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芳
智能化是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举措。素以制造业见长的吴江,近年来积极创新工业体系,探索发展智能工业,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电子商务等六大关键环节率先布局,赢得了发展先机,走在了同类区域前列。当前,智能工业在吴江蔚然成风,一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标杆,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实现突破,全区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达80,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9)。
一、吴江发展智能工业的现实需求与战略意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吴江”。吴江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综合实力较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十。作为沿海发展先行区,吴江遇到了先成长起来的“烦恼”,亟待加快产业转型、动能转换、模式转变。面对这些问题,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先进制造业规划给予了我们启示,发展智能工业成为吴江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现状:工业经济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坚持民资、外资双轮驱动,形成了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占吴江工业经济比重超过85%。其中,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均达到千亿能级,光电缆、装备制造也迈上了500亿台阶。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8.3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83.74亿元,工业总产值3900億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江本土民营工业独具特色,是江苏省领头羊,呈现出企业数量多、活力强、集聚度高、产业链完整等特点。在规上工业产值中,民营企业贡献的比重达45%以上,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涌现了恒力、亨通、盛虹、通鼎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其中,恒力集团用短短20多年时间,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民企成长为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之一,并在2017年跻身世界500强。
(二)现实需求:突破发展困境
吴江工业基础扎实,总产值较高,但主导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转型压力大。工业企业也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例如,在丝绸纺织业中,除恒力、盛虹等少数地标型企业外,总体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作为装备制造业代表的电梯产业,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够,高端产品依然被国外品牌垄断。与此同时,发展的制约瓶颈日益凸显。从土地承载容量来看,吴江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29%,逼近30%的警戒线。从产出效益来看,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为12.14万元,处在较低水平,单位用能销售和税收总体水平也不高。从环境容量来看,吴江地处太湖流域,水生态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发展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不适合吴江区情实际和未来趋势。
(三)必然选择:发展智能工业
对于经济基础主要是传统产业的吴江来说,如何注入新动力,实现提质增效?我们的答案——发展智能工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业体系进行更新与重构。首先,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夕阳产业,国外经验显示,依托高新技术,传统行业可以实现重新腾飞。发展智能工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可以助推企业向互联网创新思维转变,改进工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效率。其次,发展智能工业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装备制造、工业软件、大数据等产业,可以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第三,发展智能工业,推进全产业链信息化、智能化,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实现用地、用工、用能等资源要素零增长,贯通一条可持续增长的发展轨道。可以说,发展智能工业既是吴江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新动能、营造创新生态的必然选择。
二、吴江发展智能工业的创新实践与突出成效
早在2014年,吴江凭借着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嗅觉,立足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标准布局智能工业体系。通过抢抓先机、高起点规划,多方协同推进,吴江智能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
1、科学规划,外在引领
发挥政府在智能工业规划布局、政策引导、优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邀请了国家工信部赛迪公司研究智能工业相关政策和规划。根据专家意见,出台《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工业制造全流程再造的角度,率先推进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电子商务等六大关键环节,引导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对照其中某个或多个环节发展智能制造。制定智能工业发展三年滚动计划,连续3年召开智能工业发展大会或现场推进会,成功举办3届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会,大会小会逢会必讲智能工业,编印专著《吴江智能工业在行动》,在全区宣传推广。
2、市场导向,内在驱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当前人力成本快速增长,外来人口流入速度减缓,“招工难”问题普遍,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的意愿迫切。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突破口,帮助骨干企业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点,实现用工需求减少、提质增效。由于吴江产业集聚度高,企业家又普遍具有“相互学习、相互赶超”的精神,示范点企业迅速成为整个行业的“经典案例”,引发其他企业自觉行动起来,争相效仿。立足市场内在需求,通过行业骨干典型示范,吴江企业发展智能工业的热情被有效点燃。3年来,预计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资208.2亿元,占技改投入比重达49.1%。
(二)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
1、从供给侧出发,提供解决方案
面对不断高涨的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我们大力做好供给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在每个重点行业打造示范性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吴江一大批智能装备企业成长为行业佼佼者。例如,博众精工专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可为客户节省超过80%的劳动力,工期缩减至传统方式的30%;明志科技的智能化铸造车间,大大提升了铸造行业生产制造水平,不但热交换器产品出口欧洲,还能为客户提供智能铸造装备,帮助铸造企业建智能车间。2017年以来,全区60家重点跟踪智能装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2、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梯队发展
有序引导企业对标,实施智能工业“155”计划,推进示范企业、试点企业、行动企业这样的梯队建设,力争培育100家示范企业、500家试点企业,带动5000家行动企业。目前,吴江龙头企业对标智能工厂,骨干企业瞄准智能车间,中小企业试点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形成良好局面。全区已培育示范、试点企业600多家;建成31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居江苏省县市(区)前列;累计获得9个“中国制造2025”项目,走在全国区级单位前列。吴江企业通过智能工业技改,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能普遍增加30%以上,用工普遍减少30%以上,效益普遍增长50%左右。
(三)政策扶持与机制倒逼协同
1、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实现“精准滴灌”
全面梳理现有产业政策,科学调整政策体系,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若干政策》《苏州市吴江区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原来“大水漫灌”的政策扶持方式改为“精准滴灌”,对纳入六大关键环节的企业和项目重点扶持。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根据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给予相应的投资补助,对应用智能化设备的给予1年补助;对建设国家级智能车间(工厂)的奖励100万元,省级的奖励30万元。2015年以来,仅“机器换人”技改投入一项,吴江财政就兑现奖励资金约1.8亿元。
