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华
春节期间,与老同志聊天,自然会议论当下反腐热点话题和焦点人物。比如,有些少年得志、大红大紫的人物為什么更容易蜕化变质、跌倒在功成名就之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越是成功时、顺利时,越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其实这样的古训差不多尽人皆知,但重蹈“极则反”覆辙的还是不乏其人,包括那些自以为“啥都明白”的“能人”。至今这仍然是相当多蜕化变质干部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局。
为什么有的人会跌倒在功成名就时?
有些年轻干部的个人成长经历顺风顺水,“鸿运”当头:名牌大学毕业,党政机关工作,接触高级领导,硕士博士学位,每天被夸奖和恭维包围。这不是谁的错,但经验告诉我们,这更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其实,有些干部的毛病早就有所暴露,自以为是、颐指气使,谁都不放在眼里,绝对听不得批评,更容不下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人藐视纪律和法律又有何怪?
有的干部确有点能力,也确能干点事。问题是,有些人为此而头脑膨胀,对自己的本事和成绩,没有边际地高估,好像无所不能:这个地方缺了自己,就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干不成;那个单位取得一点成就,都是自己的功勋劳绩。只有自己才样样精通、事事高明、处处正确,完全不把组织和同事放在眼里,完全不知民主集中制为何物,完全不能接受干部和群众的监督。
有不少贪腐高官在落马后说道,没想到组织上对自己采取了果断措施,严厉惩处。言外之意是说:像自己这种高级别官员,组织上总得顾忌影响,“松松手,放一马”吧;像自己这样的与许多高官显贵、门生故旧很熟识的干部,出了事总会有人帮忙说话,甚至有很硬的靠山,不那么容易被拿下吧。这实在是一种近乎愚蠢的自负,也是一些官员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继续疯狂如昨的原因。即使被绳之以法,还是没弄明白自己的定位。
经验表明,明白越是“功成名就”越应该保持谨慎戒惧是一回事,在大事小情上自觉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人们对什么是“功成名就”理解大不一样。一个领导干部,能清醒地看到自己还有缺点和不足,就不会有什么“功成名就”的自恋,而是心怀敬畏之心,心怀感恩之情,心怀谦卑之想;也会懂得领导干部个人,之于党的组织、之于领导和同事、之于老百姓之间,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论职务多高、能力怎样、成绩几何,都用不着拿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派头,更不能自以为“功成名就”了,谁也惹不起了,管不了了。记住:一旦自我膨胀、胆大妄为,“功成名就”的背面,就是身败名裂。