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技术吸纳自主创新京津冀创新能力
一、引言
京津冀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京津冀协同战略的推进,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众多学者通过各种理论模型得出,技术吸纳和自主创新可以实现创新快速发展。林毅夫(2005)也指出通过从发达国家或区域购买专利、技术等技术引进的途径来提高本区域的创新水平更为经济,这意味着,相对于自主研发的创新方式,采用技术吸纳进行创新更加经济。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的技术吸纳是否也推动了创新的增长?
目前,研究技术吸纳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已经比较丰富。林毅夫(2002)认为利用技术引进及其所造成的外溢效应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与此同时,很多学者通过实证评价了技术吸纳与自主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分为两类。第一类:技术吸纳的影响更大,支燕(2012)利用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发现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高于自主创新。储德银(2013)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的面板修正误差模型,实证表明自主研发投入对产出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技术引进效果不明显。第二类:自主创新的影响更大。刘小鲁(2011)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实证模型,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国外技术的引进对我国创新能力的积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技术吸纳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探讨技术吸纳对京津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技术吸纳和自主创新之间的作用。
二、模型构建
Griliches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他把创新过程的产出看作研发投入的函数。Jaffe认为知识是R&D经费和人员投入的结果,从而知识生产函数变为:
TECH=A(RD)αHβε(1)
其中TECH为区域创新产出,H为研发人员,RD为研发经费,α、β分别为研发经费及研发人员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A为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了减少数据样本的异方差性,对数据取对数,模型变为:
ln(TECH)it=ln(A)+αln(RD)it+βln(H)it+εit(2)
創新能力不仅会随创新活动的开展得到增长,也依赖前期的知识存量和外部技术资源。将研发支出存量和技术吸纳作为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ln(TECH)it=C+αln(RDE)it+βln(H)it+γln(TC)it+μln(RDS)it-1+εit (3)
ln(TC)it为i省t年的技术吸纳支出,ln(RDS)it-1为i省t-1年的研发存量。γ和μ为技术吸纳和研发存量的弹性系数。
为了减少遗漏变量问题,在模型(3)中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阶项,扩展为动态面板模型:
ln(TECH)it=C+αln(RDE)it+βln(H)it+γln(TC)it+μln(RDS)it-1+δln(TECH)it-1+εit(4)
δ为期初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
技术吸纳对于区域的创新效应有两种:创新互补、创新替代。创新互补效应: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形成互补或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创新替代效应:技术吸纳降低了自主创新激励或由于技术引进经费提高而导致自主研发经费的减少,从而导致本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若是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技术引进对于区域创新呈现负向效应;反之呈现正向效应。加入技术吸纳与研发经费支出的交互项,以验证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的相关效应,模型如下式所示。
若大于0,技术吸纳促进区域创新;若小于0,技术吸纳抑制区域创新。
三、变量解释
(一)变量设计
1区域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中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有专利、新产品收入、论文篇数等,专利数据相比其他指标不仅具有审查严格、数据易获取的优点,而且能反映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专利申请量最常用,一是专利申请量包含了专利授权量,二是专利授权量有滞后性,不能很好地表示当期创新。采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
2研发支出。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研发经费存量。
RDSit=RDEit+(1-δ)RDSit-1 (7)
RDSit为i区域t期的研发经费存量,RDEit为i区域t期的研发经费支出,表示当年经费流量。δ表示研发经费存量折旧率,折旧率采取Ang(2011)里15%的设定。初始经费存量RDSi0和初始经费支出RDEi0之间的关系为式(8)
RDSi0=RDEi0(1+g)/(g+δ)(8)
符号g为样本之前所有时期研发经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采取吴延兵(2008)的方法,测算时设定为5%。因此,初始研发经费存量相当于初始研发经费支出的525倍。
3研发人力资本。研发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通常采用研发人员投入数量或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但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更能反映当期研发人员的实际劳动投入。本文采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来表示研发人力资本。
4技术吸纳。技术吸纳通常用引进国外技术支出、技术吸收消化消费支出、技术成交合同额等指标表示,本文主要以省为单位,研究吸纳外省技术对本省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本省吸纳外省技术成交合同额表示技术吸纳。
(二)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京津冀三地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分析。所以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表1是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LnRDE研发支出149109013291644LnH研发人力资本119110710421528LnTC技术吸纳520105341712LnRDS(-1)研发支出存量162908914941789四、实证分析
(一)基本估計结果
使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分析解释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2,表2的二、三、四列分别是式3、4、5的估计结果。
模型二的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系数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京津冀创新能力具有累积性和传承性,前期的区域创新能力积累会显著影响本期的区域创新能力。
模型三中引入了研发经费支出与技术吸纳的交互项,交互项的弹性系数为-001,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京津冀自主研发与技术吸纳存在不明显替代作用。
(二)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分析
根据式(6)求出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由表2数据可得三个模型分别的边际效应。
模型一的边际效应为:
边际效应为正,说明在不考虑区域创新能力积累、技术吸纳与自主创新之间作用的情况下,技术吸纳对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的边界效应为正且不变。
模型二的边际效应为:
模型二考虑了创新积累,要低于模型一的边际效应,这说明区域创新积累越丰富,区域对外界的技术依赖就越低。
模型三的边际效应为:
可以求出lnRDE的临界值为4555。若京津冀研发经费支出低于临界值,则区域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强,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的边际效应为正,即技术吸纳与自主创新的正向互补效应超过了负向替代效应,技术吸纳促进京津冀的自主创新;若研发经费支出大于这一临界值,则区域内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的边际效应为负,即技术吸纳与自主创新的替代效应超过了正向互补效应,技术吸纳会抑制京津冀的技术创新。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2005—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考察京津冀创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发经费当年支出、人力资本、技术吸纳对京津冀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研发经费存量与京津冀创新能力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自主研发是推动京津冀创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途径,技术吸纳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替代效应。京津冀的技术吸纳并不影响自主研发。(3)考虑到技术吸纳与自主创新的相互作用,分析对技术吸纳对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可得,只有研发经费支出低于门槛值,技术吸纳才能有效提高京津冀创新能力。
根据结论,为提高京津冀的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区域内自主研发经费支出,加强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在京津冀研发经费支出未超过门槛值的情况下,注意吸纳区域外适宜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与吸纳技术的互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第三,人力资本也是影响京津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区域应重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储德银,张同斌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J].科研管理,2013,34(11):53—60,113
[2]支燕,白雪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外取?[J].南开经济研究,2012(05):51—64
[3]刘小鲁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R&D,技术引进,还是FDI?[J]. 经济评论,2011(03):88—96
[4]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04):53—74
[5]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2期(总第2期)[C].2002:32
(赵丽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