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正确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涵,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对于深刻认识和全面贯彻党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三方面新特点。一是具有全局性。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都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经济工作的局部任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反映的是经济工作的全局,需要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作全面系统的部署。二是具有时代性。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在特定时期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反映了相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設现代产业体系反映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两化融合、促进四化同步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新特征的主动选择,反映了新时代对经济工作全局性和协同性的新要求。三是具有动态性。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变化,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出现动态调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勇立世界经济发展的潮头。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十四大”到“十九大”召开前,在党的一系列重大文件中,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展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到加快完善,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和阶段目标。“十九大”报告结合新时代的新矛盾和新目标,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总纲领。这一总纲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方略的延续和发展,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既涵盖又超越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是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行动指引。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把握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三大变革、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和“三个有”的经济体制。一个方针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针;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大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位协同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三个有”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这些内容不可分割,彼此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提升质量和效益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向和目标,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这一方向和目标展开。提质增效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把改善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改善供给质量为牵引,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发挥好人力资本作用。三大变革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活力源泉,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产业体系建设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主战场,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经济体制改革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制度保障,关键是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要紧紧抓住这一主线。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决定的,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既有供给因素,也有需求因素,主要矛盾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求平衡来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在实施方式上要重视市场机制建设,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途径,通过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建设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优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结构;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科技等高级要素投入,减少土地、资源能源等低级要素投入,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推动三大变革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有效手段。质量变革就是要推动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既提升微观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又提高宏观层面的制度质量和各行业、各领域发展质量。效率变革就是要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障碍,实现产出最大化和投入最小化,在宏观层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微观层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动力变革就是要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要着力通过三大变革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创新力,并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个着力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防止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产业体系建设还必须重视高级要素的投入,通过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和品质。经济体制改革要重点从推动要素市场改革、推进监管现代化、加快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推进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和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只有持续推动产业体系提升和经济体制完善,才能够实现提质增效,才可能成功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把握好“八个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是实现新征程新目标的必由之路。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好“八个新”。
(一)面向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为新时代下如何开展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性巨变。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必须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新时代首要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产业体系逐步健全。要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必须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体系建设。
(二)贯彻新思想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行动指南。必须全面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用新思想指导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把新思想贯彻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去。
(三)把握新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要破解主要矛盾,重要是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工作。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通过推动三大变革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树立新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仍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保持较高的发展质量,需要通过加快完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空间布局优化、提高开放水平来保障新目标的实现。
(五)适应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八大以后我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必须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企图通过刺激政策维持高增长的做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六)落实新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明确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创新发展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动力变革的重要指引。协调发展要求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客观要求。绿色发展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开放发展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反映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七)迈向新阶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立足点。与高速增长阶段以数量快速扩张为主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中的各种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决定了发展的目标,也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加大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八)培育新动力
建设现代化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的新征程,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培育新动力,解决好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問题。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外,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城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以及实物资本的大量投入。近年来,传统动能逐渐由强变弱,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迭代更替。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新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韩保江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认识[N].学习时报,2017—10—27
[2]何立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N].学习时报,2017—11—20
[3]刘志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素是什么[N].北京日报,2017—11—06
[4]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N].人民日报,2017—12—5
[5]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17—11—30
(刘志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