2、首創工业“大数据”,加快倒逼转型
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壁垒,首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实现工商、国土、国税、地税、供电、燃气、环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在数据库中自动整合。建成了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用地、用能、产出、排放五大主要内容的数据平台,全区1.7万多家工业企业“家底”被悉数摸清。通过采集数据、精准分析,开展工业企业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低产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依托系统分析结果,累计已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3家,腾出土地19536亩。
经过三年的深入推进,吴江智能工业发展渐成气候。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呈现用工减少,产能、效益、品质等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新材料、智能电网、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增长。智能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提质增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2014—2016年,吴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一直徘徊在低增长水平。2017年,工业总产值呈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率由18%上升至21%,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达40%,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比2016年同期提高20%。
三、吴江发展智能工业“升级版”的深入思考
智能化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吴江情况,我们提出了“三步走”战略:2015—2017年为1.0阶段,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建设智能车间,确立先发优势;2017—2020年为2.0阶段,立足价值链全过程,发展智能工厂,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十四五”期间为3.0阶段,实施智能制造腾飞计划,让智能制造走出工厂围墙,实现与社会融合,发展智慧经济,建立智慧生态圈。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激发“企业家精神”,打造智能工业发展标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我们认识到,吴江的智能工业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企业家,敢于成为弄潮儿,勇于探索和创新才发展起来的。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加快技术攻关。围绕吴江智能工业发展重点,加大关键技术及首台(套)装备的引进和攻克,力争在关键智能器件、物联网等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智能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推动工业智能化从企业内部出发,向全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网络构建拓展。
加快标杆打造。在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电梯装备等领域,强化智能工业梯队建设,在细分行业加快培育一批体量较大、活力较强、工业智能化发展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的“新标杆企业”,打造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标杆企业”集群,再造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加快标准制定。当前国内在智能工业的标准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吴江将进一步加快探索步伐,支持标杆企业与协会院所加强合作,如推动亨通集团联合电信五院、明志科技联合中国铸协、国望高科联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加快研究起草行业智能化标准体系,抢抓行业“话语权”,并使典型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必须提高“创新浓度”,优化智能工业生态环境
智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近期,我们印发了《苏州市吴江区关于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社会改革,努力集聚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各类要素,全方面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把吴江建成具有硅谷气质的创新热土。
打造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好新一轮人才培育引进工程,加快智能工业领域人才、项目、资金无缝对接。与国家“千人智库”、人才金港等单位深化合作,举办好国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大会;与德国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加强对接,借鉴先进技术,加强产业合作。研究设立苏州湾智能制造创新协同中心,强化区域智能制造资源协同。
推进模式创新。在智能工业的研发设计及生产环节,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而在管理、销售等环节,更加突出模式创新作用。我们将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建设盛泽纺织大宗电商平台、宜布网等电商平台;加快管理模式创新,构建人财物、产供销协同联动管理体系,实现库存最小化生产模式;加快物流模式创新,发展智慧物流,形成集采购执行、仓储管理、物流金融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模式。
创新制度供给。依托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充分运用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尽快实现对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用能、信贷以及排污权等方面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为优质智能工业项目发展腾出空间。持之以恒地推进集成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一类政策促转型”体系,让更多智能工业项目得到扶持。
(三)必须实现“落地生根”,推动智能工业深度本土化
从产业链发展和产业安全可控的角度来看,发展智能工业需要避免出现“国外机器、软件上岗,国内工人下岗”的局面。因此,吴江将内外兼修,软硬并重,大力推动智能工业的关键环节实现深度本土化,提高工业智能化改造的自给率,构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体系。
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加快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大对世界智能装备领域前20强、四大机器人公司、国内外智能制造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机构的招商力度。计划用10年时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凸显工业机器人、高端機密机械、智能控制系统和汽车智能装备系统等四个特色功能,形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核心区。
注重本土工业软件开发。工业生产会产生海量的实时数据,需要高端工业软件来处理,并且必须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因此,吴江按照国家级产业园标准,将大力加快苏州湾软件园建设,重点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打造智能工业发展的内核。一期核心区规划300多亩,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步步高苏州互联网科技园已落户,建成后将吸引超百家无线互联网应用企业入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双轮驱动”,在对传统产业广泛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同时,积极扩大增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大数据、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我们将加快打通产业链,大力建设苏州湾科技城、新型半导体产业园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在成功引进华功、英诺赛科、国测、国科控股等重量级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形成2—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吴江产业整体提升,向“吴江智造”迈进。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努力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先行区。相信吴江的创新实践一定会为全国提供“范本”,成为江苏乃至国家智能制造的标杆。
(作者为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