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洛阳城城市功能的 转变看唐朝前期洛阳的开放性

2018-04-18 12:10杨丽
决策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洛阳城皇城洛阳

杨丽

洛阳长期作为都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在地理位置上,洛阳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中心,四通发达,运输供给方便;在政治、军事上,洛阳踞天下之中,扼形势之要;在文化上,洛阳是东西南北交融之区,借此可以弥合关陇、山东、江南长期分裂后的文化差异。洛阳长期作为隋唐的都城(唐高宗建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正式以洛阳为首都,取代长安的地位;中宗复位后,仍改洛阳为东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大放异彩,将著名史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洛邑处乎土中,平易阔达,万方辐辏”描述的“辐辏”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隋唐以军事防御功能为目的

隋唐洛阳城布局严整,气势宏大,达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峰。宫城皇城位于全城西北隅,占据高地便于防御。宫城为皇室居住之所,皇城为执政所在地,宫城南边为皇城,北边建重城,东边隔着东城,西面连着西苑,戒备坚固而严密。这样的布局虽然不是隋唐两代首创,但在隋唐两代有所增益。市场及居民里坊建在宫城、皇城的外围,以高大的城墙与这两城相分割,里坊的面积也比前代大为缩小,并且里坊和市场之间也都建有高大的围墙,便于其对居民区的控制,具有浓厚的军事管制的性质。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构成了大道笔直、坊墙耸立的景观。从中可以看出,隋唐洛阳城设计布局是以军事防御功能为目的的。

二、对外开放的社会需求要求城市功能的改变

洛阳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大都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明程度远远超出当时的世界各国。因此,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亚、欧、非各国的人们。长期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不仅使统治阶级受益,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实惠,因此对外开放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隋唐两代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对诸国前来进行朝贡贸易的一贯采取欢迎态度,并给与相当优厚的待遇。

这种对外开放的社会需求必然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更加关注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功能。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必然导致原有设计规划意图的崩溃。虽然唐代前期的洛阳城面积“周回五十二里”,比长安城“周回六十七里”要小,但设立了3个市场,即南市、西市、北市,比长安的东市、西市多出1个。南市即隋朝时的丰都市,当时占据了两个坊的面积,唐代时期沿用并缩小了半坊,而且四面各开3个门,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据元《河南志》卷一记载,“周十一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从中可以看出其繁华景象。西市即隋朝的大同市,处于外郭城的最西南,显得相当偏僻,但也是一派繁华景象:“其中有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通远市即隋朝时的北市,据杜宝《大业杂记》载,这一代在唐初“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三、新型城市功能突破了军事管理的束缚

随着洛阳城的稳定繁荣,南、西、北三市已满足不了工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市场以外交易场所不断扩大、增多,各商店纷纷在正铺前加造偏铺,以增加营业面积。容纳不下的店铺便开始向三市附近的坊、里及街道两旁蔓延。北市附近更是繁盛,旅馆、酒店大都集中在这里。洛河之北,东城之东的清化坊、时邕坊、殖业坊等皆有客舍或旅馆,由此影响了市容观瞻,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于景龙元年(707年)为了整顿两京诸市场的商业秩序而发布敕文:“禁止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交易时间也不断延长,以至半夜仍然车马人喧,异常热闹。市场管理逐渐合理,设立专人负责评定各类商品的物价,校订交易时商人使用的度量衡器。居民里坊间高大的坊墙也渐趋虚设,打破了设计规划者人为的规定,也突破了军事管理的束缚限制。

里坊规划和贸易市场的不断突破,标志着洛阳城市功能的转变。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的封闭式城市格局发生了动摇。工商业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宋代长巷式布局的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使得洛阳在唐代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大都会,同时也在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洛阳古代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当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要想对中国与亚欧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对古代洛阳开放性的传承显得更加重要和急迫。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洛阳城皇城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洛阳自古繁华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看尽古今兴废事的洛阳城
别诗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