才,企业更渴求技能型岗位的金蓝领人才。学校只有把学生的基本功夯实,把学生的就业本领提高,把学生的职业精神育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企业所求之人才。

(四)以强化企校产教融合为途径

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场所,但是纯粹的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员工。职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制度,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对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习与实习的深度融合,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力,实现学生与员工的无缝衔接。2015年至今,教育部分三批确立了484所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既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也是对职业院校探索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引领。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如何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如何吸引企业主动作为和承担育人责任,是校企合作产生实效的关键。

三、路径——分层发展职业教育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中高等职业学校12000多所,专业1000多个,在校生人数超过2517万,开展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也不在少数。但是,不同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严重失衡。以高职院校为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发布的《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发布的《2018-2019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等第三方质量评价报告,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所在地域分布情况,以及近几年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賽等高级别赛事的获奖情况,都一致显示东南沿海和江浙地区的高职院校整体实力远高于其他地区。相当一部分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管理跟不上、知名度不高的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对社会的显性贡献值不高,导致自身招生困难、举步维艰。

同时,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从众性和随意性,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同质等问题严重。这正说明一些院校没有认清当前职教事业的发展形势和自身的具体位置,导致一些院校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一)学校的定位与错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要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无意识对立[4],不同教育类型遭遇的差别化对待,加剧了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距。特别是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职校教育资金投入不对等、职校发力时间不同步等客观条件下,职业院校应该认清现实、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转变职业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尝试错位发展。

第一梯队:应用型本科、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国家重点技师学院。目标是建成资源共享、产学研培一体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成为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品牌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资源多、平台高,本科学生起点高、基础好,自然容易上位。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国家重点技师学院长期浸润在职业教育领域,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并且其挂牌过程经过地方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层层推评。该梯队的院校,专业设置面向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兼具国际视野,对内培养国家紧缺专业人才、对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成专业师资双师双能、实训设备先进智能、教育教学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多方协同、国际交流紧密互动的龙头职业院校,对全国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二梯队:省级示范高职、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目标是建设校内外专业性实训基地,能够服务企业、支撑产业,成为地区知名、社会有名的骨干职业院校。该梯队的院校着眼于向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看齐,专业设置符合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校企合作方面,创新“厂校融合、互利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一批行业有名的兼职专家,推出一批地区知名的技能大师,打造一批校内突出的教学名师,培育一批对教科研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力争建成师资结构合理、设施设备齐全、校企合作深入、人才培养有效的骨干职业院校。

第三梯队:普通高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目标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内培学生、外承鉴定,成为企业认可、家长满意的基层职业院校。该梯队的院校,立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职工作,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当地用工需求,师生比例符合国家规定,实训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在学生日常管理、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运转正常,为社会稳定地输出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确保建成服务企业立足实际、实践教学紧扣生产、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基层职业院校。

(二)教师的共性与差异发展

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贯穿职业教育各领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思想的传播者,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长的殷切期望,“立德树人”是对所有教师的共性要求,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途径。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参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对待特殊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这种“人才观”用在教师身上,就是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性格特点,因人施策、量体裁衣,探索职校教师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目标一:教育教学名師。对于教得其法且安心从教的教师,学校可以参照教育教学名师的目标来培养。遵循理论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入门站稳讲台、过关成为教坛新秀、成型转为教学骨干、成熟变为优秀教师、成功晋升教学名师的路线规划教师。教师也应主动对标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在育人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提高。在参与教学改革、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目标二:技术技能大师。对长于动手且兴趣于此的教师,学校可以参照技术技能大师的目标来培养。按照技能水平由低到高的提升规律,先给这类教师安排实训课程的教学,再给他们提供下厂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广泛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担任企业的培训师等,最后让他们参加各级技能竞赛,通过比赛提高自己。教师也应主动对标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学习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努力做一位精工于技、德配其身的技能大师。

目标三:教研科研达人。对学历颇高且学术有方的教师,学校要给这部分教师提供教科研平台,参照教科研达人的目标来培养。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教师。高学历教师在硕博学习阶段已经接触到学术论文、科研课题等,有一定的学术经验。有此意愿的教师应主动以获得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各级科技进步奖、各级项目申报立项等为目标,积极参加学术研究、申报教科研课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学生的多元与分层发展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提高,科技产品的快速更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市场的不可控性,越来越明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求知树德”的总要求下,职业院校还要考虑培养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不同、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有异的多元化职业人才。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动手能力和发展空间,可以将培养目标设定为普通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定位。

一是普通劳动者,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职业能力,服务于生产一线,适应粗放型生产模式的普通高素质劳动者。此目标针对学习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时限较短的学生群体,由处于第三梯队的普通高职、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主要培养任务。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让其在有限的3年(三年制中职)时间内,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以及中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完成职业素养的发展提升。

二是技术技能人才,即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快适应本专业领域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胜任复杂生产岗位的工作需求,适应精细化生产模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此目标针对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均一般的学生群体,由处于第二梯队的省级示范高职、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主要培养任务。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让其在3~5年(三年制高职或五年制高职)的时间内,获得专科(含成人专科)以上学历以及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职业证书,完成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

三是能工巧匠,即具有精湛技能,具备工匠精神,能准确判断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胜任精品制造岗位的工作需求,适应个性化生产模式的高级工匠人才。此目标针对学习能力强、喜欢动手操作且学习时限较长的学生群体,由第一梯队的应用型本科、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国家重点技师学院承担主要培养任务。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满足创新生产的岗位需求能力,让其在4~7年(四年制本科、四年或七年制预备技师)的时间内,获得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技师(毕业两年后)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升。

四、结语

习近平的职教思想,来源于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要指示和参加职业教育会议的各种讲话内容。在习近平的职教思想内容里,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基调、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新阶段转型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5]。在学习、践行习近平的职教思想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握需求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观、适性发展的科学成才观、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人人出彩的教育公平观[6],以“学校有梦想、教师有思想、学生有理想”为目标,加快完成职业学校的定位与错位发展、职校教师的共性与差异发展、职校学生的多元与分层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朱守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创职业教育工作崭新局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7):4-8.

[2]梅纪萍.论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10-13.

[3]孙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论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29-32.

[4]陈明昆.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张剑,吴丽华.略论习近平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34-39.

[6]白强.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思维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8(13):6-12.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ion of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ew Era

Chen Benfeng

Abstract  Since June 2014, Xi Jinping has made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bout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many occasions. Those instructions clearly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orientaz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 combined with the essence of Xi Jinping's speech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paths of the orientation and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ommonality and differenc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diversified and stratifi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Xi Jin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adaptive development

Author  Chen Ben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engdu Industry and Trade College(Chengdu  611731)

作者簡介

陈本锋(1982- ),男,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成都,611731)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